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國之間( )(什么是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理論)

时间:2024-05-26 15:17:02 编辑: 来源:

技能水平的不同,決定了它們在工業品生產和滿意上所處地位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工業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決定于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的高低,而這又與熟練勞動投入兩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勞動的熟練程度、人力技能的水平、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的緩慢提高而提高的,需要長期的過程,這就使熟練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在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上得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于領先地位。

人力資本理論。理論認為熟練勞動或人力技能也是一種資本,稱之為人力資本。熟練勞動是對人才投資、進行教育和培養的結果。它和實物資本一樣可以重復取得收益。 稟賦論認為,各國要素稟賦的差別愈大,發生貿易的機會就愈多,貿易量也就愈大。因此,發達國家以工業制成品與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相交換,應該是國際貿易中的主要部分。但實際并非如此,戰后發達國家的出口約占世界貿易量的3/4,而其中的3/4是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一半以上的國際貿易是在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以工業品貿易的形式進行的,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或家之間以工業品較好初級產品的貿易,只占世界貿易的不到1/5。對此稟賦理論無法加以解釋。于是一些經濟學家不得不提出了一些新的國際貿易理論,以圖在理論上解釋戰后出現的這一新現象。

(1)需求相似理論

該理論是從需求的角度來分析國際貿易的流向。特別強調國內需求的作用。兩個國家的需求結構越相似,這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就越大。但是什么因素影響一個國家的需求結構呢?理論認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響一個國家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可以說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國家之間的貿易范圍可能是最大的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則是貿易的潛在障礙。用此理論結實為什么戰后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占了國際貿易最大比重的原因。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對產品的生產也要經歷新產品、成熟產品、標準產品三個階段。首先研制新產品的國家技術領先、收入水平高,開始生產和出口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技術創新的差距是貿易發生的原因。

成熟階段,生產技術的傳播,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產量和銷量急劇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同時許多國家都進行生產和出口產品,形成了相互出口的局面。這時,資本密集的生產技術差距成為貿易發生的原因。

標準產品階段,產品已成為一般產品不需要大量的資本和技術,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此時,發展中國家更具有比較優勢,非技術勞動的工資差距成為發生貿易的原因。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強調技術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作用,把技術當作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

(3)產業內貿易理論

是指兩個以上國家同一產業部門的某一項產品同時發生輸出和輸入的活動。這在當代國際貿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著重要的地位。理論的主要觀點:

產品差別是形成國際貿易的基礎

差別產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垂直型產品,另一類是水平型產品。

·差別產品貿易的規模和價格取決于供求兩方面的因素。決定需求的因素是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和嗜好,其中,收入水平的差異引起垂直型產品的需求變化,嗜好的不同引起水平型產品的需求變化。決定供給的因素是廠商的規模經濟和壟斷利潤。

同一產品的貿易是由運輸、儲存、銷售和包裝等成本的不同引起的。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70年代出現的一種國際貿易新理論,它解釋了同業產業部門之間進行貿易的原因和規模。

國際貿易理論基礎是? 1 重商主義 2 新貿易保護理論 3 絕對優勢理論 4 比較優勢理論

重商主義是保護貿易理論的基礎。絕對優勢理論是自由貿易理論的基礎。

而國際貿易理論以自由貿易理論為主流。所以由此判斷,絕對優勢理論應為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

答案為3

什么是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說?

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后人稱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9-1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準。

買粉絲s://b.pingan.買粉絲.買粉絲/paim/iknow/index.買粉絲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異。

隨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對服務業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被重視,但很多人把服務外包簡單理解為服務業的外包,這種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事實上,服務外包并非特指服務業的外包,而是服務環節的外包,服務環節既可以來自服務業也可以來自制造業。將服務外包狹義理解為服務業的外包,不利于充分理解服務外包的概念,也會脫離服務外包的發展實際。

事實上,目前國際服務外包作為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一種重要形式,對深化經濟體之間的經濟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外包業務中服務產品交付時是否離開本國,服務外包可分為在岸服務外包和離岸服務外包。

服務外包發展的理論:

1、全球價值鏈理論。

Porter率先提出價值鏈概念,并將企業經營活動中的生產經營、運輸銷售以及物流服務等定義為企業基礎活動,將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和技術開發等定義為企業輔助活動,基礎活動和輔助活動共同組成了企業價值鏈活動。

商品生產中的不同環節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分工,使得不同的企業或機構圍繞這種商品的生產而納入同一個生產網絡中,從而提出了全球商品鏈。

