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存在哪些問題(“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我國對外貿易結構”有沒有區別,區別是什么?)

时间:2024-06-02 12:20:08 编辑: 来源:

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和以價取勝的戰略轉變。③企業在反傾銷的過程中,應當熟悉國際慣例,依法應對反傾銷,使自己由被動化為主動。

4.完善我國原產地規則

(1)制訂合理、科學、適用的原產地規則

根據我國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適度的原產地規則標準,如在增值百分比的確定上應結合我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比例標準。同時原產地判斷標準不宜過低,特別是出口貨物原產地的判斷標準更是如此。原產地規則應具有可操作性,在技術上是嚴謹的,同時有適當的靈活性。

(2)原產地規則應有廣泛的適用性

制訂原產地規則時應充分考慮在盡可能廣的范圍內適用,特別是要考慮原產地規則對于我國對外貿易政策執行的重要性。在我國的原產地規則中,應包括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反補貼條例》所需要的原產地判斷標準,以及針對反傾銷、反補貼中規避措施的原產地規則;應制定進口優惠關稅條件下適用的原產地規則,特別是復進口、復出口產品的原產地規則;對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的產品確定專門的原產地判斷標準,提高配額的利用率,為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出口商品規定合理的原產地判斷標準。

(3)加強對原產地證發放的管理工作

我國有多家單位可簽發原產地證,這給我國對原產地證簽發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而且各機構對于原產地證簽發標準的尺度不一也給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全國目前有200多個發放原產地證的單位,每年發60多萬張,每個證收50元手續費,有個別發證單位,只蓋章收費,不檢查其合同產品是否符合原產地規則,也不監管貨物。此種情況的出現無疑不利于正確執行我國的原產地規則,也會影響到我國與一些國家的貿易關系,因此應強化對原產地證發放的管理工作。

5.通過提高加工貿易料件的本地化率來延長我國加工貿易的國內價值鏈

從跨國公司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分析,加工貿易企業希望通過對料件的本地采購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現階段,有一些外資企業嘗試將零部件的采購轉移到我國國內。因此,要提高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本地化率,擴大我國國產料件的出口,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有關政策。

(1)確定科學的產業政策。我國的上游產業包括機械、電子、化工等基礎產業,長期以來,這些產業生產發展的滯后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而國家的價格、投資、稅收、貸款等政策幾乎都是向下游產業傾斜。因此,不從根本上扭轉對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現行政策,就難以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進口替代。

(2)從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為使國內企業生產的材料和零件在質量、規格和成本等方面適應加工貿易出口的要求,國家應提供資金扶植國內企業開發、試制新產品或者向用戶提供試用品。有關部門可考慮在新產品試制費、新產品開發費、外貿發展基金中單列鼓勵加工貿易本地化基金,簡化申請和審批程序。同時國家應鼓勵建立民間的“風險融資”機制,如通過減免稅改革,鼓勵企業間成立“風險基金”,投資于具有較高風險的新產品開發和試制項目。

(3)鼓勵來料加工、進料加工企業進行國內采購。一方面,由于我國國內來料加工企業的大多數產品會進入國際市場,對于其國內零部件供應商而言屬于間接出口,因此可對這部分產品實行出口退稅,以降低來料加工企業國內采購的成本,從經濟角度激勵來料加工企業擴大國內采購;另一方面,鑒于我國目前出口退稅機制運行效率較低,對進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實行稅收“免、抵、退”會擠占企業大量資金,進而嚴重削弱了出口退稅制度的激勵效果,因此可對進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貨物實行免征相關稅收的優惠政策。

(4)建立需求信息庫。在加工貿易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中間投入品供求信息庫。由于企業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對信息采集、更新的投入大,投資風險高,因此國家應實行扶植政策。針對加工貿易可選擇的替代產品建立專業信息庫和信息網絡,及時公布產品的質量標準、規格、價格和供應渠道等。

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分析

我國對外貿易的商品基本上囊括了各行各業,中高低檔全面覆蓋。以下是我國商品在美國熱銷的

“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我國對外貿易結構”有沒有區別,區別是什么?

廣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對外貿易模式結構,對外貿易區域結構

狹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即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個國一定時期內,各種類別的進出口商品占整個進出口貿易額的份額

一個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主要是由該國的經濟發水平,產業結構狀況、自然資源狀況和貿易政策決定的

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以進口初級產品為主,出口工業制成品為主;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商品結構的特征則是以出口初級品為主,進口工業成品為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