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廣州對外貿易學院歷史沿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歷史沿革)

时间:2024-05-11 10:08:40 编辑: 来源:

來,共派出六批共32名干部進行海外高校掛職。

9、辦學條件;學校教學設施齊全先進,居國內同類院校領先水平。有著先進的校園網絡和管理平臺,擁有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8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總面積52000余平方米的實驗室。圖書館總面積5.96萬平方米,館藏紙質文獻資源總量為296.24萬冊,中外文紙質期刊1759種,2400份,本地鏡像中外文電子書376.35萬種,中外文電子期刊67844種,訂購中外文電子數據庫160種,自建數據庫14種,并實現32個外語語種館藏文獻采購、編目、流通和檢索的網絡化集成管理。現有固定資產總值約28.91億元。

10、發展愿景;學校秉承“全人教育、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和“卓越、誠信、包容、自信”的價值觀,營造“多元、靈動、雅致”的校園文化,以國家“雙一流”建設、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深化自主辦學綜合改革和“創新強校”工程等為契機,堅持內涵發展,加快改革創新,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化戰略,力爭實現學生國際化、人才國際化、教學國際化、科研國際化和管理國際化,將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品質精良,受社會尊重,讓黨和國家、人民群眾滿意的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同時,學校提出要突出“強外語,重實踐,多規格,復合型,高品質,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特色,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創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五種能力”的培養。

福建金融學院的歷史沿革

歷史步入了1978年,我們的祖國告別了“文革”十年浩劫,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在撥亂反正、百業待興的日子里,金融機構逐步恢復,金融人才亟需加強培養。1978年8月3日,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創辦福建銀行學校,由畢士英、史守山兩同志負責,就在鼓屏路省分行大院內借用一間辦公室,開始了緊張的籌建工作。 籌建期間,面臨著校舍、師資和教材及學制問題。經多方考察、比較,校址最終選在首山腳下,首次基建征地26畝,為華東銀行中專各校校舍面積最小的一家,有“袖珍學校”之稱。另一方面,從金融系統中適宜于擔任教學與管理的業務骨干選調,向全省普通中學中招收文化課骨干教師,向社會(主要是金融系統)聘請具有金融理論修養與實務經驗的退休或在職干部,大力吸收應屆大學畢業生,并從我校歷屆優秀畢業生中選派到高校深造后,再返校任教。關于教材和教學計劃則借鑒省財校銀行專業的現行教學計劃。

10月26日舉行首屆新生開學典禮,以后就以這一天為校慶日。同時,采用輯魯迅先生墨寶的“福建銀行學校”校牌。福建銀行學校的成立從此結束了福建教育史上沒有獨立設置金融院校的局面。

1979年,為了加強對全國銀行中專的統一領導,人總行于9月4在江西廬山召開全國銀行中專工作會議。確定全國各省(自治區、市)銀行中專學校實行雙重管理的體制,即隸屬于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委托各省人行管理。

1980年5月,省人行黨組決定,銀行學校在面向社會招收中專學生的同時,也作為人行系統干部培訓基地。至此,福建銀校初步奠定了雙重管理(總行和分行)的體制和兩個基地(培養中專人才和培訓干部)的任務。

1981年,首山校舍建成。經過邊辦學、邊建校的發展,教學條件逐步改善,師資隊伍不斷充實,專業設置日趨齊全,招生規模相應擴大,學校工作逐步上了軌道。80年代初,學校陸續開設城市金融、農村金融、保險、國際金融4個專業,以后又增設金融管理專業和農村信用合作專業,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均為兩年。學生實習和畢業后,根據合同對口安排:金融管理專業到中國人民銀行,城市金融專業到工商銀行,農村金融專業到農業銀行,國際金融專業到中國銀行,保險專業到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農村信用合作專業到農村信用社。

根據人總行教育司1981年10月在江蘇無錫召開的全國銀行中專工作會議精神,學校聯系實際,對課程設置提出寬口徑、高起點、開拓創新的模式。圍繞教學中心,開展教學改革,學校建設和各項工作進一步得到發展。

1985年5月管院成立后,銀校作為管院的中專部,繼續存在,對外保留福建銀行學校。1993年開始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三年;1995年起,銀行學校不再招收高中畢業生。順應金融體制改革的要求,專業上也逐年取消以往分別對口各金融機構設置的方式,改為金融專業。1997年起,銀行學校的畢業生不再由學校統一分配,而改為學校推薦和學生、用人單位雙向選擇。

2000年8 月,鑒于學院總體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新高職的迅速發展,經與福州市教育局、福州盲校洽商,租借盲校閑置校舍,中專部遷至福州盲校。從此,在管理體制上,中專部單獨設立,學生的日常管理,由原來按專業分散各系負責,改為集中由中專部負責。中專部的教學則由教務處根據全院教學計劃,協調各教學系、部統一安排。

1999年,正當我院順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之時,學院的管理體制發生重大變化:根據國務院1999年12月22日《關于進一步調整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學校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的決定》,除特定的部委外,國務院部門和單位不再直接管理學校,所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等均劃歸地方管理。中國人民銀行原屬16所高等院校以及30余所中專學校,除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保留作為總行培訓中心外,其他一律劃歸所在地方管理。

院黨委冷靜對待事態的變化,努力作好應對準備。2000年1月13日,召開院第四屆教代會第二次會議,院黨委明確提出要“穩住陣腳,留住人才,從容應對,迎接挑戰”。黨委向全體教職員工作出了“三不變”的承諾,即轉變思想觀念,端正工作作風,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堅持愛崗敬業精神不變,保持學校規模和不斷發展前進的決心不變,教職工待遇爭取不變。強調要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和承受能力,進一步樹立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半年之后,全院教工在院校改制的大轉換形勢面前,不僅陣腳沒有亂,人心沒有散,反而表現出良好的政治素質和平靜的心理承受能力。

