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成人外周血中,網織紅細胞占紅細胞總數的(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十章神經系統課后習題)

时间:2024-05-18 04:39:30 编辑: 来源:

于乳頭出開口流入十二指腸。

4.試述肝小葉的定義、組成、結構及功能。

肝小葉是肝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由中央靜脈、肝板、肝血竇和膽小管組成。中央靜脈位于肝小葉的中央,肝血竇通人其內。肝板由肝細胞組成。肝細胞體積大,細胞核圓形位于細胞中央,可見雙核。電鏡下,可見細胞質內含豐富的內質網和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較多的線粒體等。肝血竇位于肝板之間,其內皮細胞有孔,且間隙大,基膜不完整。竇腔內除血液外還有肝巨噬細胞。肝細胞與血竇內皮細胞之間有竇周間隙,內充滿血漿,此處的肝細胞面有大量微絨毛。

5.鼻旁竇有哪幾對,分別開口于何處?

鼻旁竇有上頜竇、額竇、篩竇和蝶竇四對。其中上頜竇、額竇和篩竇的前、中群開口于中鼻道,篩竇后群開口于上鼻道,蝶竇開口于蝶篩隱窩。

6.試述肺泡及氣血屏障的結構。

肺泡為多面形囊泡,其一面開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細支氣管,其余各面與相鄰肺泡彼此相貼;相鄰肺泡間有肺泡孔;肺泡表面覆蓋以肺泡上皮,由兩型細胞組成。I型肺泡上皮細胞呈扁平狀,覆蓋肺泡大部分表面,細胞質內含許多吞飲小泡。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呈圓形或立方形,鑲嵌于I型肺泡上皮細胞之間,凸向肺泡腔,表面有少量微絨毛,胞質內有許多嗜餓性板層小體。

7.試述腎小體電鏡下結構及濾過屏障。

形態結構:腎小體血管球為一團蟠曲的毛細血管,位于腎小囊內。入球微動脈從腎小體血管極處進入腎小囊,分支并相互吻合成網狀毛細血管袢,再匯合成一條出球微動脈從血管極處離開腎小囊。電鏡下,血管球毛細血管為有孔型毛細血管,孔上大都無隔膜。血管極處的少量結締組織隨血管進入血管球,形成毛細血管袢間的血管系膜,系膜內有星狀多突的球內系膜細胞參與血管基膜的更新。

8.男性輸尿管和尿道的狹窄和彎曲分別位于何處?

尿道外口,尿道膜部,尿道內口,恥骨下彎(如將陰莖向上提起,恥骨前彎可變直)。

9.簡述子宮的位置、分布及子宮內膜周期性變化的分期。

子宮位于盆腔中央,膀胱和直腸之間。正常成年未孕女子子宮呈前傾前屈位,子宮的固定裝置主要是盆膈和陰道的承托和韌帶的牽引固定。四對韌帶是子宮闊韌帶、子宮圓韌帶、子宮主韌帶、骶子宮韌帶。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作業3

一、問答題:

1.簡述心臟內防止血液逆流的結構。

主要有:房室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動脈瓣(肺動脈瓣和主動脈瓣)、腱索、乳頭肌。

如: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緣的二片瓣膜、借腱索連于乳頭肌,有阻止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

2.簡述左、右冠狀動脈的起始、主要分支和分布。

左冠狀動脈起自主動脈起始部,經左心耳與肺動脈于之間行向左前方,隨即分為前室間支和旋支,前室間支分布于左、右心室前壁的—部分和室間隔前2/3部;旋支分布于左房和左心室。

右冠狀動脈起自主動脈起始部,經右心耳與肺動脈干之間人冠狀溝,右行至膈面,延續為后室間支,沿途分支分布于左、右心室的下壁、室間隔的后1/3部及右心房,還分支供應竇房結和房室結。

3.供應胃的動脈有哪些?它們分別來源于何動脈?

胃左動脈起自腹腔干,胃右動脈起自肝固有動脈,胃網膜左動脈起自脾動脈,胃網膜右動脈起自胃十二指腸動脈;胃短動脈起自脾動脈。

4.肝門靜脈收集哪些器官的靜脈血?肝門靜脈與上、下腔靜脈的吻合部位有哪些?

肝門靜脈主要收集胃、腸、胰、脾和膽囊等器官的靜脈血。

肝門靜脈與上、下腔靜脈在食管下部吻合形成食管靜脈叢,在直腸吻合形成直腸靜脈叢,在臍周圍吻合形成臍周靜脈網。

5.試述毛細血管的電鏡下結構特點和分布。

電鏡下,毛細血管分為連續毛細血管、有孔毛細血管、竇狀毛細血管。連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胞質內吞飲小泡豐富,細胞連續;細胞間有緊密連接;基膜完整;分布在結締組織、肌組織、肺和中樞神經系統。有孔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胞質內吞飲小泡較少,有許多貫穿全厚的孔,孔上有或無隔膜封閉;細胞間有緊密連接;基膜完整;分布在胃腸粘膜、某些內分泌腺、腎血管球等處。竇狀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上有或無窗孔,細胞間隙較大;細胞間無緊密連接;基膜不完整或缺如;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內分泌腺。

6.試述淋巴結淺層皮質的結構。

淺層皮質是臨近淋巴結被膜處的淋巴組織,主要含B細胞。當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出現大量的、由B細胞密集而成的球狀淋巴小結。功能活躍的淋巴小結中心淺染,稱生發中心。生發中心內側份聚集著大量的大淋巴細胞,染色深,為暗區。其外側份為中等淋巴細胞,此區染色較淺,為明區。淋巴小結周邊,而且近被膜側為小淋巴細胞,它們常聚集成帽狀結構,稱小結帽。同時淋巴小結內含較多的巨噬細胞。

