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德國對外貿易政策演變過程(自由貿易政策的發展歷程)

时间:2024-05-19 18:44:31 编辑: 来源:

第三,自由貿易政策不時受到干擾。在不平衡發展規律作用下,世界經濟、各國經濟都處于不平衡發展中。當經濟高漲時,自由貿易政策比較盛行;在經濟危機下,自由貿易政策被干擾,甚至扭曲;同一國家,競爭力強的行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而競爭力弱的行業傾向保護貿易政策;在同一行業,競爭力強的企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而競爭力弱的企業則尋求保護貿易政策;在一個國家,以國內市場為主的企業偏于貿易保護政策,而以國外市場為主的企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第四,在連鎖作用下,貿易對一國的作用從經濟領域擴散到整個社會。一國在制定貿易政策時,不僅要考慮到貿易效益,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就業問題往往成為貿易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第五,在國家存在下,由于社會制度不同、國家關系親疏、文化和宗教差異等,一國出于國家安全和戰略考慮,對出口也加以管制。如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加以管制,不進行自由化。

總之,世界貿易組織建立以來,貿易自由化成為世界貿易政策主流。從整體看,它促進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經濟貿易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由于發展不平衡和經濟日益相互依靠,自由貿易政策帶有被迫性,貿易伙伴被迫就貿易利益進行協商和談判,達成貿易協議,享受權利并履行義務。在自由貿易政策實施中,受到國家利益的驅使,一般重視權利的享受,疏于義務的履行,出現管理失衡的狀態,影響了貿易協議的真正落實。

2008年以來,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沖擊下,各國為了挽救經濟,采取各種救市活動,其中有不少貿易保護主義成分。其特點是利用了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中的灰區、打擦邊球,濫用和歪曲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沖擊了世界貿易組織主導的自由貿易政策。但尚未從根本上動搖自由貿易政策的主導地位。在各種國際會議上,與會者發表聲明,共同聲討貿易主義,阻止貿易保護主義的泛濫,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它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的自由貿易政策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同時也指明世界貿易組織應改革的方向。 自由貿易政策為經濟實力強制國家所采用,為國內成長產業集團所推動,它們是主要受益者。對經濟實力薄弱的國家及幼稚產業,卻意味著市場被外國占領,它們是主要受害者。因而自由貿易被認為是強者的政策。

英國是最早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它最先完成產業革命,是19世紀最強大的工業國家,1850年其工業產量占世界30%。同時英國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國,版圖占地球陸地面積四分之一,殖民地面積超過本土10倍。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商品銷向全世界,原料、食品購自全世界。這就決定英國必須沖破國內保護貿易的限制,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 (1)廢除谷物條例。該條例是當時重商主義保護貿易的重要立法,為保持國內糧食價格處于較高水平,用征收滑準關稅的辦法,限制谷物進口。經過工業資產階級與地主貴族之間的長期斗爭,該條例終于在1846年廢除,工業資產階段從中獲得降低糧價、降低工資的利益,被視為英國自由貿易的最大勝利。

(2)改革關稅制度。1842年英國進口項目共有1052個,1859年減至419個,1860年減至48個,以后又減至43個。把極復雜的關稅則加以簡化,絕大部分進口商品不予征稅,并基本上廢除出口稅。

(3)簽定自由通商條約,1860年英法通商條約以及后來的英意、英荷、英德等通商條約,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放棄貿易歧視,意味著通商條約,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放棄貿易歧視,意味著英國自由貿易政策在國際上的勝利。

