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我國海外安保行業現狀(安防行業目前面對著怎樣的產業環境?(安防產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时间:2024-06-01 12:38:17 编辑: 来源:

聯系性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各城市獨立發展會展業,加劇了會展業在區域內的不良競爭。2004年長三角規模以上的服裝展就有15個,分布在上海、寧波、義烏、溫州、杭州等地,但在時間和地點上多有碰撞。觀眾往往對該去哪個展會參觀猶豫不決,而參展商面對這么多的展會也不可能如數參加,導致部分展會主題雖好,但由于沒有那么多的參展商應邀參展,只好隨便拉人抵數,降低了展會的吸引力。

四、促進長三角地區會展業發展的對策

(一)調整政府角色定位,引導會展經濟健康發展

政府是會展業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方。辦會展確實需要政府主導,但政府不能大包大攬,政府的定位應是抓“大”放“小”。抓“大”即政府在會展業總體發展戰略、長期規劃、政策導向等方面創造條件,起宏觀指導作用,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逐步形成良性發展的會展經濟格局。放“小”即政府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從會展中退出來,只有企業才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地方政府出面主辦會展,將對會展市場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不利于推動會展業的產業化、市場化、規范化發展。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成功的會展業大多數是在政府創造條件的基礎上按市場規律進行招商投資才形成的。韓國大田和中國大連舉辦會展的思路都是由政府創造條件,改善環境,集中力量建好會展設施,兩處的會展中心通過優化人力資源和會展設施,走上一條會展業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

(二)強化會展經濟的產業化發展方向

1.明確城市定位。目前,實現長三角會展業一體化還為時過早,各會展城市應該充分考慮自身在整個長三角中的地位,結合本地特色和未來發展取向,明確會展業的分級定位,尋找發展會展業的切入點,最大限度地激發不同級別城市之間的協同力,培育同級別城市之間的協作型競爭,最終實現長三角會展城市的共贏。

2.合理調整會展場館布局與結構。興建場館是一個城市會展業得以持續、穩步發展的先決條件,但會展場館建設需要長遠規劃和科學設計。要在考慮本地市場容量和區域競爭能力的情況下,把高起點、分階段建設場館與對現有場館進行智能化改造相結合。

3.以地方優勢為基礎,強化分工,錯位經營。長三角各城市要依托自己的優勢,以強勢產業或地方特色為向導,以完善的會展產業鏈為紐帶,構建區域會展互動發展機制。協調會展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之間的關系,實現長三角會展市場資源的重構。中心大城市應以發展大規模國際展為主,而周邊小城市則集中開展專業貿易展,謀求成為特定領域的“領頭羊”,實現錯位經營。

4.經濟效益有待提高。近些年來,長三角的會展場館建設正以20%的速度遞增,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眾多城市無一不“大興土木”。然而,參照國際標準,展館的利用率達到60%~70%時,才可能發揮出最佳的市場效益。但除上海能達到50%外,長三角其它展館利用率僅有10%~30%,大量展館經濟效益有待提高。始建于2000年的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在其后的3年里場地利用率不足19%,終因難以為繼,于2003年被拍賣,而與此同時,新展館的立項和開工仍在轟轟烈烈地進行。杭州國際會展中心搖身一變,成了汽車城,大量的會展設施無法發揮它們應有的價值,令人痛心。

5.鼓勵兼并聯合,提升長三角會展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為加速長三角會展業共贏發展,要大力鼓勵在共同市場中進行跨地區的企業兼并活動。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打造長三角會展產業帶,形成區域整體競爭力。在會展業中,品牌是信譽的象征,會展企業的兼并聯合能有效推動同類或相似會展的品牌聯合,整合優勢經營資源,提高整體管理能力,推動長三角會展業走向區域共贏之路。

(三)加強會展業專業人才的培養

1.建立全面的學校教育體系

我國近年開始啟動會展的全面教育,包括學位教育、職業教育以及崗位培訓,目前約有20所院校著手開設會展管理專業或類似的專業。各級學校必須明確培養目標———復合型的會展人才,使從業人員具備全面系統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基礎知識包括會展人員溝通、公關、求知、思維、語言以及與會展密切相關的策劃、營銷、市場、管理、禮儀、廣告設計、服務等知識;專業知識包括會展策劃、會展管理、會展市場營銷、會展經營決策、會展禮儀、會展英語等相關知識。實現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的科學化、合理化,在課程設置上,結構要合理,即專業課和相關學科課程的比重要有所側重,不能顧此失彼,教材的理論論述與分析要具有科學性、國際性,并且結合實務。學校教育必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建立產學研戰略合作關系,提高長三角會展教育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

2.有針對性地對會展從業人員進行培訓

根據中國貿促會的調查顯示:100%的辦展單位都有對員工進行培訓的需要,77%的高級展覽經理希望得到國外著名展覽公司高級展覽專家的培訓,68%的展覽經理希望學習國外會展理論和實踐知識,70%的展覽經理表示最希望參加國內短期培訓班。在這種情況下,2002年長三角各類會展短期培訓活動達到了12次,參訓人數超過1500人。舉辦培訓班是目前提高業內從業人員專業知識水平的有效方式,對于那些有志于從事會展業的年輕人或已居一定崗位上的主管人員,由業內的資深人士、專家、大學教授及涉及專業知識的國外專家來授課講解,進行短期強化培訓,其效果很明顯,可以解決目前業內亟待解決的問題。內容可以是普及知識與實務相結合,也可以圍繞專業主題進行,使他們的專業知識更全面,這樣對會展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應該是一個見效快、成本低、又不影響企業正常活動的較好方式,應視為培訓會展業人才長期有效的策略。培訓時應做好培訓需求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另外,還要做好效果評估,尤其是系統化的培訓體系效果評估。

