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廣州對外貿易學院歷任校長(人保 總裁 繆建民 委員)

时间:2024-05-25 07:23:40 编辑: 来源:

促使齊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所謂“攘夷”,是對侵占華夏地區的戎、狄進行抵御。前649年,揚拒泉皋之戎入侵王室地區。此后二年,以齊為首的諸侯國派兵戍守王都。前644年,山戎伐燕,齊軍救燕。前661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臺境內),次年滅衛(今河南淇縣)。其后二年,以齊為首的諸侯國恢復衛國,另建衛都于楚丘(今河南滑縣東)。所謂“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前655年,齊軍與諸侯軍伐楚,迫使楚國向王室貢送蠶絲(一說為包茅)。在葵丘之會的盟辭中,有誅不孝、無得更易太子、不允許以妾為嫡妻、不得私自分封國邑等條文,目的皆在于維護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謂爭取與國,是運用軍事、經濟手段來取得中小諸侯國的支持。譚(今山東濟南東)、遂(今山東肥城西南)等國曾藐視齊國,被齊滅掉。服從者來朝聘,齊取厚報。前651年,由齊國召集葵丘之會,確定諸侯國間不得筑堤防雍水來危害鄰國,不得有意不賣給鄰國糧食。

管仲的對內、對外政策,將守舊與革新結合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兩重性、過渡性。但他畢竟輔佐齊桓公,建立了霸業。

文學家 - 司馬遷: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游歷。后來回到長安,做了郎中。郎中守衛宮殿門戶,管理車騎,隨從皇帝出行。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游,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捕下獄,做了中書令。他按照漢朝法令的規定出錢贖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55歲那年最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8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賦》的片段。又作《報任安書》,記述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發憤修史的抱負。

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不傳,因其受過臏刑(剔去膝蓋骨),故名孫臏。是孫武的后人,生于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戰國時期齊國的軍師。中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著有《孫臏兵法》傳世。

相傳他早年曾經與龐涓一道跟鬼谷子學習兵法,后來龐涓在魏國做了魏惠王的將軍,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為才能不及孫臏,便陰謀派人把孫臏騙來。孫臏到了之后,龐涓越發害怕孫臏的才能超過自己,更加嫉恨他,于是蓄意用計陷害孫臏,假借法令砍去他的膝蓋骨,并在額頭刺字。孫臏也因此得名。龐涓的目的是想把孫臏埋沒起來,讓世上再沒有同他競爭的對手。不久,有位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大梁,孫臏以刑徒的身份暗中與之相見,說動齊使。齊國使者覺得孫臏是個奇才,便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了齊國。齊國的大將田忌非常賞識孫臏的才能,把他奉為上賓以客禮相待。

孫臏的軍事才能不久就被齊王發現了。當時,齊威王常常與王公貴族們用比賽駕駛馬車賭輸贏。田忌過去比賽,常因馬的足力略差一點而告輸。孫臏觀察了這種比賽之后,發現馬的足力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之間相差也并不懸殊。有一次,孫臏對田忌說:“你可以下大賭注,我自有辦法讓您獲勝。”田忌很佩服孫臏過人的才智,便按照孫臏的意見同齊威王與貴族們下了千金的賭注。

等到比賽開始之前,孫臏告訴田忌:“你先用你的下等馬同他們的上等馬比賽,再用你的上等馬同他們的中等馬比賽,最后用你的中等馬同他們的下等馬比賽。”三場賽畢,兩勝一負,終于贏得齊王的千兩黃金。田忌因此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在向孫臏討教兵法中深感孫臏在軍事上有過人之處,當下拜他為將軍。孫臏賽馬的故事,從此成了軍事謀略學最原始最生動的事例。