(4)取消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解散特權貿易公司,開放殖民地市場,把殖民地貿易納入自由貿易體系。法國是當時第二個工業強國,從19世紀中葉起也逐漸傾向于自由貿易。1853~1855年期間,曾降低煤、鐵、鋼材、羊毛、棉花進口稅。1860年全部取消禁止進口貨單,接著又廢除出口獎勵金,降低原料進口稅,并同一些國家簽訂旨在推進自由通商的商約。德國工業落后,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逐漸放松以關稅為主要工具的保護政策,出現自由貿易傾向。從1865年修改關稅法開始,1867年修改關稅同盟條約,以后又廢除出口稅及部分進口稅,降低進口稅率,關稅壁壘政策具有自由色彩,反映南方種植園主用農產品出口換回低價工業品的要求。北方勝利后,轉到保護貿易方面,不斷提高工業品進口關稅,就工業品貿易來說,美國并未出現自由貿易時代。 關稅是自由貿易的核心問題,即使一戰使英國在經濟上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風光無限,但它仍在力圖堅持自由貿易的政策,到1931年9月止,仍有80%以上的進口商品免稅。不過在30年代大蕭條的打擊下,英國的金本位制已形同虛設,自由貿易政策實在是難以為繼了,英國被迫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1932年議會通過《進口關稅法》,規定除小麥、肉類和英國不生產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進口商品都要征收進口稅。該法案的出臺,標志著英國實行幾個世紀的自由貿易原則被放棄了。內維爾·張伯倫私下說:只有《進口關稅法》這樣的政策才能夠救帝國。甚至連保守黨領袖斯坦利·鮑德溫都說,自由放任已經走到盡頭,就如同奴隸貿易一樣。自由貿易是英國經濟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國在19世紀稱霸世界的經濟哲學。自由貿易政策的終止,標志著英國衰落了,屬于不列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德國對外貿易基本特征

1、德國是全球主要外貿強國之一;

2、歐盟市場尤其歐元區是主要進出口市場;

3、外貿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高;

4、眾多措施促進德國企業出口。企業是德國外貿的主體,按照相關法律進行進出口貿易;德國政府負責制定相應的進出口法律和政策,為企業的對外貿易行為保駕護航;工商總會、各地工商會、海外商會和各行業協會積極為企業和政府進行溝通和聯系,為企業的對外貿易牽線搭橋,協助企業解決貿易糾紛等問題;

5、政府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方近代化轉型的歷史過程

世界近代化的發展歷程

Ⅰ.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歷程

一.萌芽——簡單協作時期(14~16世紀)

重大事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二.興起——工場手工業時期(17~19世紀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歐洲封建國家改革、啟蒙運動。

三.發展——蒸汽時代(19世紀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美國內戰、日俄改革、意德統一)、社會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巴黎公社)、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

四.成熟——電氣化時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產生、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一戰爆發。

五.相對穩定發展——電氣化時代后期(1918年~1945年)

1、戰后初期(1918年~1923年),一戰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嚴重破壞,美國開始取代英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2、20年代(1923年~1929年),經濟復蘇,相對穩定繁榮。

3、30年代(1929年~1939年),爆發世界經濟大危機,法西斯上臺并對外侵略擴張。

4、二戰時期(1939年~1945年),二戰爆發,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成為世界主要矛盾。

六.進一步發展——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1945年~至今)

1、1945年~1950年,西歐、日本經濟快速復蘇并達到戰前水平,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2、1950年~197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強(西德、日本經濟倔起),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發展為美日歐三足鼎立。

3、1973年~80年代初,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相互交織。(“滯脹”階段)

4、1980初~90年代初,經濟回升并增長。

5、9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知識經濟興起。

Ⅱ.經濟的工業化

一.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演變

(一)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1、確立原因: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2、喪失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資本家不愿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

(二)二戰后初期,美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權地位,日本、西歐受控于美國。

1、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大量采用新技術。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

(三)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1、原因:日本、西歐經濟倔起,開始沖擊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美國經濟實力則相對衰落。

(四)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形成

1、原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

二.三次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第一次:19世紀中期

1、原因

(1)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2)新興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2、特點: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3、影響

(1)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2)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對外侵略擴張,最終東方從屬于西方。

(3)促進社會進步,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

(4)三大進步潮流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相位而生。

(二)第二次:1870年~1913年

1、原因

(1)第二次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2)帝國主義瘋狂瓜分世界,促進經濟的發展。

(3)歐美處于相對和平發展時期。

(4)資本主義產生了壟斷組織,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特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美德經濟迅速發展,英法相對緩慢,英國喪失世界工廠地位,俄日發展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3、影響

(1)列強瘋狂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帝國主義矛盾加深,最終引發一戰。

(三)第三次:1923年~1929年

1、原因

(1)歐美各國重視技術的革新,注重調整政策。

(2)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對殖民地進行瓜分。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世界形勢相對和平。

2、特點:美、日發展突出,美國掌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

德國經濟重新掘起。

3、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日益尖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最終爆發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

(四)第四次:20世紀50~70年代

1、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2)發達國家利用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對第三世界的掠奪。

(3)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在一定時期內使世界局勢相對安定。

(4)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2、特點:日本、西歐發展迅速,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3、影響

(1)70年代,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形成。

(2)西方大國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干預。

(3)使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國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