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當一國根據本國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貿易后(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是如何體現的)

时间:2024-05-19 06:48:17 编辑: 来源:

成者,貿易順差的擴大導致了我國貿易摩擦的頻發,而中方資本的收益卻相比較小,且在某種程度上惡化了我國的國際市場環境。

二、分地區實行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從比較優勢理論來看,我國應該專業化生產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我國卻沒有簡單的依據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分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玩具,服裝,簡單電子電路)一直在我國出口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也出口大量的高尖端產品。我國的出口結構是一個人均收入水平相當于我國三倍的國家才具有的(丹尼·羅德里克)。這是因為我國既有東部發達地區又有中西部不發達地區,如下表。

用人均GDP來表示一國資本相對勞動力的豐裕程度,從整體看我國的資本豐裕度比較低,但分地區來看,在我國既有像上海這樣的資本相對充裕的地方,又有像貴州這樣的資本相對匱乏、勞動力相對豐裕的地方。因此,類似上海這樣的地方從比較優勢來說可以出口資本密集型的產品,且其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存量比較高,可以通過加大研發、創新力度來培育自身的競爭優勢。像貴州這樣的地方則應該專業化生產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根據適用勞動力密集程度的不同選取四個行業來分析:服裝、紡織、機械和化工,四個行業的資本密集程度依次增強,而勞動密集程度依次增強(彼德·K.斯科特)。

借用下圖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來表示在國際貿易中按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的情況。

這樣,四個行業分割出A、B、C三個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區,一個國家在所屬區域外發展某產業將會導致負利潤,因此追求GDP最大化的國家會固定在其所屬區域內專心發展兩個產業。假定拉美的經濟體位于B區,他們產品組合中的勞動密集型部分與中國勞動充裕的部分相交迭,而產品組合的資本密集型部分與美國的資本充裕部分相重疊。如圖所示,國家之間產品組合的重疊說明兩國具有相對相似要素稟賦。由于我國國內要素差異很大,從而使我國能夠跨A、B兩區,意味著我國既可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又可以出口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分布A、B兩區內我國的各地區反映了這種狀況。

三、各地區實行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路徑選擇

從上面我們看出由于地區差異的存在,我國一方面可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另一方面可以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同時說明我國是一個“超大國”,各地區應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或兼有二者等不同的貿易策略。

首先對不同的地區我們應采取不同的貿易策略,在上海我們應通過投資帶進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培育競爭優勢。所謂競爭優勢戰略就是指以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升級為特征,全面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加大自主創新和二次創新的能力,培育要素的核心競爭能力,使企業逐步掌握自主的核心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獲利。而像在貴州這樣勞動力相對比較充裕的地方我們應采取比較優勢策略,來引導企業增強其自生能力,獲取貿易分工的比較利益,促進本地區經濟的發展。

其次,從表中我們看出,上海等處在表左欄的地區不僅資本相對豐裕,而且高級人力資本也相對豐裕,高級人力資本的勞動屬于復雜勞動,而貴州等處在表右欄的地區的勞動多屬于簡單勞動,我們知道復雜勞動相當于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處于左欄的地區尤其處于左欄上部的地區要充分利用其人力資本的比較優勢,提高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人力資本投入,從而提升產品競爭力,獲取較高的貿易收益。而貴州等處在表右欄的地區,尤其是陜西、四川和重慶等地這些區內有不少可以承當地區增長角色的城市,這些城市在吸引外資時應著重吸引跨國公司來建立研發中心,通過技術外溢來取得某些行業的競爭優勢。但對于表右欄的大部分地區來言,應該發揮勞動力充裕的比較優勢。

總體來說,對于東部發達地區主要推行競爭優勢戰略,輔以比較優勢,但這里的比較優勢其要素的質量也相對較高,譬如人力資本稟賦的比較優勢;對中西部不發達地區,著重推行比較優勢戰略,個別地區輔以競爭優勢,甚至專一采取比較優勢戰略。并且即便同一省內,經濟發展不同程度又有某些要素優勢的地市縣對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權重取舍也應不同。這就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官員、專家和企業家共同協商,研究制訂真正適合當地情況的貿易策略。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J].經濟學季刊:第1卷,2002,(2).

[2] 洪銀興.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兼論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理論的缺陷[J].經濟研究,1997,(6).