3.全面發揮展覽協會的指導作用

展覽業是一個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行業,展覽協會在這方面承擔著重要的任務。美國國際展覽管理協會(IAEM)經過多年的研究實踐,從1975年起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分別通過課堂學、工作實踐、餐飲協會活動和考試等方式給予被授予者一定的分數,累積到一定分數后,協會將授予一個資格證書,稱作注冊展覽管理人(CFM)。一般取得這個證書要花3~5年的時間,有了證書就證明你在展覽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榮譽。該協會還把這套培訓方法輸出國外,與加拿大、墨西哥、阿聯酋等國家的展覽協會簽訂了雙邊合作協議,這些國家可用這套教材和方法培訓本國專業人員,對合格者,美國展覽管理協會也頒發證書。所以,有計劃、有層次地培訓展覽專業人才是未來中國展覽協會的一大任務,我國展覽協會也可以進行展覽人才的行業認證考試,并且規定考試前應參加相應的培訓。展覽協會可以指定一些條件合格、有質量保證的機構作為指定培訓點。在通過率的壓力下,這些培訓機構就會主動考慮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對學成的學員由展覽協會頒發證書。協會還可以做好行業指導工作,定期組織業內人士交流、切磋業務,拓寬眼界。有關政府部門要確保認證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把從業人員職業資格作為企業資質審查的重要內容,有效地保證會展從業人員的素質,提高行業服務質量,切實做到先培訓后就業。

當兩個事件發生時間上有差異形式上相似的經濟指標,可借用先行同類相似事件的有關資料?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已加入“北大法寶”法學期刊數據庫,請登錄買粉絲.pkulaw.買粉絲查看全文并 訂閱后續更新。“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已簽約264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擴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綜合)117家,非核心期刊58家,集刊80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2年2月28日“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共收錄了92551位作者的273311篇文章,總期數15505期,總字數23.7億,誠摯邀請您的期刊入駐“北大法寶”,擴大影響,增進傳播,服務法治。

聯系郵箱:journal@買粉絲lawinfo.買粉絲。信息請點擊“閱讀原文”。

采購熱線:010-82668266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2年第2期要目

【法治中國】

1.“感受公平正義”命題的兩個面向

徐亞文、黃峰(1)

2.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的理論構造與制度完善

黃錫生、尚睿(8)

3.“三權分置”背景下耕地生態保護補償對象的確定

劉夢(17)

【民生法學】

4.《民法典》背景下代位權客體廓清

趙晶(27)

5.日本精神疾患勞災認定的衍變及啟示

施婧葳(37)

【部門法學】

6.環境犯罪刑罰法規的適正性研究

劉德法、白雅楠(44)

7.酌定量刑情節在暴力犯罪死刑司法控制中的規范化適用研究

王光明、武景磊(52)

8.網絡共犯體系下幫助行為的類型化及其歸責路徑

李明見(68)

9.我國商事調解機制與《新加坡調解公約》對接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路徑

楊安琪、楊署東(75)

10.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模式的爭論及評述

陳圣利(85)

11.我國私營安保企業境外服務法治障礙及對策研究

李璐瑋(94)

【司法制度研究】

12.論審理者裁判與司法統一的張力及其消解

許少波、張昂(106)

13.電子訴訟可控復雜性與可行簡單性之均衡

陳錦波(114)

14.偵察思維的故事模型理論:經驗事實的故事重建與構件證明

鞏寒冰(125)

15.司法區塊鏈視域下電子數據的線上化證明

孫夢龍(138)

【法治文化】

16.法政視角下的近代財政

——以宣統三年全國預算案為中心

楊同宇(146)

17.基于家原則對契約自由的反思

周劍威(157)

【法治中國】

1.“感受公平正義”命題的兩個面向

作者:徐亞文、黃峰(武漢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一命題的提出,既體現了由“看得見的公平正義”向“感受公平正義”的法治轉向,更是法治思維和法治實踐奔向更高追求的一次飛躍。主觀程序正義論為詮釋“感受公平正義”命題提供了理論支撐。從心理面向來說,主觀程序正義論揭示了滿足程序參與者感受公平正義的三個核心要素:信任感、尊嚴感以及控制感。從司法面向來說,主觀程序正義論通過杜絕領導干部干預司法以提升司法程序的信任感、完善爭議焦點整理以及心證公開機制以強化司法程序的尊嚴感、強化指導性案例運用和逐步實現副卷公開以增強司法過程的控制感,最終實現“感受公平正義”。

關鍵詞:主觀程序;公平正義;司法干預;心證公開;指導案例

2.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的理論構造與制度完善

作者:黃錫生、尚睿(重慶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是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法治保障。目前,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面臨著協作范圍不全面、協作形式不統一、協作主體不明確、協作規則不健全等多重困境。從流域的整體性、關聯性及特殊性出發,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需要打破現有行政區劃分塊管理的現狀,以生態整體主義和協同治理理論為基礎,構建長江“全流域”環境司法“大協作”體系。具體方式包括明確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協作的法律內涵、完善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內部協作制度、強化長江流域環境司法外部協作制度等方式,實現長江流域治理現代化。

關鍵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