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結合國際經濟發展形勢,談談對我國現階段國際貿易發展的看法)

时间:2024-06-17 08:03:49 编辑: 来源:

口11,330.86億美元,增長18.5%。累計貿易順差2,954.59億美元。進入到2009年,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加劇,外貿形勢進一步惡化。國家海關總署2009年3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2009年2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1249.48億美元,連續四個月同比下降,比一月份下降25.7%。2月份外貿順差為48.41億元,比1月份下降100多億美元。由于世界金融危機目前尚未到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繼續擴大,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這種下滑趨勢還將延續一段時期。具體什么時候能終止下滑趨勢并轉為上升趨勢,目前還不能確定,筆者估計,2010年下半年的可能�1�7�1�7最大。

二、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外貿易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然而,在世界金融危機的打擊下,對外貿易領域也受到了較大沖擊,以前所固有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若干新問題也浮出水面,形成了諸多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局面。筆者認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外貿易增長速度趨緩,個別行業出現衰退趨勢

自2008年11月份起中國外貿形勢急轉直下,月度進出口總值出現了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此后逐月進出口總值持續負增長,且跌幅不斷加深。就行業來看,我國紡織與成衣產品所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衰退跡象。國家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前9個月,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累計出口增幅同比下降10.8個百分點,出口增幅連續8個月回落。2008年1-9月紡織與成衣產品累計出口值約1,402.85億美元,同期成長8.03%,創2003年以來新低。9月份單月出口值為184.04億美元,較8月份有所下降。由于出口銳減,許多外貿紡織企業受其影響,開工不足,乃至倒閉。據統計僅2008年上半年就有超過1萬家紡織服裝廠倒閉,2008年1-5月全國紡織業實際就業人數減少4.6萬人,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1-2月仍然延續了這種情況。進口方面,2008年1-9月進口141.94億美元產品,同期增長1.13%,增長速度趨緩。其中紡織品進口為124.26億美元,呈現-1.28%的負增長;成衣進口為17.67億美元,同期增長22.07%。

(二)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我國產品遭遇的反傾銷案件急劇增加

隨著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經濟的不利影響的進一步加深,各國為了保護本國經濟,阻止外來的競爭,紛紛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世界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紛紛舉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印度于2009年1月23日正式宣布在未來6個月內禁止進口中國玩具,禁令在2月份開始生效。日本已經頒布了相關的規定,在2009年3月1日起對出口到日本的醫療保健器械實行新的標準,不僅要求出口商具備ISO13485的認證,還需要進口商也要具備相應的資質。歐盟在2008年10月也出臺了最新的玩具安全指令,該安全指令在玩具的設計、標識、生產、進口商責任、市場監管等方面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這些非關稅壁壘措施的實施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隨著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又面臨著嚴峻考驗,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國內市場,想方設法阻止中國低價產品的進入,無端指責中國產品的低成本與低價格是政府補貼的結果,要對這些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結果專門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迅速增加。這使我國外貿企業產品的出口更加困難。

(三)世界市場需求銳減,產品價格下跌,大大降低了我國出口企業的創匯能力

金融危機形勢下的各國經濟發展普遍放緩,有一些國家如英國、日本等還呈現出經濟衰退的趨勢。美國和歐盟的一些國家相當數量企業倒閉,還有大量企業經營萎縮,失業率上升,失業人數增加,國內外需求不足。由于世界范圍內需求不足現象的廣泛存在,使得世界市場產品和勞務價格也隨之大幅度下降,這給我國產品的出口和勞務的輸出帶來了嚴重困難,使我國企業的出口創匯能力大大削弱,嚴重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我國的國際貿易現狀是什么?

1.我國貿易現狀分析 1.我國貿易現狀分析

1.1 1.1 快速發展動因分析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人們把對外貿易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最初推動力。 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 世界經濟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為我國外貿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 部環境。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外貿體制改革,以及 9%左右的實際增長 率為外貿發展創造了良好內部環境,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加快了貿易和投資政策 的改革。我國在勞動力資源、市場規模和經濟發展潛力上又具有比較優勢。外資對我 國增加出口,改善國際貿易地位起了積極作用,外商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值的 57%,進口占 58%。

1.2 外貿產品構成不斷優化

利用世界產業轉移的契機我國外貿從初級產品出口轉換為輕工紡織品的出口, 再 到機電制品的出口, 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產業轉移的機遇正向高科技制品為支撐點轉 變。2004 年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 27.4%,增幅高于總出口增幅 17 個百分點。 進口商品中生產資料一直在進口總額中占 80%左右,其中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國 家重點建設所需物資,以及工農業生產所需原材料進口穩定增長。

1.3 外貿方式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前一般貿易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 改革開放后加工貿易異 軍突起,超過一般貿易的增長,目前已經占到出口總額的 55%,進口總額的 39%,尤 其是進料加工貿易發展尤為迅速。

1.4 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

在我國出口數量、品種急劇擴大積累巨額貿易順差的同時,我國遭遇越來越多的 貿易摩擦,貿易摩擦強度加大,花樣翻新,領域不斷延伸。主要有“兩反兩保”如: 2005 年共有 18 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兩反兩保”調查 63 起,涉案金額 21 億 美元。 其中, 反傾銷 51 起, 涉案金額 17.9 億美元; 特保案件 7 起, 涉案金額 2.2 億 美元;保障措施 5 起,涉案金額 0.9 億美元。美國還對我國 7 種產品發起“337” 調查,涉案金額 12 億美元;歐盟、美國、土耳其等國對我國紡織品啟動“242”調