周顯王十六年(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兵8萬,由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出發,北上進攻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趙國無力打破魏軍的圍攻,便向齊國求救。齊王想用孫臏為將,孫臏辭謝說:“刑余之人不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于是齊王于公元前353年派田忌為主將,孫臏做軍師,坐在軍車之中籌謀策劃,率兵8萬救趙。田忌想領兵直奔趙國,孫臏勸阻道:“凡是要解開紛亂的絲繩,一定要找出它的結頭,不可用拳頭亂砸;要解勸斗毆的,不可幫著去打;避實就虛,在形勢上阻遏制止住敵方,自然就可以解圍。現在魏國攻打趙國,它的輕兵銳卒必然都在前線,老弱殘兵留守國內,您不如引兵圍攻大梁,占據交通要道,攻打它防衛空虛之處,魏國一定放棄攻打趙國而自救。這樣我們就一舉解了趙國的圍,又收到了攻擊魏國弊弱的效果。”田忌采納了孫臏批亢搗虛的建議,將主力集結于預設陣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準備殲敵。大約在十一月間,龐涓回兵桂陵,遭到齊軍截擊,敗回大梁。圍魏救趙的成功經驗從此被中國歷代兵家所借鑒,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

桂陵之戰,魏軍雖然戰敗,但實力并未受到多大的損失。桂陵戰后的十三年(前341年,齊威王十六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于是在韓魏兩軍久戰俱疲的時機,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直取魏國首都大梁。魏國得知齊軍攻魏救韓的消息后,立即撤去圍韓之軍回到大梁,魏國國君魏惠王決心集中主力迎擊齊軍,以報桂陵之戰失敗之仇。于是,他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10萬軍隊主動迎擊齊軍,尋求決戰。孫臏向田忌建議:利用三晉士兵向來驃悍驍勇,輕視齊國,認為齊軍膽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誘敵追擊,然后乘隙予以致命打擊。孫臏還具體提出了誘敵的方法:就是在與魏軍接觸后就假裝敗退,退卻中第一天挖十萬個爐灶,第二天減少到五萬,第三天減少為三萬個,讓魏軍誤認為齊軍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戰斗力迅速減弱,而不顧一切地來追趕。果然,龐涓見齊軍爐灶天天減少,得意忘形地說:“我原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入我國境內才三天,士兵就逃走過半了!”于是丟下步軍,只率一部分輕裝精銳部隊,兼程追趕。孫臏估計龐涓的行軍速度,天黑當可趕到馬陵(今漢南范縣西南),而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埋伏兵馬。就命令削去大樹的樹皮,在露出的白頭木頭上寫上:“龐涓死在此樹之下。”然后命令齊軍善射者一萬人,手執強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說:“夜里見到火光亮起來就萬箭齊發。”龐涓果然夜晚來到大樹下,見白色木頭上寫了字,鉆火照看,還沒來得及讀完樹上的字,齊軍已萬箭齊發,魏軍大亂,彼此無法相顧。龐涓這才意識到中了孫臏的計策,已經智窮兵敗。但他還不服氣,在自刎之前慨嘆:“遂成豎子之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軍乘勝攻擊,全殲10萬魏軍,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凱旋而歸。孫臏也由于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聞名天下。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孫臏兵法》總體上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在戰爭觀、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諸方面都提出了若干有價值的觀點和原則。孫臏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這些都受到中外學者的贊賞和重視。

點評:孫臏無論是指導田忌賽馬還是指揮桂陵和馬陵之戰,都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戰略上能正確地選擇作戰時間、空間,在戰術上因勢利導,制造假象,用圍魏救趙、批亢搗虛、減灶示敵等謀略使敵產生錯誤判斷而自動就范,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特別是其創造的“圍魏救趙”的戰法,為歷代兵家所借鑒。

魯迅: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號豫才。浙江紹興人。七歲開始讀書,十二歲從壽鏡吾老先生就讀于三味書屋。十三歲那年家里發生一場很大的變故,經濟狀況漸入困頓,接著父親一病不起,使他飽嘗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離開故鄉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后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1902年初畢業后被選派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后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09年8月回國。

辛亥革命后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供職,后又隨部遷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新文學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正式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繼出版短篇小說集《吶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其思想產生了飛躍,由此進化論思想為主導,轉向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思想為主導。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推薦為常委,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化運動的主將。

后十年的雜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槍,充滿了唯物辨證的精神。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澤東認為:魯迅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中國一代文學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時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順街,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 ,1925年畢業。1927年旅居法國。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50年后,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1988年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2003年3月,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書目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克剛等合著,1927,上海民鐘社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

《霧》(“愛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新中國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