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社交媒體的問題思維導圖(第44周 基辛格 思維導圖及知識筆記)

时间:2024-05-19 04:20:56 编辑: 来源:

面。到寫本科論文的時候,基辛格來勁了,他的本科論文題目叫:《歷史的真義》。

要說這篇論文寫得有多好,那倒也真不一定,但這是有史以來哈佛大學本科生寫的最長的論文,全文有388頁,這還是刪除了一大段講黑格爾等哲學家的章節之后的篇幅。基辛格在這篇論文中把他讀過的書如數家珍,都抖摟了一遍,搞得哈佛大學不得不專門出臺了一個規定,也就是所謂的“基辛格規則”。“基辛格規則”規定,以后哈佛本科生的畢業論文不能超過35000字,或是140頁。

 (2) 盡早認清自己的興趣

弗格森講到,人們感到很困惑的是,為什么基辛格對歷史感興趣,但卻沒有去讀歷史,而是去讀了行政學。行政學聽起來可沒有歷史學更高貴。這說明基辛格是個非常實用主義的人,他并不想一輩子枯坐書齋,他還是想干點實際的事情。他博士畢業之后,明明拿到了芝加哥大學的聘書,但死活不肯過去,也是因為自己考慮得很清楚,雖然芝加哥大學的學術地位很高,但通向華盛頓的道路是要經過哈佛的,到了芝加哥大學,再想進入政界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3) 找到適合自己的導師

這也是人們感到很好奇的一點。基辛格是德國人,對德國問題感興趣,但他卻沒有選卡爾·弗里德里希做自己的導師。弗里德里希是研究現代德國的首席權威,而基辛格的導師威廉·揚德爾·艾略特卻是個典型的美國南方人。他在一戰的時候當過炮兵部隊的中尉,在巴黎大學、范德堡大學和牛津大學都讀過書。吸引基辛格的可能不僅僅是艾略特的思想觀念,而是他從政的熱情。艾略特參與過羅斯福的新政,也給艾森豪威爾當過顧問,他很早就主張美國要做好準備,抵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這一觀點讓當時主張不干涉主義的哈佛學生非常生氣。事后卻證明,艾略特教授說的還是對的。

基辛格第一次去拜訪艾略特的時候,艾略特對他并沒有興趣,只是說自己太忙,他跟基辛格說,你先回去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看完再回去找他。基辛格從來沒有受過哲學訓練,他花了半個學期才完成一篇論文,但是當艾略特讀到這篇論文,一下子發現了基辛格的才華,他指導基辛格讀了各種各樣的經典著作。基辛格到大學四年級的時候,艾略特教授就已經讓他給自己的手稿提意見了。

(4) 盡快適應學術圈的生存法則

基辛格一直跟著艾略特教授,很早就開始混學術圈。學術也是一個江湖,有很多生存法則。基辛格對有些規則掌握得很好,而另一些就沒有太關注,所以他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基辛格本科畢業之后就幫助艾略特教授主辦暑期國際問題研討會,每個假期邀請世界各地的三四十名青年領袖到哈佛進修。這些學生里后來出了很多政要。基辛格還辦過一份雜志,叫《合流》,邀請了很多名流寫稿。事實證明,這些實踐不僅鍛煉了他的才干,而且幫助他很快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網絡。

(5) 對時代的變化保持敏感

基辛格本科畢業那一年,朝鮮戰爭爆發了。之后,雖然基辛格忙著在學校里讀博士,但始終沒有忘記關注時事。他曾經為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做過一個關于核武器的專題研究,后來出了一本書,叫《核武器與對外政策》。這本書反響很好,年輕的基辛格博士很快成了美國最重要的核戰略專家,就連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都盛贊這本書。為什么這本書如此流行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選題選得好。

(1) 沒有必要在大學里廣交朋友

很多人覺得到了大學里就要廣交朋友,尤其是到了像哈佛、北大這樣的名校,以后就靠校友資源了。

這是一種誤解。很多年輕人確實是在大學期間交到他們最好的朋友,但基辛格沒有。新聞記者曾經找到他的哈佛同窗采訪,發現他大學期間并沒有特別要好的朋友,還有人說他一點兒也不招人喜歡。這可能是因為基辛格是一位年紀較大的退伍軍人,而且是寒門子弟,跟哈佛的貴族氣質格格不入,他更喜歡去找自己在部隊里的戰友。但這也告訴我們,沒有必要在學校里花費過多的精力交朋友。

