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海外中國研究現狀與趨勢(國內外研究現狀)

时间:2024-05-21 08:55:14 编辑: 来源:

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氣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于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占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占比例均高于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占63.3%,北美洲占5.5%,中,南美洲占8.9%,歐洲占9.2%,非洲占8.9%,亞太地區占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于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占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占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占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后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于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于其他國家.鑒于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絡,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汽車半軸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汽車內飾行業發展機遇及趨勢

汽車內飾件處于汽車產業鏈中游的零部件制造領域,是汽車制造的重要環節。根據汽車產業鏈結構,汽車產業以中游的整車制造為核心,圍繞整車制造,中游已衍生出汽車設計、生產準備、零部件制造、汽車再制造、協作配套件和總成制造等領域,共同形成了汽車產業中游的產業集群。

資料來源:普華有策整理

1、行業競爭格局和市場化程度

經過長期發展,汽車內飾件行業已形成了以整車配套市場為主、以整車制造商為核心、以零部件供應商為支撐的金字塔型多層級配套供應體系。作為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重要分支,我國汽車內飾件行業的競爭格局按供應商層次劃分,一級供應商直接向整車制造商供應內飾件總成系統,二、三級配套供應商通常為一級供應商提供相應內飾件總成的部分配套產品。隨著所處金字塔層級的降低,產業進入壁壘和技術要求相應降低,企業數量隨之增多,市場競爭也越激烈,行業整體集中度偏低。

總體而言,我國汽車內飾件行業已基本形成了競爭充分、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競爭格局。未來隨著汽車行業整合加速,汽車內飾件市場供需格局趨于穩定,行業將呈現集中度提升的發展趨勢。

2、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1)汽車產業發展勢頭整體向好,汽車內飾件市場存在較大增長潛力

中國汽車行業步入快速發展時期,自2009年以來我國汽車產銷量連續十二年保持全球第一。近年來,雖然受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環保標準切換、新能源補貼退坡等因素綜合影響,我國汽車產銷量有所回落,但整體依然處于較高水平,且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汽車千人保有量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當前的汽車保有量仍處于較低水平。公安部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汽車保有量為3.95億輛,結合我國2021年末總人口數量,千人汽車擁有量較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仍具較大差距,因此,我國的汽車千人保有量依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從公路基建等配套水平來看,近年來我國公路總里程逐年增長,公路密度逐年提高。交通運輸部發布的《2020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6年末我國公路總里程469.52萬公里,公路密度48.91公里/百平方公里,2020年末全國公路總里程519.81萬公里,公路密度54.15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年復合增長率2.58%。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公路基建配套水平仍具有一定提升空間。《2020國際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日本公路密度分別為73.2公里/百平方公里和96.8公里/百平方公里,德國、英國、法國公路密度則高達170~210公里/百平方公里。因此,隨著我國民眾出行需求與消費潛力的進一步釋放,以及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汽車需求仍存在提升空間,從而相應帶動汽車內飾件的需求。

從汽車升級換代來看,汽車消費也在大眾化車型日益普及的同時逐步向中高端車型發展。伴隨著汽車消費的升級,汽車產業在保持環保化、輕量化發展的同時,開始往電動化、網聯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將持續推動汽車內飾件向輕量化、舒適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

(2)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日漸成熟的汽車配套產業鏈,給國內汽車內飾件企業帶來良好發展機遇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降低成本,越來越多的品牌汽車制造商在全球范圍內通過大型跨國供應商采購模塊或零部件。以我國為主的新興市場國家的汽車配套產業鏈日趨完善,國產自主品牌和外資、合資品牌在內的諸多企業在國內建立汽車制造基地,進一步帶動了包括汽車內飾件在內的零部件配套供給。

與外資、合資品牌相比,國產自主品牌具有性價比高、服務好、響應速度快等優勢,同時技術差距也在逐步縮小。未來隨著自主品牌的發展以及國產技術的積累,將持續為國內研發及生產能力較強的汽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