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我國近代對外貿易的特點(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特點)

时间:2024-05-20 02:00:43 编辑: 来源:

/p>

(2) 初步發展: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

(3) 進一步發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戰期間列強被迫放松對華經濟侵略,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得到進一步發展。

(4) 日益萎縮和破產: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官僚資本主義逐漸壟斷中國社會經濟,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及抗戰結束后,美國加緊對華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日益萎縮和破產。

(5) 得到恢復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合理調整了工商業,使利于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6) 被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1953——1956年,國家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利用“贖買”政策,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5.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特點: (1) 壟斷性:國家政權和壟斷資本相結合的產物;

(2) 買辦性:適應英美列強經濟侵略的需要;

(3) 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4) 反動性:是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經濟基礎。

(5) 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是本國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尤其能表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特點。演變過程:

(1) 統治地位的確立: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國民政府通過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統治。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對外依附英美帝國主義,對內憑借國家政權,采取強制掠奪的辦法,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

(2) 惡性膨脹:抗日戰爭時期,四大家族壟斷工業,商業專賣,獨占金融,到1941年底,官僚資本已占全國資本總額的一半。

(3) 進一步膨脹: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一面加緊剝削人民,一面濫發紙幣,大搞通貨膨脹。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官僚資本擁有全國工礦企業、交通系統固定資產的80%,壟斷鋼產量的90%,還控制了全國的金融機制、交通、對外貿易等。

(4) 最終消亡:新中國成立后沒收官僚資本機關變為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

6。新民主主義經濟特點:

(1)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基礎,代表中國各革命階級利益。

��(2)它不是一種獨立的完整的經濟形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渡的經濟,建國后表現為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

� (3)其本質和發展方向都是社會主義的。

2、演變過程:

(1)產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領導開展土地革命,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保護中小工商業者;并在根據地進行經濟建設,把農業生產放在第一位,還興辦了一些軍需工業和民用工業。

(2)發展壯大:抗日戰爭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并開展大生產運動。解放戰爭時期,開展土地改革,發展農業生產。

(3)占主導地位:建國后土改完成,形成農民個體經濟,合理調整工商業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過渡時期占統治地位。

(4)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在三大改造過程中又出現了合作社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的轉變也完成了。7.社會主義經濟:特點:

社會主義經濟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其形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標志;

演變過程:

(1)單一的公有制:三大改造完成,形成了單一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1956—1978年在曲折前進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并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2)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改革開放,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個體經濟、中外合資企業和處商獨資企業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局面。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是主體,其余經濟形式是國營經濟重要補充,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服務,形成競爭格局,共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繁榮。

(3)向市場經濟轉變: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逐漸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向間接管理體制轉變。二,近代幾種經濟形式的相互關系

自然經濟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阻礙民族資本主義,但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以及新民主主義經濟形式的發展都在瓦解著自然經濟。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相互勾結、相互依賴、相互矛盾。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1927年后又有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夾縫中求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時又具有依賴性。

新民主主義經濟成分中含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其發展受到中外反動經濟的重要阻礙。三,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變化的階段特征

(1)近代前期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最大特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該時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開始形成和發展時期。該時期經濟的主要特征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下的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并存。自然經濟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一開始就起抵制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自然經濟起到促進其解體的作用,后來由于中外反動勢力的需要,隨著中國市場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這兩種經濟在某種程度上也出現過相互依賴的關系。在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的基礎上,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刺激下,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這一經濟的產生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起到了抵制作用,也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但一定程度上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也存在著依賴性。

(3)近代后期

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但又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既相互勾結、相互依賴又相互矛盾。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夾縫中生存,由于受到剝削、壓制而日益萎縮。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但它是最革命的經濟、日益改變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

中國近代對外貿易的特點

中國近代對外貿易特點主要還是以勞動密集型,初加工為主,現在也在逐步向精加工,智能化,高端化的路線轉移

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特點是平等嗎

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的特點是不平等的。

近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不平等、不獨立、屈辱、無自主權。在對外態度上,既蔑視西方列強又深深恐懼之,在對外交涉的過程中,大多未能擺脫始爭終讓的結局:在對外交涉時,很難擺脫內外雙重困境,外部強敵入侵與內部不同政治派別相互傾軋。

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發生的變化和原因?

