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指出英國與明清海外貿易政策的不同(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和歐洲啟蒙思想的異同)

时间:2024-05-16 10:07:33 编辑: 来源:

進步思潮具有解放思想和和民主思想啟蒙的歷史進步性,給后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啟蒙思想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了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構建了資產階級未來的理想社會藍圖,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充分的輿論準備。

(二) 不同點

1. 經濟條件:明清之際的中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而歐洲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迅速發展,17世紀的法國資本主義發展比較充分和成熟。

2. 政治條件:明清之際的中國君主專制空前強化,還未形成資產階級力量,李贄等人都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異端”或“另類”;而西歐已進入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統治風雨飄搖,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3. 思想條件:中國長期以來,儒家思想統治著人們的思想,尤其是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和文化高壓專制政策,使新思想很難傳播;而在法國啟蒙思想產生之前,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而且還可以吸收英國早期的啟蒙思想。

4. 思想內容:中國的思想家們雖然對君主專制進行了強烈的批判,但只是限于表面,力度不夠深;他們提出的各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過于空泛,不夠具體,可操作性不強;他們也未明確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而啟蒙思想家全面批判封建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并為資本主義社會設計出一套完整的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付諸實施。

5. 影響: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對當時的封建專制起了一定的沖擊作用,但無法動搖其統治的基礎,對后來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響;啟蒙運動則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極大地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對亞洲革命運動也起了作用。

晚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的政策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呢?

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阻礙本國的經濟發展,徹底喪失對外貿易主動權

阻隔與外國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造成國際沖突

不過提醒你一點,這些都是明朝留給清朝的。

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有什么不同

1、海禁是禁止人民海外貿易,不許下海出國;閉關鎖國是外國船來華也是犯罪。

2、鎖國和閉關是一個意思,封閉本國所有關卡,不與外國貿易,除了少數幾個朝貢貿易的國家。

3、海禁政策僅僅只是對海關、港口的封鎖與禁止。而閉關鎖國是禁止整個國家對外交往,不讓國家與外聯系、進行貿易,而是自己把國門關上,自家享樂。

百度百科清朝海禁

百度百科閉關鎖國

中國近代史與世界近代史有什么不同?(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政策、外交、科技等方面回答)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于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

一、關于“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并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并不是由于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于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后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么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于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后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后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并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么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于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么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余起震蕩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于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于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后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于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于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后,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于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占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并存,并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么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于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并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并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并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占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于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后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于半殖民地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