7.眼球外肌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運動眼球的各肌及其作用是:內直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內側。外直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外側。上直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上內。下直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下內。上斜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下外。下斜肌使眼球前極或瞳孔轉向上外。

8.簡述中耳鼓室六個壁的組成和內含結構。

鼓室的上壁為鼓室蓋,下壁為頸靜脈壁,前壁為頸動脈壁,后壁為乳突壁,外側壁主要由鼓膜構成,內側壁為迷路壁,有面神經。鼓室內有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作業4

1.腓總神經損傷可引起哪些肌群癱瘓?病人有何主要表現?

腓總神經在腓骨頸處表淺易受損,損傷后的表現為:小腿前、外側群肌癱瘓;此時在小腿后群肌的作用下形成“馬蹄內翻足”,同時伴有小腿前、外側面及足背的感覺障礙。

2.面神經損傷的病人有哪些癥狀和體征?

患側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健側;唾液減少;味覺障礙。

3.分布到舌的神經有哪些?

下頜神經分布到舌前2/3的一般感覺;面神經分布到舌前2/3的味覺;舌咽神經分布到舌后1/3的感覺和味覺;舌下神經支配舌肌的運動。

4.脊髓內主要上、下行纖維束有哪些?說明它們各自的起止和功能。

(1)上行纖維束: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內,由同側脊神經節發出的中樞突組成。脊髓丘惱束(包括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位于外側索和前索內,由對側后角細胞發出的交叉后的纖維組成。

(2)下行纖維束:皮質脊髓側束和皮質脊髓前束二束分別位于外側索和前索。皮質脊髓側束縱貫脊髓的全長,由對側大腦皮質發出纖維交叉后形成,止于同側的前角運動神經元,控制骨骼肌的隨意運動。皮質脊髓前束僅見于頸髓和上部胸髓,由同側大腦皮質發出的纖維形成,纖維逐節交叉后再止于對側的前角運動神經元。

5.內囊膝和后肢損傷可傷及哪些上、下行纖維束?病人有何主要表現?

通過內囊的纖維主要有:內囊膝有皮質核束;內囊后肢有皮質脊髓束、丘腦皮質束(丘腦上輻射)、視輻射和聽射。當一側內囊損傷,患者可出現對側半身淺、深感覺喪失;對側半身痙攣性癱瘓;雙眼視野對側半同向性偏盲,即臨床上稱為的“三偏癥”。

6.簡述腦脊液的產生和回流途徑。

腦脊液由側腦室的脈絡叢產生,經室間孔至第三腦室;與第三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匯合,經中腦水管至第四腦室,與第四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匯合,再經第四腦室正中孔和兩個外側孔至蛛網膜下隙,使腦和脊髓被腦脊液所浸泡,可對它們有營養、支持和保護的作用;腦脊液最后經蛛網膜粒滲入上矢狀竇,歸人靜脈。

7.試述腎上腺皮質束狀帶的光、電鏡結構及功能。

束狀帶位于球狀帶的深面,最厚。細胞較大,呈多邊形,排列成單行或雙行的細胞索,索間有竇狀毛細血管和少量結締組織,束狀帶的細胞核染色較淺,胞質富含脂滴,在HE標本上,脂滴常被溶解,故胞質呈泡沫狀。束狀帶細胞分泌糖皮質激素,如可的松等,主要作用能使蛋白質及脂肪分解轉變為糖、抑制免疫反應和抗炎癥作用。束狀帶受垂體前葉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調節。

8.試述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的結構特點及其功能。

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分泌的甲狀腺激素為含氮類激素,所以它具有含氮類激素細胞的超微結構特點。該細胞為立方形,胞質嗜堿性,核圓,位于中央。濾泡上皮細胞的高度隨腺體的功能狀態而變化。當功能活躍時,濾泡上皮細胞增高呈柱狀,濾泡腔內膠質減少;反之,細胞呈扁平狀,膠質增多。電鏡下,濾泡細胞胞質內有發達的粗面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過氧化物酶體、溶酶體和線粒體,細胞頂部有中等密度的分泌顆粒和低電子密度的膠質小泡。功能:濾泡上皮細胞合成和儲存T3、T4,促進細胞氧化和能量代謝,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

9.試述胎盤的結構及胎盤膜。

人胎盤一般結構:足月胎盤呈圓盤狀,重500克,直徑15~20厘米,中央厚,邊緣薄,分兩個面:胎兒面光滑,表面覆蓋有羊膜,臍帶一般附于中央;母體面粗糙,可見15~30個胎盤小葉。組織結構:胎兒面由叢密絨毛膜與表面的羊膜組成。叢密絨毛膜形成絨毛膜板,板上發出40~60個絨毛干。

胎盤膜:胎兒血與母體血在胎盤內進行物質交換所通過的結構,稱胎盤膜或稱胎盤屏障。早期胎盤膜較厚,從絨毛間隙至絨毛毛細血管內依次為合體滋養層、細胞滋養層及基膜、絨毛結締組織、毛細血管內皮基膜及內皮;胚發育后期,胎盤膜變薄,母血與胎兒血之間僅隔合體滋養層、絨毛毛細血管內皮及其共同基膜,通透性增強,有利于物質交換。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