03 山東政事買粉絲答題(有關圓明園的資料)

时间:2024-06-09 01:43:39 编辑: 来源:

代替了羅馬式半圓形拱門。建筑物重量及引伸力集中于石柱及拱壁上,外部有許多高聳的尖塔,墻壁較薄,窗戶較大,飾有彩色玻璃圖案。內部的圓柱較細,光線比較充足,門前飾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和石刻。美術史上把哥特式風格稱為“國際哥特式風格”。

2、喬托是歷史上第一個將人物表情用繪畫來表述的!! 據說喬托是近世繪畫始祖契馬布埃(Cimabue)的學生。但他童年時已在荒僻的山野描繪過大自然。因此,他一出老師的工作室,便能擺脫傳統的成法而回到他從大自然所的教訓——單純與樸素上去。他的藝術,是表現圣法蘭西教義的藝術。他的簡潔的手法、無猜的心情,最足表彰圣法蘭西的純真樸素的愛的宗教。從今以后,那些懸在空中的圣徒與圣母,背后戴著一道沉重的金光,用貴重的彩石鑲嵌起來的圖像,再不能激動人們的心魂了。這時候,喬托在教堂的墻壁上,把法蘭西斯的動人的故事,可愛的圣母與耶穌,先知者與使徒,一組一組地描繪下來,都像當時記載這些宗教故事的傳略一樣,使十三四世紀的民眾感到為富麗的拜占庭繪畫所沒有的熱情與信仰。

喬托的素描與構圖同樣是單純、簡潔。這是喬托的特點。喬托全部作品,都具有單純而嚴肅的美。這種美與其他的美一樣,是一種和諧。現代美術師家貝朗遜(B.Befeason)曾這樣評價道:“繪畫之有熱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與神明的皈依者,自喬托始。這也是文藝復興繪畫所共有的精神。那么,喬托之被視為文藝復興之先驅與佛羅倫薩畫派之始祖,無論從精神上或形式上來講,都是精當不過的評語了。

美術界但丁式的人物喬托是中世紀最后一位畫家,也是新時代第一位。盡管他的繪畫主題仍以宗教內容為主,盡管他的繪畫還帶有近似中世紀蠻族美術的稚氣,但在他的繪畫中卻潛藏著與宗教文化相對獨立的世俗精神和與蠻族美術相對獨立的客觀精神。實際上,這即是希臘、羅馬古典藝術中人本主義精神和“模仿說”的本質再現。從喬托的《寶座上的圣母》來看,雖然它的構圖布局幾乎沒有超越中世紀畫家的慣例,但在他的畫中已看不到金碧輝煌的裝飾趣味和飄然若仙的人物羅列了;那堅實的體積,那縱深的空間反映了喬托的繪畫與中世紀繪畫的明顯差異,這種差異的關鍵并不在于技法,而在于觀念。喬托全新的藝術觀不僅在他的藝術中創造了質樸、清新、莊嚴、厚重的審美境界,而且為后人提供了一種研究和表達自然的藝術實驗方式。自喬托以后,西方藝術家才逐漸的認識到,只有可視的客觀物質世界,才是獲取真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

3、這些大師的畫 其實從內容上,基本都還是以宗教故事為題材的.只不過表現故事內容的形式 沒有中世紀那么枯澀了.而且 畫面里面的人物通常在現實中都有原形(畫家的寫生) 畫面的場景也更生活化. 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仁愛和對人的關懷 (文藝復興指的是復興古希臘時期的人文精神)

4、風格主義,一詞源于意大問Maniera,也被譯為樣式主義和矯飾主義,它反對理性對繪畫的知道作用,強調藝術家內心體驗與個人表現,繪畫精細,表面效果華麗,多戲劇性場面,用不對稱和動蕩,取代拉斐爾式的統一風格。

風格主義一詞很常被用以形容在文藝復興晚期(1550-1580)出現的一種潮流,這個潮流在當時藉由瘦長的形式、夸大的風格、不平衡的姿勢來描繪人類和動物,以此產生戲劇化和強而有力的影像。甚至連米開朗基羅也曾被稱為風格主義者—他晚期的作品中馬匹和人類的外形的確近乎于失去平衡的樣子。在當時意大利混亂的局勢下,風格主義成為一種以鼓舞人心和虔誠為目標的藝術流派。

風格主義通常與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藝術習慣相反。這并非是因為畫家們對無法達成拉斐爾式的平衡性和即時性感到絕望才改變風格,而是因為這種平衡性已經不再符合當時的氣氛和潮流了。風格主義在拉斐爾的兩位學徒—朱利歐·羅馬諾(Giulio Romano)和安德利亞·德爾·薩爾托(Andrea del Sarto)的發展下逐漸成熟,安德利亞·德爾·薩爾托的畫室也培養出了標準的風格主義畫家蓬托莫(Pontormo)和羅索·菲倫蒂諾(Rosso Fiorentino)。

在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當古典主義對人體的寫實描繪和透視法已經達到巔峰的程度后,一些畫家開始刻意地將畫面的結構扭曲,產生非理性的情感和藝術空間。格雷考也被一些人認為是風格主義的畫家,不過格雷考在畫中也表達出獨特的個人特色,而不僅是畫面的扭曲設計,在他的畫中也可以感覺出“酸性”的色調,他描繪的人物顯得瘦長而飽受扭曲,非理性的透視畫法和讓人窒息的光線、擁擠的構圖,讓觀看者感覺朦朧而煩惱。

而文藝復興特點以人文為主。人文主義的出現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創造者或主人,他們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學為人生謀福利,教育發展人的個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從神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依附。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有關圓明園的資料

位置與規模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組成。有園林風景百余處,建筑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清王朝傾全國物力,集無數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種植奇花異木,集國內外名勝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處,內收難以數計的藝術珍品和圖書文物。在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國風格的庭院外,長春園內還有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筑群,被譽為“萬園之園”。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將圓明園燒毀。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擄掠,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園殘存和陸續基本修復的共約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搶一空,使圓明園的建筑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其后,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巧取豪奪,乃至政府當局的有組織地損毀。北洋政府的權貴們包括某些對圓明園遺址負有保護責任者,都倚仗權勢,紛紛從圓明園內運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那侵略者不僅搶奪了那珍貴的歷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燼。圓明園占地350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圓明園的陸上建筑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竟等于8.5個紫禁城!

它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筑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水鄉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又吸取了歐洲的園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筑融為一體,在整體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諧完美。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所有博物館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各殿堂內裝飾有難以計數的紫檀木家具,陳列有許多國內外稀世文物。園中文源閣是全國四大皇家藏書樓之一。園中各處藏有《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薈要》等珍貴圖書文物。

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杰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筑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于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和“萬園之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園中的建筑被燒毀。曾經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游人憑吊。

名稱由來: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燁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園名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并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制揀魔辨異錄》。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凈合一”,是佛教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后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號“圓明”。

園林建筑特色:

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于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區則分布著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海寧的安瀾園.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蘇州的獅子林........不僅模仿建筑,連名字也照搬過來。還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萊瑤臺,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洋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藝術特色: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還是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王”。

此外,圓明園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過最多的地方。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余畝,一百五十余景。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賜園,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并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康熙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并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時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占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余畝擴大到三千余畝。此后,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時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后,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筑組群,并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于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咸豐時期:

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