從2000年1月與人民銀行脫鉤至2001年1月省教育廳正式接收的一年多里,由于交接雙方尚未辦理移接手續,學校實際上處于沒有主管部門管理的狀態。在黨委領導下,學校抓住改制給我們的自主發展空間,加快改革的步伐。2001年1月17日,在省教育廳舉行了院校劃轉移交儀式,管院成為省教育廳直屬院校,宣告我院體制劃轉程序全部完成。

2000年暑假期間,院黨委組織17名部門領導到廣州金融高等專科學校考察,吸收了該校提供的改制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新鮮經驗,并且組織全院教工開展討論,集思廣益,在9月初提出了加快改革的若干思路。

2001年3月13日,學院四屆教代會第三次會議認真審議通過了院校“十五”發展規劃。這是上年大討論的延續,關系到院校管理體制發生重大變革后學校的定位和前途問題。2001年之后學院辦學實力的增強,進一步顯示了“十五”規劃在學校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院校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全日制在校生人數連續翻番。1999年是1153人,2000年是1838人,

2001年是2288人,2002年是3815人。這幾年業余本專科學生人數都保持在3600人上下。2003年在校生人數已達7783人。

學院實現了從成人辦學向以高職為主辦學方向的調整。從1999年以來的4年,高職學生人數分別為219人、705人、1543人、2610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分別為19%、38%、67.4%、68.4%。高職專業設置在原來的11個專業(會計、會計電算化、金融、文秘、行政管理辦公自動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經濟信息與計算機應用、法律、涉外經濟與法律、電子商務、國際貿易與金融)基礎上,2002年又增加商務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專業。隨著專業拓寬,又精心籌劃選擇以國際貿易與金融專業為試點,開展雙語教學。

其次,校區進一步擴展,設施和環境建設日臻完善。2001年8月學院租用盲校建成學院西區,實現了學院和銀行學校分區管理。2002年8月在首山村建成東區,使用面積達13000 m2的建筑(含教學樓、綜合樓各一座,學生宿舍樓兩座及其他附屬設施,能自成體系)立即投入使用,近千名新生遷入。加上原有首山和霞湖村等租用地,校園占地面積已達230畝。

學院教學科技大樓在2002年7月開始興建,2003年9月投入使用。新大樓建筑面積18000 m2,含地下層共11層,造價約4000萬元。大樓主要安排作為成人、高職教室,大部分實驗室、計算機室和教學行政辦公室也將遷入。除了新大樓外,體育館項目也在研究設計中,力爭在2004年底建成。

此外,還在籌劃進一步向新大樓西側擴展,征用霞湖村土地30至50畝,以營造院校嶄新的現代化北區,并且改造整修目前的主校區為南區。

2003年上半年,全院已擁有各類電腦600余臺,建成寬帶網社區。教室宿舍、水電、電話、安全保衛、食堂餐廳、小賣部、圖書閱覽室、校區路面等,在這幾年都再次擴充翻新維修,配套齊全,服務完善。2002年我院再度獲得省級“花園式單位”和市級“綠色環保先進單位”稱號。

第三,教學科研工作取得新的進展。教學改革和教務管理以及素質教育都有了許多新鮮的做法和成果。

教務處針對學生人數、教學班次、教學科目增加的新情況,與各系部各教研室密切配合,對全校教學計劃做了較大修訂調整。2002年教務處完成了10年畢業生名冊上網回登的大工程。日常教務管理強化法規制度的建設,明確落實了教務管理每個環節的章程規范。同時,將教務管理權限下放給各系部,發揮系部和教研室的積極性。各系部結合自身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各系部均建立了教學檔案庫,實行了教學檔案管理制度。2003年下半年起,對當年入學生均開始實施學分制。

學院倡導每位教師大膽改革教法教材,堅持“實踐第一”的思路,并且在德育機構、網站建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漸次修正完善。全院尤其是高職班的實踐性教學和專業技能教學的改革探索十分活躍。中專學生在第六學期實施分流教學,對繼續升學和謀求就業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指導,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畢業生實習、就業保障機制,2002屆畢業生的就業和升學率均達100%。

高職教育的重要特點是職業技能、實踐能力、操作動手能力的培養。學院系列化的教學實驗室已初步建成。模擬銀行和財務會計實驗室實施了電算化教學。模擬證券交易所配置了60臺電腦并加裝了硬盤和軟驅,以及教師用機、投影儀、幻燈機。辦公自動化實驗室、模擬法庭、書法教室、歌舞排練室、攝影沖印室都已逐步完善。

2000年來,本院教師在國內各種刊物發表論文190篇,其中在《學報》發表122篇。編寫各類教材30本,院內科研立項19項,已結項9項。學院在2001年加入省社科聯,成為全省高校在省社科聯的第二個會員單位。

第四,師資隊伍結構改善,教職員工素質明顯提高。2000年來,學院在全省高校中率先采取錄用與招聘相結合的辦法擴充師資隊伍。院系負責人先后聽了一百多人的課,把好進人關。新錄用研究生和本科畢業教師12人,招聘本科畢業教師45人,較好地改善了全院教師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目前35歲以下年輕教師比例占54.4%,年輕教師日益成為院校各方面工作的主干力量。全院中高職稱教師占全體正式教工的比例已達48%。2001年學院聘請了國內32位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十余名專家學者和企業高層領導來校講學,提高了學院的學術品位。

教師的在崗培訓進修多方位展開,越來越多的教師向“雙師型”方面發展。至2002年底已有23位教師分別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資產評估師資格、會計師、律師資格。19位教師參加師大、福大碩士研究生課程班,全部取得合格證書,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