清 林則徐 《覆奏曾望顏條陳封關禁海事宜折》:“且封關云者,為斷鴉片也。若鴉片果因封關而斷,亦何憚而不為。”

舊時海關、銀行等因假期或業務等關系停止辦公或營業。

很多人看到“海南島即將全面封關運作”很容易產生一種誤解,認為海南封關不是好事?

大錯特錯。全島封關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把整個海南島給封閉起來,經濟自成一體,以后大陸的貨物到海南島,算出口,海南島的貨物來大陸,算進口。

以前中國人出國或者去港澳臺才會和海關打交道,現在內地人員去海南島,也要過海關。

如果不好理解,可以對比香港,澳門,臺灣的海關設置和現實情況,在這里說一句,這三個城市都屬于中國,永遠都是中國主權完整不可分割的合法下轄領土,沒有任何爭議,也不接受任何陰陽怪氣的討論。

特殊的歷史原因和發展過程,導致了港澳臺的經濟,甚至是貨幣有相對獨立的環境和條件,僅此而已。

也就是說,海南島全島封關,就意味著中國要主動打造一個自由貿易港。

全面封關的海南島,一定是比深圳還要特殊的經濟特區,除了經濟獨立的核心優勢以外(深圳經濟和貨幣還是國家管制之下),國家還給出了一個特權:零關稅

全面封關完成以后,

外國的貨物進入海南島,不需要交關稅,直接入島即可,只有貨品,從海南島再入大陸的時候,才需要交關稅。

這就是所謂的自由港,零關稅自由港,顯而易見的是,對激發本地經濟極為有利。

香港,就是這樣的自由港,很快,海南島也有這個待遇了。

海南島封關運作,兩個關鍵詞:“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一線是境外進入海南,全面放開,二線是海南到中國內地,全面管控。

最新通過的自貿港法規定,海南將執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策略。

所謂一線是指海南和全世界的連通。

一線放開,就是和全世界的連通更加順暢。

所謂二線,指的是和國內的連通。

二線管住,就是以后海南島和國內的連通,是有管理的連通,是有管制的連通。

所以,海南封關運作,其實就是中國在國內地緣經濟,對外貿易,還有經濟發展的現有條件下,主動打造一個可以取代港澳臺的全新自由貿易港。于情于理,都是好事。

而選擇海南島,其實是已經持續了近4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過程中,一道難以直視的傷疤和疼痛。

早在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就同時成立了。今年是2021年,這個成立時間僅僅比中國首個經濟特區深圳晚了8年的省級特區(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也正式經歷了33年的發展。

從先天條件來看,海南絕對是一塊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好地方,不僅位于國際航運要道,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天生的地理優勢和地域條件,天然就適合做國際自由港。

而且海南人口稀少,工業薄弱,試錯的成本極低,天然適合做改革特區。

條件還不如海南的香港,從一個破爛落后貧瘠,只能依賴捕撈為生的小漁村,短短幾十年,從二戰以后,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一躍成為東方現代化發達城市的典范巔峰。

香港依靠自由港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賺取了大量的好處,這一點現實證明得清清楚楚,幾十年香港的飛速發展,也成為中國對外改革開放學習模仿的范本,這一點毋庸置疑。

對于中國來說,在香港沒有回歸以前,做夢都想有這么一個完全屬于自己,如臂使指的自由貿易港,所以,這份夢想,就被海南島所承載。

所以有了十萬人才下海南的壯觀時代浪潮出現:

十萬人才下海南是指1988年4月,海南建省、成立海南經濟特區。全國各地大約十萬人,來到海南尋夢、創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有政策,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有人,有錢,似乎一個完全屬于中國的自由貿易港神話,并不遙遠。

只可惜,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海南,遭到了房地產經濟泡沫和樓市狂熱的深度傷害。

1993年下半年,海南樓市泡沫破裂,整個海南到處都是爛尾樓,大量銀行資金成為壞賬,民間資金被套牢。

香港日新月異,深圳飛黃騰達,而在寄予眾望的海南,卻戴上了爛尾樓之省的帽子。

這一耽誤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