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當代中國畫海外傳播的故事(陳逸飛畫家,當代著名油畫家陳逸飛三十八幅經典畫作品賞析)

时间:2024-06-01 07:08:14 编辑: 来源:

韻笛音》 布面 油畫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吹笛女人》賞析

陳逸飛油畫作品《吹笛女人》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黃金歲月》賞析

陳逸飛油畫作品《黃金歲月》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只要主義真》賞析

陳逸飛蔡江白 《只要主義真》夏明翰詩意圖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準備演出》賞析

陳逸飛油畫作品 33《準備演出》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翻身農奴愛戴華國峰》賞析

陳逸飛油畫作品《翻身農奴愛戴華國峰》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小提琴手》賞析

陳逸飛《小提琴手》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在黨的一大會議上》賞析

陳逸飛《在黨的一大會議上》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我們敬愛的毛主席》賞析

陳逸飛《我們敬愛的毛主席》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舞蹈》賞析

陳逸飛《舞蹈》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古巷》賞析

陳逸飛《古巷》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踱步》賞析

陳逸飛繪畫作品《踱步》

當代著名畫家陳逸飛《麗人行》賞析

陳逸飛《麗人行》這幅畫面中那倩影依依、可憐可愛的民初少婦, 無一不是柔弱無骨、顧影自憐, 以一種希望被寵被看得溫順的哀怨的目光凝視著觀眾。陳逸飛油畫作品的最大特點,在于畫面上彌漫著寧靜與平和,在寫實主義中滲透著中國傳統的美感。無論是描繪江南水鄉的風景還是生動傳神的女子肖像,無不體現畫家的一種追求:“運用西方的技巧,賦予作品中國的精神”。

今天我們一起分享陳逸飛先生在油畫的經典力作,使我們迷醉于水墨與淡然,從中領悟到不少生活與藝術的哲理。

莆田歷史名人的故事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唐高平太守林萬寵之次子,莆田縣人。

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

后授臨汀別駕知州事,汀俗尚鬼,作《無鬼論》以曉喻民眾。

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今江蘇蘇州市)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

卒后贈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詳) 系林披次子,字緯乾,小名遂奴,莆田縣人。

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經第。

七年(公元791年)中進士,是閩舉進士之第一人。

少有奇志,刻苦業文,讀書于靈巖精舍。

初授容州(今廣西北流)支使,遷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

工詩書法,今傳世有行書《深慰帖》(見《唐書藝文志》);其詩作收錄于《全唐詩》中。

徐寅(生卒年不詳) 字昭夢,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舉進士,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試進士,中第一名,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

后歸莆(今城廂區)隱居。

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所收錄,詩亦收錄于《全唐詩》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創始人之一。

俗姓黃,名崇精。

莆田縣(今涵江區)人。

少時習儒學,19歲出家于福州靈石山,法名耽章。

25歲受具足戒。

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長安,從洞山良價學禪,得心印“曹山本寂禪師”。

著有《寒山子詩集注》。

《景德傳燈錄》有傳。

黃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

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

王審知主閩,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

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

還曾輯唐代福建人詩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閩人詩歌總集,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

黃滔規勸王審知“為開門節度,不為閉門天子”,崇節儉,減賦役,與民休息;開港路,興海上貿易;建學校,發展地方文化。

故閩境三十年免受兵禍,并以禮相待避亂來閩名士,使其安居福建,從事各項工作,其功績為世人所傳頌。

陳洪進(公元914-985年) 字濟川,又字致先,仙游縣人,出身軍伍。

閩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馬步行軍都校,次年王延政歸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統軍使,后升節度使。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繼留從效任泉州節度使,割據漳、泉二州地。

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趙匡胤授之平海軍節度使,兼泉、漳二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推誠順化功臣”印。

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后,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于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獻漳、泉二州所轄14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一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

次年,隨宋太宗收復太原,先后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

病卒后,宋太宗御贈為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縣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后。

其父林惟愨,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

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

出世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

自幼聰穎,不類諸女;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始喜凈幾焚香,頌經禮佛。

自小即習水性,善駕舟、泅水,通曉氣象與海道。

十六歲起,矢志不嫁,專為商人、漁民救險排難,被人稱為“神姑”。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實九逝世。

不久,鄉要在湄洲島上立祠祀之,號“通賢靈女”,尊為“媽祖”或“娘媽”,并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節。

由此日趨神化,被海上商人、漁民奉為“海上救護神”。

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賜“順濟”廟額;南宋時多次被封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

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倉、長樂天妃行宮,立碑紀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進封“天后”。

至今,海內外許多地方均有奉祀媽祖廟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謨,號莆陽居士,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園藝學家。

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登進士,時年19歲。

先后在宋朝中央 *** 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

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

蔡襄不識淵博,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

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抨擊此事,伸張正義,名聲大震。

知諫院讜論直言,名列“慶歷四諫”。

在地主任職時,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雜賦稅,興辦學校禁止陋俗,興修水利,綠化道路,多方造福于民。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旱災嚴重,奏減福州人民的丁口稅。

出知泉州時,主持修建了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進了泉州內外貿易發展。

蔡襄在園藝科學也有建樹,所撰《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貢獻。

《荔枝譜》為現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樹栽培學專著,近年已譯成英、法等國文字流傳。

蔡襄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并稱為宋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楷行皆妙,尤以“飛白散草”為最。

書跡傳世有碑刻《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

詩文清妙,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內集詩歌370首,雜文584篇、奏議64施展。

蔡京(公元1047-1126年) 字元長,仙游縣人。

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所)一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

以起居郎出使遼國,還為中書舍人。

曾一度積極支持和參與王安石變法。

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如期完成。

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權戶部尚書,助章 重行新法,復改差役制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

不久,又貶至杭州為任職。

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后,歷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仆射和太師等職,先后五度為相。

曾盡復新法,貶元佑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鑄造禮器,修理方澤,設立道觀,力主修《大晟樂》、《宣和畫譜》。

晚年誤國,罪責在身。

靖康時,貶崇信軍(今甘肅省東北部)節度副使,后被貶往嶺南(今廣東廣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長沙)。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誠,號澹軒。

莆田縣(今涵江區)人。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連陷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攜糧響,乘舟楫,北上抗敵,隸名將韓世忠部,致金兵敗退。

宣撫使李綱薦其任殿前統制司干辦公事官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