1

查或實施限制措施。近兩年我國企業遭遇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居世界第一。

結合國際經濟發展形勢,談談對我國現階段國際貿易發展的看法

基于后發優勢的我國貿易發展探討

[摘要] 利用后發優勢是發展中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發展本國經濟的首選戰略,只有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認清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采取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才能獲得后發利益并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 后發優勢 跨越式發展

一、后發優勢概述

后發優勢是指后發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和遲緩所形成的有利條件,或存在的各種機遇。后發優勢的內容一般主要包含技術和制度兩個方面。技術性后發優勢蘊藏在后發國家與先發國家的技術落差中,落差越大,勢能越大。制度性后發優勢是指后發國家向先發國家的制度學習,即效仿和借鑒各種先進制度并經本土化改進所產生的效益和益處。

20 世紀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首次明確使用“后發優勢”來表述后進國家對先進國家的追趕潛力。通過對歐洲經濟史的研究,格申克龍在1952年發表的《從歷史的角度看經濟落后》的論文中提出了后發優勢假說,即經濟后起性具有積極的作用。他認為落后國家并不必然要具備先發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提才能獲得經濟的發展,而是可以用某些替代物來替代這些前提條件,繼而獲得經濟的發展。他還認為相對落后程度越大,國家的替代作用就越大,在落后國家中,如果政府不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工業化的機會就會消失。

二、我國貿易發展的后發優勢分析

我國作為一個典型的后發大國,其經濟發展成績令世界關注,近年來的貿易發展更是有目共睹,而后發優勢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下文從制度和技術后發優勢兩方面分析我國貿易的發展,并透析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制度性后發優勢分析。盡管促成貿易增長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制度變革毫無疑問是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制度的效率分析難以定量化,這里就貿易制度的效率做一些定性的判斷。

(1)放權讓利使得企業擁有自主經營權,企業成為貿易的真正主體。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下放使得外貿企業競爭激烈化,從而帶來了貿易整體經營效率的提高,新的各個行業的分工水平也隨之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躍升到一個新的臺階。隨著我國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市場功能的日益發揮,經濟效率不斷地得到帕雷托改進。

(2)資源實現效率化配置,產業結構趨向優化。越來越規范的符合國際慣例的保護辦法,對不同的產業、對產業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以程度不同的保護,盡管在變革開始是保護的總水平可能并沒有降低,但是用相對顯性的保護替代隱形的計劃保護本身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如出口退稅、出口補貼等,以抵消保護所形成的扭曲效應,是貿易制度和貿易戰略呈現趨于中性化的特征。對外貿易方面的改革促進了我國的資源配置效率,它明顯地反映在我國與世界價格的逐步接近以及我國出口產品越來越真實地反映我國的比較優勢上面。

雖然制度的后發優勢產生的正面令人可喜,但在學習改進過程中仍然存在令人困擾的重技術模仿,輕制度模仿問題。基于制度模仿的復雜性、敏感性,導致我國經濟的發展過度依賴于技術模仿。正如楊小凱所提出的“后發優勢陷阱”理論,由于技術后發優勢的發揮,取得了眼前的經濟效益,從而延緩了制度變遷的壓力,使得長期經濟發展利益受損。目前,我國制度低效率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技術后發優勢進一步發揮的瓶頸。

2.技術性后發優勢分析。近20年來中國以技術許可、顧問買粉絲、技術服務、合作生產和成套設備或關鍵設備等方式進口技術,并通過引進外資,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利用技術擴散效應吸收了一定技術,由此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使中國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跨越發展。

(1)國內技術得到填充,產業競爭優勢得到提高。引進模仿國外先進技術及外商直接投資所帶來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的空白,從而提高了我國各產業競爭力。例如我國的汽車行業,入世后全球十大汽車跨國公司悉數進入中國,20年前上海大眾、廣州本田還是靠CKD組裝起步進行合資生產,而今紛紛打出自己的自主品牌榮威、飛度。近年來,中國幾乎成為新車型推出頻率最高的轎車市場,整體價格也與國際價格相持平。20年來形成的龐大的零部件體系也使后起的自主品牌大大降低了投資成本和采購成本,獲得了走出國門的世界競爭能力。

(2)對外貿易得到騰飛。我國技術進步的源泉之一——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產業的高速增長是密不可分的。外商投資企業日益活躍的貿易活動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增長點,其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比重從1986年的4.04%上升到2006年的58.57%。由于外資企業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外資企業對外貿易額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增長速度。由此可以推斷,外資企業對外貿易的大幅增加,使得其對中國對外貿易增量的貢獻極為突出。

1982年~2000年間,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提高1.66%,其貢獻有80%來自于技術進步,僅有20%來自于效率增進。從中也反映除了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嚴峻狀況。我國目前效率增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如此之低(雖然我國每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很為龐大,但高技術含量的貿易品很少,對我國效率增進的作用不是很大),說明了我國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