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描寫上海外灘的美景的佳句(有關上海外灘的佳句)

时间:2024-06-01 11:29:21 编辑: 来源:

鋒過境時先刮風后降水(雪)的天氣變化特征;“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反映了氣溫垂直分布的特點,正是因為氣溫隨地勢的上升而降低(地勢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這一特點,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遲不一這種地理現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睛卻有睛”是對流雨的極好寫照,從詩句中我們能體會對流雨的特點是:降水強度大,范圍小,歷時短等。

二、古詩詞與地形 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多樣,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外力作用,也有地殼運動等內力作用。

這在我國古詩詞中也有描述。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可理解為流水侵蝕地貌,即在地殼抬升的情況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兩岸青山相對出”;“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說明蜀道崎嶇,自古閉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寫佳句,反映出廬山的雄奇秀麗。

三、古詩詞與水文 描寫水文方面的詩句也不少。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對廬山瀑布的描繪;“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展示了奔騰不息的長江流經三峽時水流湍急、一寫千里、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海潮隨月生,江水應春生”、“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既展示了錢塘潮洶涌澎湃卷潮而來的磅礴氣勢,而且也描繪了潮汐最壯觀的時間(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像上述能表現出如氣候、地形、水文、人文等有關地理知識的詩句還有很多,只要同學們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善于思考,能將古詩詞與地理知識聯系起來,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我們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既復習了古詩詞知識,又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一箭雙雕,豈不快哉! 。

4. 文言文三峽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酈道元,字善長,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家,散文家.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范陽郡(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內)一個官宦世家,世襲永寧侯。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后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準確記載,但由于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于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地理位置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游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于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熱線。 三峽旅游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云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游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1、從重慶順江而下快節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2、從上海、南京、武漢逆流而上游覽長江沿途美景;3、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里的群峰,重巖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里的江水,洶涌奔騰,驚濤拍岸,百折不回;這里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里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并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杰。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里,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圣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杰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是渝鄂兩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1982年,三峽以其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5. 關于古文的基本常識

古文定義: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指的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后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后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后》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并為后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強調“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一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一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