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我國食品出口貿易現狀(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如何?有何對策)

时间:2024-05-03 11:22:52 编辑: 来源:

1997年6月底至7月上旬,云南思茅地區發生群眾自行采食蘑茹中毒事件,共有255人中毒,死亡73人。

1998年2 月, 山西省朔州、忻州、大同等地區連續發生的多起重大的假酒中毒事件, 有200多人中毒,奪去了27人生命。

1999 年1月, 廣東省46名學生食物中毒; 同年6月, 某省一醫院接受了34人中毒事件,中毒原因都是食用帶有甲胺磷農藥殘留的“蔬菜”。

2001年1月, 浙江省杭州市60多人到醫院就診, 癥狀為心慌、心跳加快、手顫、頭暈、頭痛等, 原因是食用了含有“ 瘦肉精” ( 即鹽酸克倫特羅)的豬肉[7]。

2001 年,江蘇、安徽等地暴發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 : H7 食物中毒,造成177 人死亡,中毒人數超過2 萬人[8]。

2003年3月19日,遼寧省海城市部分小學生及教師飲用豆奶引發食物中毒,其中涉及2556名小學生(中毒人數達292人),豆奶食物中毒的原因是,活性豆粉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等抗營養因子未徹底滅活[9]。

2.2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眾健康的最重要因素[10]。據衛生部提供的信息, 2003年,衛生部共收到全國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報告379起, 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與2002年比較,重大食物中毒的報告起數、中毒人數、死亡人數分別增加了196.1%、80.7%、134.1%[11]。但是,在我國規定的法定傳染病報告制度中,大量腸炎、痢疾等散發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病毒、寄生蟲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包括在其中。我國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現狀表明,由腸道致病菌(沙門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腸埃希菌O157∶H7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傷寒沙門菌、霍亂弧菌、痢疾桿菌等) 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疾病散發是直接造成人體健康損害的主要食源性危害[12]。目前,我國尚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報告系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發展中國家食源性疾病的漏報率在95%以上[8]。因此,在我國,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對健康的嚴重威脅。

二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學性污染物對健康的潛在威脅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10]。最近幾年, 各級政府紛紛制定了停止生產和使用部分劇毒化學農藥的法規[13] 。2000 年在北京召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藥管理條例》頒布實施3 周年總結會上, 農業部門將采取措施, 停止批準新增甲胺磷、對硫磷等5 種劇毒農藥的登記; 部分省市決定在農藥用藥高峰之際, 全面禁止在蔬菜區銷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然而, 在2001 年2 季度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顯示, 已被禁止使用的兩類高毒農藥甲胺磷、氧化樂果檢出率依然很高[14] 。農藥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已不僅僅停止在專家呼吁和社會關注的程度上了。二惡英及其類似物的污染在國際上一直受到關注,因其具有明顯的致癌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科技部“十五” 重大攻關項目——《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顯示,日前我國每人每日二惡因膳食攝入量為72.48pg,按體重折算成每日膳食攝入量為1.21pg/kgbw每月膳食攝入量為36.24pg/kgbw,這一污染水平已經與發達國家使用垃圾焚燒技術造成的污染水平相當,也接近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暫定)的每月耐受攝入量70 pg/kgbw[15]。

三是食品新技術、新資源(如轉基因食品、酶制劑和新的食品包裝材料)應用給食品安全帶來新的挑戰[10]。近十年來,以基因工程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已經在農業和食品領域顯現出極大的生產和市場潛力,豐厚的利潤和高額投資使現代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16]。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而用傳統的毒理學試驗方法和危險評價程序評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的諸多困難,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還不能肯定轉基因食品能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危害。

四是我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10]。 近年來,我國食品行業不斷發展,2001年全國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比1995年增加12.6%,達432萬戶,從業人員比1995年增加5%,達到門17萬人。另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0年全國食品工業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8%,其中食品加工業占食品工業增加值的29.48%。食品行業涌現出一批達到良好生產規范(GMP)的、有實力的企業,出現了采用定牌加工(0EM)模式進行跨省合作的大型企業,他們以完善的質量標準和管理體系做技術保證,不斷開拓市場[17]。但是,食品行業中達到GMP的企業所占的比重現還較低,規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設備落后、衛生保證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攤點等仍然是影響食品衛生水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食品行業特別是飲食業吸納了大批城市下崗人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但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設施簡陋、衛生知識缺乏、操作技能不熟等,也給食品衛生帶來隱患[18]。

五是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食品進行犯罪或恐怖活動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7]。近年來,犯罪分子利用食品進行破壞活動的案件越來越多,2002年9月發生在南京的特大鼠藥投毒案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2003年因投毒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起數與往年相比明顯增多,是引起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投毒的物質主要是劇毒急性鼠藥(大多數為毒鼠強),高居中毒致死原因的第一位。2003年全國共報告重大劇毒鼠藥中毒75起,1316人中毒,121人死亡,病死率為9.2%[11]。這類破壞活動不僅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更是擾亂了社會的穩定團結。

