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廣州澳竣元貿易有限公司電話(關于香港的資料)

时间:2024-06-02 13:37:02 编辑: 来源:

62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鶴山市先后跨入全國80個小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等先進行列,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榮獲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愛心獻功臣”先進市、全國綠化百佳縣(市)、省衛生城市、省雙擁模范市、省教育“兩基”先進縣(市)稱號。

鶴山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化城市。在工業發展方面,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近幾年,鶴山市著力構筑工業發展平臺。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使園區經濟成為主要經濟增長點,以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基地為“點”,江沙工業走廊(江肇公路)和325國道為“線”,各鎮工業園區為“面”,拓寬工業發展新載體。重點發展好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基地鶴山園區這個品牌,創新開發模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設好鶴城-共和園區,規劃好龍口-桃源園區,使之成為外資、民資投資的新熱點,爭取在“十一五”期間將其建設成初具規模的產業園,成為鶴山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主平臺。以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為龍頭,帶動以紡織,制鞋、印刷、機電、五金、食品、建材、造紙、電子、廚具、燈飾、制傘等產業加快發展。以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效益為核心,按照投資密度、產業鏈延伸度、財稅貢獻率、資源消耗率、就業按置率和對環境影響等六條標準,嚴把項目質量關,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05年鶴山市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9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45.5億元,全社會工業增加值45.1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5億元,工業銷售產值142.8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1家。2005年全市新上、增資項目272個,計劃總投資41億元,其中投資規模超1000萬元的項目111個,超5000萬元的項目18個,超億元的項目4個。企業自主創新能逐步增強,有7個企業創建了9個省著名商標品牌。2006年上半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6.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8.1億元,全市新上和增資各類投資項目153個,計劃投資總額超52.53億元。目前,全市工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31家,其中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超10億元,銀雨燈飾有限公司、美雅股份有限公司超5億元。民營經濟發展較快。2005年末全市私企業1435戶,個體工商戶12989戶,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產值53億元。

鶴山市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作為重點,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堅持科技興農,提高土地產出水平,大力發展精細農業、集約農業、訂單農業和特色農業,促使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努力將我市打造成為港澳及珠三角大城市群提供綠色、環保及無公害鮮活農產品的基地。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促進農業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提高競爭力和綜合效益。近幾年來,鶴山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使傳統農業向商品化、基地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發展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新格局,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現已建成生豬、三鳥、水產、蔬菜、西瓜、優質水果、鴕鳥、珍禽等產品生產基地,大批農副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全市實現造林綠化達標工作,森林覆蓋率達47.6%。西江大堤五期加固整治工程以及沙坪水閘除險加固達標工程己告竣工。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55.3億元。2006年上半年全市農業總產值6.8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8.37億元。

外貿、金融、財政以及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有所。2005年外貿出口總額6.54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出口2.37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4.1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738萬美元,合同外資金額1.64億元美元;稅收總收入9.51億元,其中國稅國內稅收收入5.35億元,地稅收入3.35億元;實現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5億元;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12.31億元。2006年上半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3.57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出口1.52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2.0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754萬美元,合同外資金額9917萬美元;2006年上半年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9億元,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9.2億元。 第三產業中房地產業發展較快,2005年鶴山碧桂園完成投資3.5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44元;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9609人、失業保險51419人、醫療保險32738人、工傷保險57730人、生育保險52300人。

鶴山市著力優化投資環境,加強交通、通訊、能源、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2005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億元;“十五”期間全市累計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2005年,全市公路建設投資2.2億元,實現公路網絡化、硬底化,現有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885.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到79.95公里,鶴山港是國家一類口岸,市內每天有高速豪華客輪與香港對開,港口可停泊3000噸級貨輪,年吞吐量160萬噸;郵電通訊實現城鄉電話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固定電話裝機總容量超14.9萬門,電話普及率為111.7℅,手機用戶25.3萬戶,互聯網用戶1.72萬戶,建立了政府電子政務專網平臺;2005年全市電網建設及改造投入1.15億元,完成鶴山主變電工程、古勞擴建主變電工程、35項農網改造工程和15配網工程等。

教育、科技、衛生、文化、旅游等各項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創建省一級學校5所、江門市一級學校5所、鶴山市一級學校6所。教育質量穩步提高,高考成績穩居全省前列。2005年我市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項目1項、省科技計劃項目4項、江門市科技計劃項目13項、獲得江門市科技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全年專利申請量210項。全市農村合作醫療參保覆蓋率達77.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18.92萬人,參保率排在江門市前列。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承辦了省第七屆龍獅大賽、舉辦了“冼星海誕辰100周年暨抗戰勝利60周年文藝活動”、“市慈善表彰文藝晚會”等大型文化活動。鶴山市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加快發展旅游事業,旅游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建起四星級的雁山酒店等一批高標準的賓館,開發了大雁山風景區、馬山、仙鶴湖、古勞水鄉等旅游景點和東坡亭、鐵夫畫閣等旅游度假勝地和人文景觀。近年來,鎮級還增加了共和高爾夫球場、鶴城祥興休閑農莊、色色會所等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旅游項目,吸引了中外眾多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關于香港的資料

