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我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看法(我國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發生重大損失的原因)

时间:2024-05-17 13:44:41 编辑: 来源:

們在考試時得分不高是因為我們把問題復雜化了,因而造成考試失誤,也就對政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其實你不用擔心,考試時你只要以接受到的最真誠的道德知識加上書上的標準答題就行。當然,在此之上,我們也要多看新聞,了解一些國家政務,就一定會考到令自己滿意的成績。當你得到了這個成績,你就會重拾你的信心,對政治又是另一種看法了。

怎么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

(1)調整進出口比例、結構。

(2)優化進口結構,著重進口適用性強的各級含量高的技術設備。

(3)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

(4)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提高“走出去”的水平。

簡單說答案有4點:進出口結構、站在進口角度上、站在出口角度上(提高自主創新)、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希望對你有幫助

——————————————————————————

外貿增長方式就是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方式

目前我國要從粗放的向集約型轉變

跨國公司全球經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跨國公司全球戰略轉變及其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趨勢下,企業間的競爭已越來越多地超越了國家間的界限,什么是決定企業國際競爭的成敗更成了戰略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Rumelt,Schendel&Teece,1994)。近20年以來,在新一輪全球化浪潮和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跨國公司作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無論是在數量、規模上,還是對新技術的掌握程度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作為全球資本、知識和全球價值體系流動的重要載體,跨國公司在整個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促進自身發展的進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盡管跨國公司戰略轉變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問題在近年來一直是國際商務政策研究的重點問題,但是專注于研究發展中國家自身制度、經濟環境的變革對跨國公司戰略選擇的影響,以及在這一動態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如何認識和把握跨國公司戰略轉變本質及其特征,無論是對于中國今后外資政策的制定,還是對于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確立自身競爭優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構成了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共生演進過程。本文的目的正是基于共生演進的理論視角出發,深入探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的戰略選擇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動態演進過程。

一、跨國公司全球戰略共生演進機制的提出

長期以來,圍繞環境選擇和組織適應這一研究主題主要存在兩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組織并不僅僅是環境影響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有機會和力量去重新塑造環境,這種觀點主要是以戰略選擇理論為代表。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是環境選擇的結果,外部環境的特點以及特定的制度安排決定了最優的組織形式。在綜合多種理論視角的基礎上,Lewin和Volberda(1999)進一步提出了共生演進(Co-evolution)的觀點,認為組織的企業戰略轉變以及新組織形式的產生是由組織間直接的互動關系和系統內其他組織的反饋造成的,反映了一種遞歸關系而并不一定是組織適應或環境選擇的直接結果,具有多層次、嵌入性、多向因果性、非線性、正向反饋以及路徑、歷史依賴等特點。

從本質上看,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轉變及其影響作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發展中國家不同發展階段不斷調整、適應的動態過程,同時也是推動全球化進程與發展中國家當地制度、經濟和社會環境不斷演進發展的誘因。全球化、跨國公司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這種互為因果、多層次影響的關系共同構成了一種基于“共生演進”的演化機制(見圖1),這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命題之一。

首先,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跨國公司如何在全球范圍內挖掘戰略機會并實現資源的整合,已成為決定其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這種變化在不斷促進資本、技術和知識全球范圍內流動的同時,極大地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更為重要的是其直接造成了發展中國家區位優勢和產業形態構成要素的改變。

其次,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發展中國家更為深入和廣泛地參與到全球經濟運行的總體框架下,以WTO、IMF等為代表的國際規則體系在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產業環境和制度體系的演進過程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同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所普遍進行的市場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極大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轉軌進程。

第三,在全球經營戰略的總體框架下,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相關營運活動被進一步地納入到其全球化經營網絡之中,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發展也進一步地嵌入到跨國公司的全球價值鏈體系中。在這一過程中,跨國公司戰略目標與發展中國家政府的發展目標之間、跨國公司內部文化與發展中國家當地文化和價值觀念之間的對立與統一,以及雙方議價能力的對比變化直接影響到跨國公司的戰略選擇和發展中國家的制度演進過程。

二、全球化與全球戰略——基于戰略性資產的演化機制

全球化被認為是通過貿易、資金流動、技術涌現、信息網絡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圍的經濟高速融合(IMF,1997)。盡管在全球經濟發展和競爭形態演變的不同階段,“全球戰略”的概念有著不同的含義,但始終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

跨國公司發展的初期階段,全球戰略往往僅局限于那些處于“全球化產業”的企業。在這些產業中,企業在一國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往往會受到其在其他國家市場競爭的顯著影響,而企業全球戰略的著眼點在于企業如何通過在不同國家市場中的競爭布局來實現范圍經濟,以及成本和資源共享所帶來的協同效應,從而確立其競爭優勢。然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及對“全球戰略”討論的不斷深化,“全球戰略”實際上早已突破了個別產業的界限而越來越成為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求競爭優勢的主動選擇。同時,“全球戰略”的內涵也從單純的跨國經營,轉向如何在世界范圍內構建和管理企業全球價值增值體系內人員、資本和技術的全球流動。Porter(1986)曾指出,所謂全球戰略不但是指企業經營活動的跨越國界,而且還包括如何將這些國外各子公司的經營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尋求各種機遇,從全球范圍構造企業的整體優勢。Ghoshal(1987)從跨國公司戰略目標和競爭優勢來源兩個緯度提出了全球戰略的解釋框架,認為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目標主要分為:實現效率(如降低成本、分擔投資)、管理風險(如分散地區風險)以及創新學習和適應(如組織內部不同經驗和知識的交流),全球戰略目標的不同直接導致其競爭優勢的來源和實現途徑的差異。