六是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條件、手段和經費還不能完全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10]。自建國以來,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就致力于衛生隊伍的建設,經過5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擁有10萬人的衛生監督執法隊伍和20萬人的技術隊伍,但是,這與432萬戶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和1117萬人的食品從業人員相比,衛生監督資源顯得十分有限[17]。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對策

1、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安全戰略

2000 年5 月第53 屆世界衛生大會的決議(WHA 53. 15) 在WHO 的歷史上首次將食品安全列入全球公共衛生的重點領域。并于2002 年提出WHO 全球食品安全戰略計劃。目標———降低食源性疾病對健康及社會的影響。措施———①加強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 ②改進危險性評價方法; ③創建評價新技術產品安全性的方法; ④提高WHO 在法典中的科學和公共衛生作用; ⑤加強危險**流和宣傳; ⑥增進國家、國際協作; ⑦在發展中國家加強職能部門的建設[19]。 醫學全在.線買粉絲.med126.買粉絲

2.改善和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水平的主要對策

2.1 加強國家食品安全控制系統。包括人力建設與各部門之間的分工。

2.2 持久開展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監測。為摸清“家底”和評價控制措施有效性提供科學依據。

2.3 將危險性分析用于食品安全立法,包括標準的制定。這是WTO 有關協定中特別強調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基于科學和協調一致。

2.4 大力加強實驗室檢測能力。這是摸清“家底”和在國際貿易中保護國家利益的技術保障。

2.5 強調企業的自身管理。因為從農場到餐桌的食物生產和消費的全過程中,企業應為食品安全的主體[20]。

2.6建立有效保證食品安全的衛生監督體制和技術支撐體系[21]。

2.7重視宣傳教育。包括對政府部門、企業和消費者的廣泛、持久的宣教[20]。

目前我國產品出口主要遭遇哪些貿易壁壘

中國農產品屢遭"綠色壁壘"

--------------------------------------------------------------------------------

近來,我國農產品出口受阻事件不時見諸媒體:今年初,歐盟因氯霉素殘留問題暫停從中國進口動物制品;3月中旬,日本厚生省宣布對我國動物產品實施嚴格檢查;英國因發現中國蜂蜜含氯霉素,要求商家停止銷售;本月,日本有關媒體惡意夸大部分中國進口蔬菜檢測出殘藥事件,直接導致中國出口蔬菜荷蘭豆、青花菜、大蔥等6個品種出口日本嚴重受阻,與此同時,日方突然加大對我其他出口食品的檢測,導致腌制食品出口也出現困難……

中國農產品出口在短時間內多次遭遇"綠色壁壘",再次說明我國農產品出口亟待掌握國際貿易游戲規則,并充分利用這種規則來保護自身利益……

綠色壁壘的前世今生

綠色壁壘,又稱環境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一些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目的,通過立法或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法規,對國外商品進行準入限制的貿易壁壘。

綠色壁壘形成的初期,主要是出于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安全的要求;同時,消費者環境意識提高和全球綠色消費運動的興起也促進了綠色壁壘的發展。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后,作為主要貿易壁壘形式的關稅貿易壁壘來限制出口的余地已經很小,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需要,綠色壁壘逐漸背離了其初衷。于是,貿易與環境兩個原本不相干的問題被一條綠色的紐帶捆綁在一起,綠色壁壘就出現了。

上世紀最后5年,以1995年世貿組織專門成立貿易與環境委員會為標志,著綠色外衣的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舞臺上不在扮演年輕的配角,而是躋身重要行列。到了1999年11月在美國西雅圖召開的世貿組織第3屆部長會議上,各成員國就環境與貿易問題展開廣泛的討論,環保這道綠色的貿易壁壘已是世界貿易中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

綠色壁壘的表現形式主要有綠色關稅、綠色市場準入、綠色反補貼、綠色反傾銷、環境貿易制裁、推行國內PPM標準及其他標準、消費者的消費選擇、強制性要求ISO14000認證、繁瑣的進口檢驗程序和檢驗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購、押金制度等等。

綠色壁壘的形成雖然只是近10年的事,但目前已日趨全球化,并呈加快發展的態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陸續制定了一系列綠色標準,截至目前,國際社會已經制定了160多個環境與資源保護條約,各國制定的環保法規也越來越多。

產量第一的弱勢產業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農產品生產量第一大國,但長期以來中國農產品出口比例極低。200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為163.8億美元,居世界第九位,居美國、法國、加拿大、荷蘭、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英國之后,中國每個農業勞動力農產品出口額為46美元(2000年),與發達國家相比,農產品市場人均農產品出口額差距極為懸殊,大約在400至500倍之間,是世界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

近年來,我國多數農產品國內市場趨于飽和,"賣難"呼聲此起彼伏。爭取外貿份額,發展外向農業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從內外市場的情形看,綠色壁壘之于農產品是幾重"雪上加霜",使其三面受敵:本身出口競爭力就弱的情況下,又加上了一道綠色壁壘,出口更難;而國外農產品進入我國市場,使本來就飽和的國內市場又多了勁敵;農產品大多是食品,國際市場的環保要求更為嚴格,綠色壁壘對農產品更?quot;壁壘",但是從現狀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