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擴大海外市場英文(怎么做英文網站來拓展海外市場)

时间:2024-05-14 11:38:15 编辑: 来源:

5年,西方發達國家的每月平均失業總人數達1 448萬人,特別引人注意的是,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第四,危機造成了絕大部分西方國家出現巨額國際收支逆差,并且使國際貿易狀況惡化。由于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西方國家除聯邦德國外,都因為石油付款大增而產生國際收支逆差,逆差的總額共達392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保持國際收支順差的日本,也出現了52億美元的逆差。與此同時,世界貿易的總額在1975年減少了6%。

然而,這次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危機除了有上述幾方面的特征外,還有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這次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所謂“滯脹”,是指7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現象。一方面,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僅為60年代的一半,尤其是在危機之后,經濟回升極其緩慢,出現長時期的蕭條而遲遲不進入繁榮。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卻與蕭條共存。本來根據凱恩斯經濟學理論,通貨膨脹應該是刺激經濟增長、治愈蕭條和衰退的“良方”,然而到了70年代這一“良方”失靈了。在危機期間,西方各國的通貨膨脹率大大提高,其中英國為最,達到24%。危機過后各發達國家的通脹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國的通脹率甚至還不斷上升,1979年消費物價上漲年率達到13.2%。即使通脹率比較低的德國,消費物價的上升指數也達到5.1%。由于70年代的通貨膨脹持續時間長,幅度大,由于擔心引起更為嚴重的通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難繼續使用國家干預刺激經濟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難走出經濟蕭條。

70年代的“滯脹”使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企業開工不足,固定資本投資不振,生產停滯嚴重。這一切又造成了失業率居高不下。1975年危機過去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人數仍在1 700萬人以上。在西歐,失業的人口甚至還不斷增加,1975年西歐失業人口為520萬,而到了1978年則增加到710萬人。大量的失業加劇了西方社會的不穩定。

里根的“經濟復興計劃”及其實施

在1980年11月美國的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里根以壓倒多數獲勝,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國發表的電視國情演講中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該計劃長達300頁,其主要內容為:壓縮聯邦開支,大幅度降低個人和企業的稅率,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所設置的各種規章條例,制訂穩定貨幣的政策等。很明顯,這項計劃的理論基礎來自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學說。該計劃的推出標志著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大轉變,即從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性膨脹政策向自由放任性緊縮政策轉變。從30年代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歷屆政府都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實行大政府、高稅收、多規章、大開支的政府干預經濟政策。里根上臺后,美國政府開始根據他的“經濟復興計劃”,運用與凱恩斯主義不同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理論,實行小政府、低稅收、少規章、小開支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里根強調,只有通過減稅,放松管制,才能提高自由企業在自由市場中的經濟性,才能以此來打破美國經濟的停滯局面,恢復美國經濟的增長能力。

總之,里根政府“經濟復興計劃”的基本原則就是: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這些來自于供應學派和貨幣主義的經濟復興原則被人們稱為“里根經濟學”。

根據“里根經濟學”所制訂的“經濟復興計劃”,里根政府把1982年度預算砍去414億美元,1986年度砍去958億美元。砍去預算后,被削減的項目涉及范圍很廣,從失業補助金到鐵路、郵政的津貼等,不一而足。但是里根政府并沒有削減國防開支。為了與蘇聯爭霸,里根政府甚至增加了軍費,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制訂和推行“星球大戰計劃”。在大砍預算的同時,里根政府推出減稅和加速設備折舊以及減少行政規章等方案,1981年7月,里根的減稅方案在國會通過,聯邦政府稅收在1982年度就將減少539億美元,而到1985年度就將減少1 000億美元以上。作為政府放松管制、減少規章限制的第一步,里根政府解除了對石油價格的管制。

里根政府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并未如里根所認為的那樣能夠迅速解決美國的經濟衰退。在里根上臺后的第一二年,美國的經濟依然在衰退之中而沒有回升,財政赤字仍然十分嚴重,尤其是失業率高達9.8%,創戰后最高紀錄。然而,轉機還是出現了。1983年美國的經濟開始大幅度回升,當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6.2%,1984年達7%。雖然1985年美國經濟增長水平又降了下來,只有3%,但是直到1989年里根將要離任時,美國的經濟增長沒有停止。在1989年1月的經濟報告中,里根宣稱:“今天,世界仿佛再生。那些懷疑美國人民決心和經濟復蘇能力的人們不再懷疑了。歷史潮流向我們走來,而一些懷疑論者曾認為這種潮流遠離了西方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事業自由的理想,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通過減少稅收和減少官僚政府的干預,我們調動了普通美國人的創造力,預示了一個空前的和平繁榮時期的到來。”

雖然里根政府運用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經濟政策促使美國經濟走出“滯脹”而出現巨大的回升,但是,里根政府卻沒有能夠削減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由于赤字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大舉借債,美國國債的總額由此而飚升。里根曾嚴厲地批評過他的前任政府實行高赤字,并認為這樣做是“為了目前暫時的方便,而把我們的未來以及我們子女的未來抵押出去”。可是,里根沒有料到,因為減稅和不斷地擴大軍費開支,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增加最大的,恰恰是在他的執政年代。卡特政府時期的美國國債為9 000多億美元,可是到里根政府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的國債已突破了2萬億美元。這是對“里根經濟學”的一個諷刺,也給里根后的美國經濟造成了相當的負面影響。盡管如此,就解決美國經濟的“滯脹”而言,“里根經濟學”還是有其正面作用的。