從全球競爭環境的現狀看,以新技術革命為主要推動力的技術創新全球化、以貿易自由化和市場化改革為主要推動力的經濟全球化成為新一輪全球化浪潮的主要動因。跨國企業間的競爭形態也從基于成本、規模的競爭逐漸轉向基于知識的競爭。與此同時,全球化與跨國公司全球戰略之間的演化過程形成了一種自我強化、相互影響的正向反饋機制,這一演化過程極大地改變了全球競爭環境和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

進入21世紀以來,跨國公司活動的內容和特點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全球化極大地影響了跨國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和性質,使其更具有流動性、知識密集性和地理上分散性的特點,而各種創造性資產(created Assets),如各種知識資本、組織資本和制度資本對跨國公司所有權專有優勢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強。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目標逐漸從效率成本轉向創新和學習能力的實現,其戰略重點逐漸從傳統的市場尋求、資源尋求和效率尋求轉向戰略性資產尋求。所謂戰略性資產主要是指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一組難以交易、難以模仿、稀缺的特定資源和能力的組合。跨國企業戰略性資產尋求戰略正是在企業現有資產組合的基礎上,為強化企業競爭優勢而獲取新資產和能力的一種戰略選擇。

據統計,世界上最大的866家跨國公司國外總產值有60%集中在先進技術部門。為確保技術的國際領先地位,跨國公司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占到世界科研經費總數的30%左右;西方發達國家的500家最大跨國公司集中控制著這些國家90%的技術和75%的技術貿易。如何在現有能力和資產組合的基礎上迅速獲取和整合各種新的互補性資源,則成為決定跨國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

從中國的情況看,目前外商投資的熱點正逐漸從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其戰略動機從一般的成本、市場尋求轉向當地高端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挖掘利用,其競爭形態從一般的成本競爭、市場競爭轉向對知識產權的爭奪和技術標準的競爭(如跨國公司在中國3G產業標準上的競爭)。目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已成為外資占主導地位的領域。2001年,中國整個出口商品中,高新技術產品已經占到1/4。而整個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64%是外商投資企業提供的;出口的84%是外商投資企業提供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發明專利2/3是外商在中國注冊的;利潤70%—80%流向了外資企業。從本質上看,種種變革趨勢實際上正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區域專有性資產的一種表現。

三、跨國公司全球戰略與發展中國家產業環境演變

正如上述所言,全球化使得跨國公司所有權優勢和東道國的區位優勢變得更加依賴于知識密集型資產。隨著經濟市場化、自由化和開放程度的加深,技術、資本和產品的跨國流動變得更為便捷和頻繁,以至于Porter(1988)指出:任何通過距離上的移動或獲取的(優勢)已不再成為競爭優勢,今天真正的競爭優勢是那些具有粘性,即不易移動的事物。

首先,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市場化和自由化改革的普遍進行,跨國公司的區域選擇更加自由并更具流動性。而在吸引跨國投資的競爭中,發展中國家所普遍采取的激勵和優惠政策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效果卻在逐漸減弱。

其次,在技術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發展的強力推動下,成本和自然資源等傳統區域優勢在跨國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構成中所發揮的作用逐漸減弱,而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區域積聚則在跨國公司全球戰略布局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時,跨國公司所有權優勢與發展中國家區域優勢之間變得更加互相彼此依賴,并呈現出相互影響、路徑依賴的演化特點,也就是說企業在時間t+1的所有權優勢取決于其在時點t的資產的地域組合,而東道國在t+l的區位優勢取決于其在在時點t吸引公司所有權優勢的能力。

(一)區位競爭優勢的演變

基于跨國公司全球戰略導向的變化,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其吸引外資策略的重點應逐步從資源尋求型轉向市場尋求型、效率尋求型和戰略性資產尋求型戰略為主導的跨國公司,以達到通過外資帶動技術產業升級的目的。提升國家專有區位優勢(Country Specific Location Advantage)以及某種程度的非移動性創造資產(immobile created as-sets)已成為吸引這類跨國投資的關鍵因素之一。針對這方面的變化,集群效應作為吸引跨國公司進入的區位優勢則更加凸現出來。薛求知等(2005)認為集群效應所帶來的區位優勢為跨國公司提供了與東道國進行無形知識、思想和學習交流的機會。隨著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調整,跨國公司在集群中的參與程度普遍提高。任勝剛(2005)等通過對蘇州工業園區的實證分析認為,這些區域內大量跨國公司投資的集聚促進了集群的生成,并有效地推動了區內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區域產業競爭力,同時也增強了區內與區外經濟的聯系,通過要素的集聚、整合轉換成經濟能量并向周邊地區輻射,并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二)吸收能力的演變

跨國公司研發本土化是其全球范圍內整合戰略性資產的重要表現。目前,理論上較為一致觀點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