[3] 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trs? Dani Rodrik,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4] The relative sophistication of vhinese exports,Peter K. Schot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 作者:韓慶凱)

幫忙回答一下國際貿易的題急用,謝謝

一、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產生及主要內容傳統的貿易理論,從李嘉圖到赫克歇爾——俄林,都強調比較優勢,認為國家之間發生貿易的原因是生產率和稟賦的不同,一國總是會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本國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這種貿易理論對直到本世紀中期以來的主要的國際貿易方式,也就是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的國家之間的不同產品的貿易做了比較充分的解釋

但是七十年代以來,這種貿易理論距離國際貿易的現實越來越遠,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傳統的貿易理論確實有一套比較完美的體系,能夠自圓其說,但又有一套嚴格的假設前提,這些前提促成了理論體系的完美,也同時使理論偏離了實際

這些前提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及不變的技術水平,不存在規模經濟

而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在現實是不存在的,規模經濟卻隨著經濟環境的改善,技術水平的提高而無處不在

其二,戰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來,要素稟賦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相同或相似產品的貿易越來越多,甚至占據了它們之間貿易的絕大部分的比重,這是傳統的貿易理論絕對不能解釋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產業內貿易的系統研究從七十年代就開始了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產業內貿易的研究成果自成體系,形成了新的貿易理論,這種理論是以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和規模經濟的存在為假設前提的,更接近于貿易現實

它認為,貿易不一定是比較優勢的結果,可能是規模經濟或收益遞增的結果,在不完全的競爭市場上,國家之間即使不存在資源稟賦、技術水平的差異或者差異很小,也完全可以因為需求偏好或者規模經濟以及產品差異促使各國追求生產的專業化和從事國際貿易

同時,也為國家進行干預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國的壟斷廠商的規模經濟效益,獲得壟斷利潤,這樣對于產業內貿易現象的研究又導致了后來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強調貿易保護

首先,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與一國貿易自由化時的經濟調整成本有很大關系

正如前面所述,克魯格曼的模型證明,相對于產業間的貿易來說,產業內貿易所帶來的調整比較溫和,沒有太大的痛苦

不過,在研究垂直性產業內貿易的f-k模型中,垂直性的產品差異來源于要素密集度的不同,由國際貿易引起的動態垂直性專門化會有比較大的再分配效果

假設一國一個部門中的企業,其中一部分是進口競爭性的,另一些是出口性企業,如果只考慮水平性產業內貿易,則勞動者在一個進口競爭性企業中失業后,可以在同部門的出口企業中找到工作,這時調整成本比較小

當我們考慮垂直性產業內貿易時會發現,質量高的產品往往由人力資本高的勞動者來制造,質量低的產品往往由人力資本低的勞動者制造,如果本國在產業內貿易中出口的是質量低的產品,就有利于本國人力資本含量低的勞動者就業,高質量產品的企業是進口競爭性的,難免要裁員,人力資本高的勞動者重新找工作的時候,要么必須接受更低的工資價格,要么就沒有工作機會

隨著我國經濟開放度的上升,產業內貿易的份額也在不斷增加,這對于我國經濟將造成怎樣的影響,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從現有的研究結果來看,產業內貿易還是降低了經濟調整的成本

比如,麥農(menon,j

)發現,由于產業內貿易的增加,澳大利亞貿易自由化的短期和長期調整成本都比從前預計的少

(注:menon,j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tra-instry specialization: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centre of policy studies(買粉絲ps):general paper no

g-107,june 1994,reprinted december 1999

)haynes等人利用經濟計量方法,對企業、產業和職業的工資報酬進行評估,從而預測以工資損失為表現的由于工作在產業間和產業內移動所造成的成本

(注:haynes,m

& upward,r

& wright,p

,"estimating the wage 買粉絲sts of inter-and intra-sectoral adjustment",centre for research on globalisation and labour markets(school of e買粉絲nomics,university of nottingham)research paper 1999/15

)他們對英國的一批工人進行了跨時調查(1975-1998年),這樣就可以控制無法觀察到的影響因素

從他們計算的結果來看,如果一個人變換其工作的企業,有可能會使報酬上升,也有可能使工資下降;如果他在變換企業的同時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產業,則收入會下降,尤其是對于年紀較大的工人來說,他們受到的損失更大,說明他們的產業間調整成本是很大的;如果一個人在變換所在企業的同時也變換工作崗位,則收入會下降,但是負面影響不是特別大;如果一個人在變換工作崗位的同時,也換了企業和所在產業,則受到的損失是最大的(比僅改變崗位和企業時的調整成本大許多)

結論是,產業內的調整確實比產業間的調整對收入造成的負面影響小,即產業內的調整更加節約成本

另外,haynes等人還對美英兩國的產業內與產業間調整成本進行了比較研究,結論是,對于失業時間長度來說,產業內的勞動力要素調整比產業間的調整成本低

(注:haynes,m

& upward,r

& wright,p

,"smooth and sticky adjustment:a 買粉絲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s and uk",in edited by choi,e

k

& greenaway,d

,globalization and labor markets,uk: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pp

145~160

)所以,減少我國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經濟調整成本的方法之一,是發展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產業內貿易

其次,產業內貿易既顯示了一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也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