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的出現及其原因

世界經濟網絡化的第二個層面的含義在宏觀層面上,這就是世界經濟在資本流動、勞動力市場、信息傳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組織等方面越來越相互依賴而構成網絡。在這個世界經濟的網絡中,信貸資本的籌集、發放和使用日益集中化,世界金融市場對全球性生產的影響日益增大;知識結構與專家系統的作用即今天我們經常談論的知識經濟的作用日益增強;跨國公司和跨國經營者階層日益發展。世界經濟這一層面的網絡化把世界各國的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同時也加速了生產、服務在世界范圍內的轉移。即生產轉移至成本最低的地區,企業的各部分業務活動遷移到世界各地的許多生產基地上,而對企業的協調則集中到全球的國際性大都市,這些大都市正在發展成極其專門化的服務中心。世界經濟在宏觀層面上如此網絡化的發展,為全球的經濟增長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在世界經濟不斷網絡化的同時,世界經濟數字化的發展也十分迅速。世界經濟的數字化就是目前已很為世界各國政界、科技界、經濟界所關注的“數字地球”對世界經濟的直接影響。“數字地球”實際上是人類認識地球的新階段。通過功能強大的電腦網絡、完整高效的衛星遙感技術、超高能量的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在新的世紀里,人類能夠融匯全球的各種自然資源與環境的變化、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兼容從宇宙空間和地球深部測得的地球生物、化學、物理等數據,建立起新的巨型地理信息系統,在現實的地球之外再建造一個“數字地球”。在“數字地球”的建立過程中,世界經濟就會不斷地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并且為“數字地球”計劃而推動。比如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經濟就是得益于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在新的世紀里美國將通過“數字地球”繼續占領信息產業的制高點,推動經濟不斷發展。隨著“數字地球”的建成,世界經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數字化經濟,因為有了“數字地球”,任何的經濟決策、經濟行為都將與聯網電腦屏幕上的世界各地三維形象和各種數據相關聯,世界經濟的發展將因此而更為科學、更為快速、更為有效。

世界經濟的網絡化和數字化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世界市場的整合因此不斷加深,世界經濟的發展空間也不斷地擴大,這一切對處于世界經濟核心地區的美國與歐盟的影響巨大。美國的“新經濟”與歐洲聯盟的歐元就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環境中產生的。

到2000年3月,一個新的紀錄在美國經濟史上產生,這就是美國經濟連續107個月保持增長。美國經濟在20世紀最后10年內的持續增長為美國政府最終平衡財政預算,解決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始終難以解決的巨額財政赤字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也為普通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據統計,1997~1998年,美國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增長了3.5%,達到了38 885美元的歷史最高點。雖然美國黑人中等收入家庭沒有在同期增加年收入,依然為25 400美元,但是拉丁裔美國家庭的年收入卻有很大的增長,即從1997年的27 043美元增長至1998年的28 330美元,增幅達4.8%。此外,美國貧困線以下的家庭(年收入低于16 530美元的有兩個孩子的四口之家)也因為美國經濟連續幾年的增長而有所減少,這些家庭占全部美國家庭的比例從1997年的13.3%下降到1998年的12.7%。盡管如此,美國的貧富懸殊卻依然存在。根據美國統計局最新的權威調查報告,雖然美國經濟增長力度很大,但是美國國內的收入不平等卻沒有改觀。統計數字表明,在美國社會頂層的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在1993年占美國國民總收入的48.9%,而到1998年,即在美國經濟連續增長了7個年頭之后,這一數字也增長到49.2%。然而居于美國社會底層的20%的藍領工人則似乎沒有從經濟增長中得到好處,因為他們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沒有改變,依然為3.6%。實際上,上述的數字在相當程度上表明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在拉大。資料來源:The E買粉絲nomist,Oct 9th,1999.

怎么做英文網站來拓展海外市場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除了線上線下的模式外,不少廠商都通過對外貿易的形式來打開海外市場、擴大業務范圍,海外網站可以給企業帶來不小的流量,英文網站的建設成為了發展道路上的基礎。但在建設英文網站時,然而海外網站與國內是大不相同的,一些被忽略的問題可能會給公司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那么怎么做英文網站來拓展海外市場呢?

客戶體驗就是訪問網站后的直觀感受,比方打開網站感覺很快,或者說感覺到一個做站的精致等,其實就是用戶體驗。不僅在做站領域,現在牽涉到交互領域,很多企業都已經慢慢重視客戶體驗。比如一些設備憑借著優異的用戶體驗,取得人們的喜愛,而優異的網站來自于深入分析用戶,比方面向中文和英文版網站,由于語言和用戶群體不同,其網站需求的用體驗也不一樣。做中英文網站在設計上有很多方案,界面版本一樣然后語言不同,或者界面版本不一樣,一樣的話設計會比較容易,成本也不高。一般是比較注重國內的市場,國外僅僅是作為輔助,因此會以國內的為主,英文版本直接沿用中文版本的設計。倘若國外市場占主導地位,那么通常會思考英文客戶的習慣,界面設計會有所不同,這樣設計費也就高了。

在做網站的時候,為了保證在大部分瀏覽器上都能正確顯示,給客戶呈現出完整的界面,通常用系統默認字體,如中文宋體,英文則是默認字體。這樣可以保證用戶系統中缺少字體時,瀏覽器識別并顯示出正常的文字。不要把特殊的字體運用在網頁的文字中。倘若非要使用這些特殊的字體,可以制成圖片,但這無形中增大了網頁的大小,會延緩頁面訪問速度。

公司在做英文站時需要先進行一些必要的市場調查,在解決了做英文網站的相關問題后,還需要將這些內容寫入做站方案中,用做網站的方案來指導實現做站過程。做企業英文站主要是為了讓網站適用外國人的瀏覽習慣,幫助公司獲取流量和用戶。發達國家的互聯網很受歡迎。互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