(2) 沒有必要在大學里考第一名

雖然基辛格很用功,成績也很優秀,但并不是最拔尖的,他在哈佛大學絕對不是萬眾矚目的明星。雖然有導師推薦,但基辛格直到大學四年級才被選進學術精英團體,即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哈佛分會。這說明,最容易成功的人不是每次考試都考第一的,而是那些比較輕松地考到班上前十名左右的學生。

(3) 沒有必要太在意自己的論文選題

基辛格的本科論文是寫歷史哲學的,尤其是想討論著名歷史學家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為什么不對,康德為什么是對的。他想討論的主題是:如何看待人類社會中歷史決定論和我們作為具有自由意志的個人的意志之間的矛盾。基辛格的博士論文主要寫德國首相梅特涅。很多人說這是因為基辛格很推崇梅特涅,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如果不是基辛格以后成了名人,他寫梅特涅的這本書根本就沒有人看。

(4) 沒有必要緊跟潮流

我接著基辛格的論文選題來講,從這兩篇論文選題,我們能夠學到,寫論文最重要的是對自己思維能力的鍛煉,沒有必要在寫論文的時候緊跟潮流,因為潮流是會漲潮,也會落潮的,但你磨練出來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卻能在未來應對各種問題的時候無往不勝。

(5) 沒有必要一條學術道路走到黑

從基辛格的經歷來看,我們沒有必要早早地把自己一生的道路都規劃好。如果真是要做學問,基辛格要做得很簡單,無非是發論文、評職稱,一步步升遷。但就算是他順利地升到哈佛大學教授職務,又怎么樣呢?假如基辛格選擇學術道路,一條路走到黑,那他絕對不會有以后那些激動人心的經歷的。

肯尼迪總統一上臺,就網羅了一批精英,其中大部分都來自哈佛大學。基辛格在哈佛大學時的院長、哈佛文理學院院長麥喬治·邦迪是肯尼迪的親信,他是肯尼迪的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的好朋友和哈佛同事小施萊辛格也收到了白宮的聘書,他不免心生妒意,忽然,有一天,當基辛格正下榻在洛克菲勒的一棟豪華別墅的時候,收到了邦迪的一封信。邦迪邀請他來做顧問,負責跟核武器和德國問題有關的外交政策。

如果你是基辛格,你會怎么答復這封信呢?基辛格當然很開心,但他也很謹慎。他婉言謝絕了全職,提出兼職干這份差事。基辛格的借口是還要在哈佛教書,但他真正擔心的是怕洛克菲勒不高興。沒想到洛克菲勒反倒說他太婆婆媽媽。洛克菲勒勸他,只要能真正出力,什么職務都可以接,這讓基辛格又是欽佩又是震驚。

如果你是邦迪,你會怎么答復基辛格呢?邦迪的一個任務就是盡可能地把各路英雄都請過來,幫肯尼迪出謀劃策。肯尼迪解散了艾森豪威爾總統時期復雜的官僚體系,他主要依靠自己的小圈子,這些顧問大多是來自哈佛的精英,媒體把這些人稱為“神童”。 基辛格也是邦迪在哈佛的時候一手提拔的親信。但是,肯尼迪建議全職聘請基辛格,反倒是邦迪力主只給基辛格一個兼職的工作。那么,為什么邦迪不重用基辛格呢?

基辛格的才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基辛格曾以顧問的身份到歐洲見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阿登納是歐洲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就是不相信美國政府。陪同基辛格去見阿登納的美國大使館官員驚奇地發現,全職外交官做不到的事情,基辛格輕輕松松就做到了。他一席話就打消了阿登納的顧慮,阿登納說,他在華盛頓聽到的太空洞,而基辛格說的要具體得多,給人的安慰也大得多。

奇怪的是,基辛格在肯尼迪總統那里就是得不到重用。他大部分時間并不待在華盛頓,而是待在波士頓。偶爾有中情局通訊員送來絕密資料,就放在他辦公室的一個專門購置的保險箱里。肯尼迪總統一上臺就遇到很多外交危機,先是柏林危機,美國的坦克和蘇聯的坦克面對面對峙,雙方部隊均荷槍實彈,相距僅約146米,隨時可能擦槍走火。后是古巴危機,蘇聯把一批中程和中遠程導彈部署在古巴,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總統特別助理戴夫·鮑爾斯和總統一道吃飯,他以為這是自己最后的晚餐。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還記得自己走出白宮,欣賞蒼茫夕照,他覺得這是自己一生中最后一個星期六。

