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廣州對外貿易歷史與結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歷史沿革)

时间:2024-06-01 15:35:19 编辑: 来源: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嶺南, 南海尉任囂在此筑番禺城(俗稱任囂城),為廣州信史記載的建城始,距今已有2213年。

秦末漢初,趙佗在嶺南建南越國,定都番禺,奠定了廣州在嶺南的中心城市地位,南漢、南明兩個封建王朝也在此建都。

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 226年),吳國孫權劃交州東部另設廣州,即交廣分治。

廣州之名取自原交州州治廣信的“廣”字,州治遷到番禺,廣州由此得名。

廣州又叫羊城、穗城。

傳說古代有5位仙人, 騎著五色仙羊,羊銜谷穗,降臨“楚庭”,把谷穗贈與百姓,并祝愿這里“永無饑荒”。

今天,越秀公園的五羊雕像便是廣州的象征。

廣州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

在近代史上有三元里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抗英斗爭,孫中山領導的反對封建統治的辛亥起義(即黃花崗起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

所以,廣州既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英雄城市。

廣州歷代名人輩出,代代相傳。

秦朝任囂,漢朝趙佗,清朝學者屈大均,思想政治家康有為、梁啟超,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推翻幾千年封建統治的孫中山等,他們為廣州名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廣州古稱番禺,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個郡,命任囂為南海尉。

任囂在此筑番禺城(俗稱任囂城),為廣州信史記載的建城之始,距今已有2213年。

秦末漢初,趙佗在嶺南建南越國,定都番禺,奠定了廣州在嶺南的中心城市地位。

東漢時期,南海郡屬交州管轄。

到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孫權為了便于統治,劃合浦以北為廣州,合浦以南為交州,實行交廣分治。

命呂岱為廣州剌史。

不久交廣復合,至景帝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交廣再次分治,此后成為定制。

交廣分治后,將州治從原來的廣信(今梧州)遷到番禺,廣州之名即取廣信的“廣”字。

廣州之得名,由此而來。

廣州又稱“羊城”、“穗城”。

相傳古代有五位仙人,騎五色羊,各攜帶一串谷穗降臨此處,仙人把谷穗贈給居民,祝福此地五谷豐登、永無饑荒。

后仙人飄然而去,留下五羊化為石頭。

因此,后人又稱廣州為“羊城”、“五羊城”、“仙城”、“穗城”。

今越秀公園的五羊雕像便是廣州的象征。

廣州自秦漢起至明清2000多年間,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

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早在漢代時,中國的船隊從廣州出發,已遠航至東南亞和東亞諸國;到唐宋時期,廣州已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東方大港,并首設全國第一個管理外貿事務的機構——市舶使;明清時期,廣州更是特殊開放的口岸,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曾是全國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

這里曾經發生了我國歷史上的三元里抗英斗爭、黃花崗民主革命戰役、廣州公社起義等等,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在這里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俗稱黃埔軍校),并曾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

毛澤東在這里舉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

廣州山明水秀,風光旖旎,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有許多著名的風景名勝。

1986年,在過去羊城八景的基礎上,評選出羊城新八景,即云山錦秀、珠水晴波、紅陵旭日、流花玉宇、龍洞琪琳、黃花浩氣、越秀層樓、黃埔云檣。

1996年,廣州市又評選出十大旅游美景,它們分別是:百粵冠祠(陳家祠)、云臺花園、五羊仙庭、鎮海樓、辛亥之光(中山紀念堂、黃花崗公園)、廣州世界大觀、蓮花曉晴(蓮花山風景區)、東方游,情中留(東方樂園)、西關商廊(商業步行街)、六榕花塔。

廣州介紹

1.地理區位 廣州——廣東省的省會,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中國南方最大的海濱城市。

廣州位于東經113°17',北緯23°8',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屬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臺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中國的第三大河——珠江從廣州市中心穿流而過。

2.四季氣候

廣州地處亞熱帶,橫跨北回歸線,年平均溫度20-22℃,最低溫度0℃左右,最高溫度38℃,氣候宜人,是全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長,為四季常綠、花團錦簇的“花城”廣州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年均降雨量為1982.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7%。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臺風,10至12月氣溫適中,是旅游的最佳季節。