2、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于一八一七年首次提出,該理論是對絕對優勢理論的繼承和完善。按照比較優勢理論的描述,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各國的勞動生產率不同,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產成本的差異。比較優勢理論系統解釋了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可以進行貿易活動的經濟現象,使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更加具備合理性和科學性。

根據該理論,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在品牌設計、產品開發、技術升級、營銷售后、運營管理、企業文化等領域具有的其他企業難以模仿的、可以幫助企業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

什么是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為:在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對于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 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彼此都節省了勞動,都得到了益處。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兩利取重,兩害取輕”。

一般而言,中國現階段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短缺,應該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型的產業,或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但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可能成千上萬,每個地方的資源不可能把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所有產品都生產出來,這就必須做出選擇。

具體的選擇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選擇當地有傳統的產業。舉幾個例子:揚州有個杭集鎮,是全國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鎮牙刷廠不開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給。這個鎮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生產牙刷,有歷史傳統。南昌有一個文港鎮,是全國的鐵筆之都,國內生產的70%的鐵筆都出自哪個地方,文港這個地方也是從宋朝開始生產筆了,所以也有歷史傳統。

二是當地有國有企業。上世紀50年代,國有企業在很多產業不具備比較優勢,當時我國一窮二白。改革開放26年,我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長速度9.4%,經濟規模提高了10.3倍,現在,資本擁有量、技術擁有量和上世紀50年代已經改善非常多,許多原來不具備比較優勢、需要政府保護補貼才能生存下來的企業,現在其實可以煥發活力了。以重慶為例,重慶原來是老工業基地,現在則是全世界的摩托車生產之都,全國摩托車每年生產一千多萬輛,重慶要生產400多萬輛。這是因為,過去的重工業基地,為此打下了許多裝備業的基礎,當地有國有企業形成的產業群聚,現在已經符合我國的比較優勢。

三是當地要有獨特的資源。寧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干,都是當地的獨特資源。

四是當地已有產業可以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說義烏,原是農區,基本上沒有工業,但現在義烏有很多工業,如織襪業、文具業等,因為義烏有市場,從銷售可以延伸到生產,生產的產品用于勞動力密集、技術相對比較傳統型的產品,符合比較優勢,又同市場經驗相結合。

國際投資學的投資理論

(一)海 默的壟斷優勢理論

1,Steven H。Hymer(PHD。)其人

生于加拿大,美國求學和執教的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首先創立了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壟斷優勢理論,開創了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先河。1960年,他完成了其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研究》。該文問世后,并未引起世人重視,由于快速發展的國際投資實踐對其理論的驗證,該理論才成為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到1976年,該理論正式問世時,他已謝世2年。

2,壟斷優勢理論的形成

運用西方廠商壟斷競爭的原理實證分析美國1914—1956年對外投,資結論如下:

(1)1914年前,美國有大規模的直接投資,而對外證券投資則沒有;

(2)20年代,二者都迅速增長;

(3)30年代,對外直接投資下降小,對外證券投資則較大;

(4)二戰后,直接投資增長快,證券投資發展慢;

(5)地區分布,1929年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相差不大,同期,美國對歐洲的比例卻為2。5:1。

傳統理論不能對此做出科學解釋。海默認為:

(1)美國對外投資在于壟斷優勢和市場不完全;

(2)市場不完全競爭是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

(3)如果產品和生產要素的運行是完全有效的,則對外投資就不可能發生;

(4) 由于存在不完全競爭,跨國公司具有壟斷優勢(技術優勢,先進管理,資金,信息,國際聲望,銷售,規模經濟等);

(5)東道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相比具有人文,地域,制度等優勢,但跨國公司仍具有凈優勢。

3,壟斷優勢理論的發展

(1)H·G ·johnson認為: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在于“知識的轉移”(1970);

(2)R ·E ·Caves認為: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在于其能產出差別產品(1971);

(3)F ·T ·Knickerbocker提出:“寡占反應論”;

(4)S ·Hirsch從成本的角度提出了“出口貿易與對外投資比較理論”(1973),即:

跨國公司選擇對外前

當跨國公司國內生產成本與出口銷售成本之和小于國外生產成本與運輸成本之和時,跨國公司選擇出口貿易方式參與國際經濟,以獲取最大利潤;反之,則選擇對外投資方式參與國際經濟,以獲取最大利潤。

(5)F·R ·Root認為:跨國公司選擇對外投資的方式主要原因是避免許可證交易中存在的技術泄密風險,繼續保持其技術壟斷優勢(1978)

4,對壟斷優勢理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