蘇聯一位克里姆林宮的資深顧問和妻子通電話,告訴她“什么都別帶,趕緊離開莫斯科”。基辛格對此一無所知。當他以前的同事正在焦頭爛額地應付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威脅時,基辛格卻在跟洛克菲勒研究團隊的一群“娘子軍”談判工資待遇。

這可能是基辛格學到的最早的一堂政治課。他總是抱怨邦迪不信任他,從不讓他參與真正的決策,兩人的矛盾甚至鬧到肯尼迪總統那里。他到最后才明白,這不是邦迪和他個人之間的恩怨,而是由政治的游戲規則決定的。

從政就是開上了一條高速路。這條高速路可以開到時速150公里,甚至更高。突然,在你的面前出現了兩條分岔路。一條叫洛克菲勒大道,一條叫肯尼迪大道,請問你會怎么辦?你能停下車,查查地圖,用GPS找到定位,然后再選擇一條更好的路嗎?不行的,政治高速路上的交通規則是,遇到岔路不能踩剎車,只能踩油門,在一霎那間作出自己的選擇,而且沒有掉頭的機會。如果你開到最后,發現開上的是一條斷頭路呢?那也沒有辦法,因為高速路上沒有下去的出口。這就是基辛格一入政壇,學到的現實政治的第一課。

可是,話又說過來。福禍相依。如果基辛格真的受到肯尼迪的重用,對他未必是一件好事。基辛格當時還是一個充滿了理想主義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對政治的復雜和兇險并無深刻的洞察。在柏林問題上,如果聽基辛格的,說不定就會爆發一場美蘇之間的大戰,但聽肯尼迪的,就能用妥協的辦法、幕后交易的辦法,用看似不光彩、不地道的做法維護了和平。

對基辛格來說,尼克松獲勝他心里很難受,他仍然是洛克菲勒的忠實支持者。

基辛格還是沒有失去從政的信心。他的想法是,尼克松可能會任用洛克菲勒,但事與愿違,尼克松并沒有向洛克菲勒發出邀請,而是向基辛格發出了邀請,致電邀請他到紐約討論 “他在新政府的職位”。當基辛格回到紐約,白宮代表米切爾問他,你愿不愿意當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整個人都傻了。

尼克松怎么會看上基辛格呢?

一種可能性是基辛格在越南問題上到處奔波,尋找和平談判的渠道,如果尼克松請來基辛格,就能盡快解決越南問題。

另一種說法是基辛格把和越南和談的情報泄露給了尼克松,讓尼克松在競選的時候能夠占得先機,這種說法也是靠不住的。基辛格能夠掌握的情報并不多,他也不是唯一一個美國和越南溝通的秘密渠道。再說了,以尼克松狡猾多疑的性格,即使基辛格給他通風報信,尼克松也不一定會聽。

真正讓尼克松看上基辛格的原因是基辛格寫的一份給新總統的報告。這份報告是由基辛格和他的哈佛同事一起起草的,其中主要談的是如何改進政府的決策效率。基辛格和尼克松都認為,約翰遜政府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是因為外交政策制定機器出了故障。

有意思的是,在基辛格和他的同事寫給新總統的這份報告里,特別提到要優先考慮三個職位:事務秘書、新聞秘書和“國家安全聯絡與顧問”。在講到第三個崗位,也就是基辛格擔任的國家安全顧問時,這份報告特別提到,尼克松應該留意這個崗位上的人和國務院之間可能出現摩擦。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的國務院缺乏信心、交流和團隊精神,這導致了決策中的官僚主義和本位主義,最終鑄成大錯。弗格森的點評是:基辛格或許沒有完全意識到,他和同事共同執筆了美國外交政策史上最高明的一份求職信。

尼克松自己并沒有想到,任命基辛格算他撿到了一個寶貝。雖然我們不能高估基辛格在解決越南問題上發揮的作用,但正是基辛格和尼克松聯手,實現了美國和中國的“破冰”,這才是現代外交史上少有的大手筆。

說來有趣,這個聯華抗蘇的主意,其實是基辛格從一位捷克外交官那里得到的靈感。這位捷克外交官試探性地問基辛格,他是否覺得美國和中國會達成某種交易?基辛格不知道他葫蘆里賣什么藥,就不動聲色地說,每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