3.面積、行政區劃和人口

廣州市總面積為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轄10區面積為3718.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0.02%;2個縣級市面積為3715.9平方公里,占49.98%。

2005年,經國務院民政部批準,原廣州市10區2市: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芳村區、花都區、番禺區,以及從化市、增城市兩個縣級市,其中越秀區、東山區合并為越秀區;荔灣區、芳村區合并為南沙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改為蘿崗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改為南沙區。

新廣州10區2市: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蘿崗區、南沙區,以及從化市、增城市兩個縣級市。廣州市常住戶口人數約為720萬。

4.歷史文化

廣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圣寺、陳家祠、圣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筑、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5.對外交往史

廣州有著悠久的對外交往史。在秦漢時期(約公元前226-公元220年),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與海外交往頻繁。中國的絲織品、瓷器、鐵器、銅錢、紙張、金銀等以廣州為起航站運往海外,換回珠寶、香藥、象牙、犀角等,廣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貿易大港。到了元代(約公元1206-1368年),世界上同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與地區有140多個。到了明代(約公元1368-1644年),廣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會”。到了清朝(1757年),有一段時期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對外交往更加頻繁,當時著名的“十三行”就是專門分工做對外貿易的洋行。對外通商的繁榮也促進了廣州與海外的文化交流。

6.國際友好城市

自改革開放(1979年)以來,廣州與世界14個國際城市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目前,廣州市已經成為世界大都市協會正式會員城市。

7.交通

廣州是華南地區的海陸空交通中心。

7.1.海運

中國第三大港口廣州港,是珠江三角洲以及華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和最大的國際貿易中樞港,現已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年貨物吞吐量達1.67億噸。

黃埔新港和新沙港位于廣州東部、珠江的出海口,均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蓮花山港、南沙港、廣州開發區穗港碼頭和增城新塘港已開通往返香港的客、貨輪,花都區開通往返香港的貨輪。

內河可沿東、西、北江航道溝通廣東省各地和廣西省,與100多條河道相連接。

7.2.陸路運輸

鐵路有京廣復線、廣茂線、廣梅汕線、廣深線、廣九準高速鐵路,還有建設中的廣珠澳鐵路、武廣客運專線,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絡。

公路運輸已基本形成以市區為中心,105、106、107、324、205國道為骨架,以三道環線為系帶,連接各條國道,貫通廣東省內97%以上的縣、市、鎮,并接鄰近省市的公路網絡。市交通設施和高速公路建設發展很快。目前已初步建成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網:內環路、環城高速公路、北二環高速公路、新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華南南路一期工程、廣園東路以及四條內環路放射線。

廣州城市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達481萬人次。規劃制定共七條線路的快速軌道網絡交通方案,其中地鐵一號線,二號線,四號線中的大學城專線已投入營運;預計2006年底三號線全線開通,四號線開通新造-黃閣段。

7.3.空運

廣州白云機場是中國三大國際機場之一,旅客吞吐量居全國前列。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是國家“十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建成后將是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先進、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級樞紐機場。規劃到2010年旅客吞吐量為250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為100萬噸。

8.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工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地增長,對外經濟貿易蓬勃發展。20多年來,全市國民經濟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目前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5000美元,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前列。廣州已成為工業基礎較雄厚、第三產業發達、國民經濟綜合協調發展的中心城市。

8.1.農業

廣州農業以“高質、高產、高效”和“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為主體。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鄉鎮企業也發展迅速,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廣州農業正向現代化都市型農業轉變。

8.2.工業

廣州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華南地區的綜合性工業制造中心,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門類齊全、輕工業較為發達、重工業有一定基礎、綜合配套能力、科研技術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較強的外向型現代工業體系。全國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廣州就擁有34個。廣州工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工業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1/3。汽車制造、電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的工業產值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隨著先進技術的引進,輕紡、食品、醫藥、建材等傳統行業升級換代,以電子通信、家電、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等行業領頭的許多新興產業及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廣州工業在珠江三角洲、華南地區乃至東南亞一帶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8.3.外貿

廣州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通商貿易的口岸,歷史源遠流長,在世界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享譽全球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一直在廣州舉行,以規模最大、時間最久、檔次最高、成交量最多而榮膺“中國第一展”的稱號。新建成的廣交會場館——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將把“中國第一展”提升到世界級博覽會的層次。

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亞洲第一大的會展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