香港----國際商務中樞

地理位置優越(中國的南大門)

香港地處中國東南端,同時也位于迅速發展的東亞地區的中心地帶,位置優越。香港總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由香港島、一海之隔的九龍半島及新界組成,其中郊區多集中在新界。香港的235個離島也歸入新界范圍,最廣人為知的是大嶼山。大嶼山既是香港新機場的所在地,也是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選址。在中心駕車或乘搭鐵路,迅即便可直達,十分便捷。本港公司在亞洲區以至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系,而香港的企業家亦憑以業務觸覺敏銳兼具備「生意頭腦」而馳名海外。香港擁有一個深水港,人口達680萬,秉承中國人刻苦耐勞的精神,與中國有不可分割的深厚關系。香港人處事靈活、教育程度高,而且富創業精神,正是香港能爆發驚人生產力和創造力的原因。香港地理位置特殊,每當北美地區夜幕低垂,而歐洲各國晨曦初現時,香港則已日光照耀。換言之,只要跨國公司在北美與香港、或歐洲與香港同時設有辦事處,實際上便可利用兩地時差,全日廿四小時運作,處理不同項目。對于從事信息科技及金融服務行業的公司而言,無疑十分便利。

全球服務中心

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中逾80%來自服務業。服務業的經營范圍包羅萬象,由遍及世界各地的海空運輸以至承包生產、軟件設計,無一不達國際先進水平。鑒于競爭激烈,本港不少服務項目的收費都是全球最低廉的。近年國際長途電話市場開放,本港長途電話收費亦隨之顯著下降,現時由香港致電美國的收費,比起美國州與州之間的電話費還要廉宜。

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

在一九九九年,共有880家公司以香港作為亞洲區總部。美國公司設于本港的地區總部數目最多(205),其次是日本(114)和英國(82)。此外,約有1,650個國家都選擇香港為其地區辦事處。這些地區總部主要從事的業務包括批發/零售、出入口貿易、其它商業服務(例如會計、廣告、法律等行業)、金融財經、制造、運輸及相關服務。

政府行政架構精簡

香港擁有一個架構精簡而效率高超的政府。公司及個人課稅率低,而且易于計算。香港政府亦以效率出眾、透明度高兼處事公正而知名,既樂于支持工商業的發展,卻又極少干預市場運作。在過去連續六年,香港都獲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列入「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

香港的投資

香港信息開放,法治制度完備,政府開明廉潔,都是吸引企業選擇來港經營的主要因素。根據工業署的《海外公司駐香港 地區代表調查1999》顯示,本港的外商企業達2,400家,其中840家 為區域總部,另1,650家則為區域辦事處。受訪者表示,政府廉潔、信息開放、政治穩定、銀行及財務設施優良、地理位置及稅務制度等 ,都是他們作出投資決定時首要考慮的因素。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認 為香港信息發達,加上一流的銀行及財務設施、低稅率、簡單的稅制 、完善的基礎建設,以及廉潔的政府,令香港獲得很高的評價。

香港是進出中國內地經商及投資的大門,同時也為內地經濟現代化提供所需的人才及資金。 目前約有半數出口貨品仍然經香港轉運內地,而香港在內地的投資額亦占當地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約五成。 每天約有800班渡船、100班航機、35班列車及 27,000部車輛穿梭中港兩地。 香港約有50,000家公司于華南地區自置生產設施 ,聘用員工約達500萬名。目前本港約有10萬人在內地工作,主要負責管理及培訓職務。

另一方面,中國內地也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投資者, 國內約有2,000家企業在香港注冊,資產總值接近2,000億美元,是香港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資者。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香港憑著本身的技術及與內地機構的聯系,定能加強在世界貿易市場的地位,香港經濟多個行業亦會有良好的前景。隨著金融業的開放,有興趣投資東亞地區的投資散戶及機構投資者將會陸續增加投資,中小型外資企業亦有可望進一步增加直接投資,鑒于香港一直扮演中介的經紀角色,這項發展將令香港受惠。

香港的電訊業亦可從中受惠,原因是企業及日見普及的互聯網服務將于未來數年對電訊造成需求,而國內亦訂立新例, 準許外資電訊供貨商擁有50%股權的企業在國內經營。部分人士更預期,香港將會帶頭發展新互聯網軟件,研制特定軟件及互聯網素材, 迎合國內用戶及世界各地華人社會的需求。對于這個行業而言,小型公司股票市場在香港及區內其它地區崛起,加上外國投資者及風險資金企業參與發展的途徑越來越多,定必有助業務發展 。

香港與外界的聯系

中港兩地的聯系許多專門論述在中國內地經商的著作都鼓勵企業預先打通關系,才好應付內地復雜的營商環境。國內有不少舉足輕重的人物可對公司的業務造成影響,因此,人際關系及聲望往往是企業在國內洽談商務時最重要的資產。

人際關系正是香港企業家的過人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