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民營企業撐起外貿總值的一般作用(食品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意義)

时间:2024-05-18 12:52:09 编辑: 来源:

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五”期間,我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為動力,持續推進“工業強市、民資外資富市、科教興市、環境優市”戰略,團結拼搏,戰勝了非典疫情和百年一遇的洪水、臺風等重大自然災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外貿出口和招商引資力度,發展擴大消費市場,三大需求穩步增長,經濟發展呈現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結構優化、后勁增強”的特點。以人為本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動城鄉生產生活環境優化美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成功創建“廣東省文明城市”。經過5年的發展,全市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城鄉面貌出現可喜變化,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這些成就,標志著我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階段,為“十一五”時期更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壯大。

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802.16億元,比2000年增長65.2%。“十五”時期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58%。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5%。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十五”時期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6.91%,比“十五”計劃年均增長11%的目標提高5.91個百分點。農村經濟較快發展,鎮級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7%以上。

2、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協調發展基礎得到加強。

“十五”期間,三次產業比重由13.8∶46.6∶39.6轉變為9.9:49.6:40.5,第二產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工業產業結構呈高級化趨勢,輕重工業的比例由67∶33調整為58∶42。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25.5%。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加快,打造出10個國家級產業基地。第三產業發展良好,在傳統服務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以信息服務業、房地產和旅游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新增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名牌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3、投資需求平穩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

“十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6.8%。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一批重大項目建成并發揮效益。能源建設速度加快,2005年全市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26萬千瓦,110KV及以上變電站107座,電力供應能力不斷增強。交通設施日臻完善,2005年全市公路密度達到71.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到330公里,成為全省擁有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最長的地級市。港口航道建設與開發良好,水運優勢日益明顯,啟動川島深水港總體規劃。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得到提高。通信基礎設施發展迅速,2005年全市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3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達到297.93萬戶。

4、經濟國際化上新水平,內源型經濟取得長足進步。

外貿出口快速增長,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十五”時期全市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1%。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強,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十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36億美元,新增80多個超千萬美元的大型項目。對內需求穩步增長,“十五”時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8%。民營經濟迅速崛起,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力量。

5、各項社會事業實現新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成就。

十項民心工程穩步推進。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及醫療救治體系等三大體系建設不斷加強。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市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9.17萬人,覆蓋率71.27%。基本建立起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全面發展的社保體系。教育事業有新發展,創建了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完成中小學布局調整405所,改造老區、山區學校81所,現有省一級中小學、幼兒園共77所,江門一中新校區建成啟用,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取得成效,595所學校接入江門市基礎教育信息網。文化名市建設全面啟動,成功舉辦首屆華人嘉年華活動。大力推進全民健身活動,計生人口工作得到加強,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3.66‰,期望壽命達到74.93歲。殘疾人事業得到發展,建成殘疾綜合服務中心。

6、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城鄉人居環境不斷優化。

“十五”時期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達到15030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5366元,年均增長分別為9.8%和3.9%。2005年我市城鄉儲蓄存款余額851.93億元,比2000年增加368億元。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十五”時期全市有264條集體年純收入3萬元以下的村實現了脫貧。治安環境不斷優化,社區建設進一步加強,建成240多個“星光老年之家”。城鄉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市區飲用水源符合國家飲用水源衛生標準;空氣環境質量總體上保持國家二級標準水平;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為55分貝,優于國家標準。

7、政府管理創新邁出新步伐,體制改革成效明顯。

按照國務院和省政府的部署,全面完成上一階段行政機構改革。探索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成效,率先對社會投資項目實行登記備案制。政府部門導入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提高行政服務效率和水平。穩步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基本理順市轄區的管理體制。國企改革得到深化,新型國資管理體制初步形成。農村稅費改革成效顯著,糧食流通體制和糧食國企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財政、衛生、文化、體育事業改革工作順利進行。

8、民主法治工作有新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有新進展。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規范各類行政執法活動,城市綜合執法體系建設有了新提高,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得到加強。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村民居民自治工作扎實開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和工商聯等人民團體作用,加強媒體宣傳,多層次開展精神文明活動,思想道德文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二)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我市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有利我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1、發展的機遇

從國內外環境看,我市的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為我市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發展新興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國政局安定,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上升期,并保持比較穩定的發展態勢,為我市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大珠三角合作和泛珠三角經濟協作進一步深化,有利于我市進一步拓寬合作和發展空間。港珠澳大橋、廣珠鐵路和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的興建,江中、江肇、江珠高速公路的上馬和通車,銀洲湖和川島深水港的開發,為我市加快發展提供了資源和地緣優勢。

從我市自身來看,經濟社會發展具備較多有利條件:一是我市已形成了較好的產業基礎,綜合實力得到加強。較多工業產業集群的涌現,有利于工業結構的優化,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新興支柱產業的形成,促進物流業的較快發展。二是我市前一階段對可持續發展的自覺探索與實踐,優化了投資環境,為今后發展贏得了較大的環境與土地資源利用空間,有利于在經濟增長方式持續轉變過程中,推進工業適度重型化和深度輕型化發展模式,增加對內外資源的吸引力。三是隨著鐵路、公路、航道建設的進一步展開和完善,有利于生產要素在我市的集聚和流動,并為我市開發利用豐富的海洋和岸線資源提供條件。四是我市市場化程度較高,社會穩定,秩序良好,有利于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2、面臨的挑戰

從國內外環境看,國際新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摩擦不斷增多,使對外依存度較高的我市經濟受影響的可能性增大。國際市場資源性產品價格仍將處于高位,特別是短期內造成油價攀升的因素不會很快消除。同時,國內電、煤、天然氣等資源產品價格逐步市場化,將直接導致資源價格上漲,預計“十一五”期間我省煤炭等原材料的調運依然緊張,這對要求能源及原材料大幅增加支撐大發展的我市將會產生一定的制約。周邊國家和地區、國內及珠三角各城市競相發展,將使我市在人才、市場、資本、技術、資源和重大項目引進等方面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和挑戰。隨著WTO過渡期的結束,國際市場國內化和國內市場國際化的關系更為緊密,我市將面臨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科技整體優勢方面的更大壓力。

從我市的現狀看,經濟社會環境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深層次問題。一是我市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高,產品附加值較低,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偏低。二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進展不快,產業素質不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比較突出。三是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高新科技龍頭企業不多、規模偏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少,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與質量相對偏低,高層次人才和技術工人短缺。四是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之間、各市(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五是投資需求相對不足,產業鏈較短,項目帶動效益力度不夠。六是和諧江門建設亟須推進,就業、社保、教育、公共衛生、社會治安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搶抓機遇,應對挑戰,開拓創新,認真解決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突破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奮力開創我市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二、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抓好發展第一要務,繼續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民資外資富市、科教興市、環境優市四大發展戰略,大力優化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貫穿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貫穿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個階段,貫穿于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過程。

1、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握我市發展的資源承受力和環境容載力,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節約資源和科學開發的原則,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必須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區域和企業綜合競爭實力。

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構筑自主創新平臺,建立健全自主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江門。

3、必須大力促進內外源經濟共同發展,增強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新形勢下,順應國內經濟國際化與國際經濟國內化的發展潮流,立足我市經濟基礎,發揮區位優勢,深入實施外資民資富市戰略,擴大對外開放,抓住國內外發達地區新一輪產業重組和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民營經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