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福州萬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章丘旅游”福州牯嶺、福州牯嶺老洋房、萬國公益社)

时间:2024-05-15 16:22:05 编辑: 来源:

  自駕乘車路線:從福州汽車北站進入華林路--沁園路--站東路--北三環路--X197,從X197到鼓嶺,鼓嶺

租界的影響

它屬于中國領土,但中國政府卻不能直接管轄。它擁有相對獨立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這種特殊的格局,給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帶來了極為復雜的巨大的影響。

上海開埠以后,外國人源源而來。1843年開埠時,上海有登記在冊的外國人26人,1865年有2757人,1900年有7396人,1910年為15012人,1942年增加到150931人。以1843年到1942年首尾一百年比較,平均每年增加1400人。1910年以前,在上海寄居的外國人主要是歐美僑民。以1910年為例,這年在上海居住的15012個外國人中,屬于英、法、美、德、葡等歐美國籍的人為10518人,占三分之二以上。以后,日本人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二、生活方式

隨著西方僑民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社會生活方式被帶進了上海。

明末利瑪竇、龐迪我等西方傳教士來華,著中國服飾,用中國語言,行中國禮節,其目的是為了傳教的方便,盡量減少中國人對西人西教的排拒。因此,那時西人來華,西教入華,西方人的社會生活方式則基本沒有被帶入。鴉片戰爭以后,情況與二百年前有很大不同,西人是帶著戰勝的威勢、倚恃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來到中國的,他們不愿意也沒有必要改變自己衣著、語言、禮節以適應這塊陌生土地上的習慣。他們努力按照自己母國的習慣生活著。

西方男子工作、會客常著西裝、革履。這種服飾在今日早已為人們所習見,用不著具體描述其樣式,但在上一世紀的上海,尤其在開埠初期,它與世人習見的長袍馬褂全然不同,可算奇裝異服。至于西方婦女,與當時中國婦女差異更大。她們不但全不纏足,而且衣著華麗,公然出入社交場所。

飲食方面,西人努力保持原有的習慣,吃面包,吃牛肉,喝牛奶,喝咖啡。1855年,英商霍爾茨面包房開辦,1858年,制造面包等食品的埃凡洋行開辦。1881年,法租界就有三家面包店,所用面粉全從美國舊金山運來。此前,一家英國人已在上海開了一個奶牛場,有奶牛168頭,每天可生產一千公升鮮奶。西人愛吃的各種蔬菜也被引進上海,諸如蕹菜、色拉菜、包心菜、蘆筍等。時人記載:

北郊外,多西人菜圃。有一種不識其名、形如油菜而葉差巨,青翠可人,脆嫩異常。冬時以沸水漉之,入以醯醬,即可食,味頗甘美。海昌李君壬叔酷好之,曰:“此異方清品,非肉食者所能領略也”。蕹菜一種,亦來自異域,莖肥葉嫩,以肉縷拌食,別有風味。

冰塊是西人生活必需品之一,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還沒有現代化的制冰設備,無奈,洋人只好在冬天將冰藏在冰窖里,留待熱天時用。他們還從遙遠的北方將冰運到上海,不過損耗很大。1851年夏天,因上年冬天儲冰太少,洋人便在報紙上大叫“無法在整個夏天享受到這種有益健康的奢侈品”。一個冰窖的主人乘機哄抬冰價,對其所藏的冰塊開出驚人的售價,大發其財。

啤酒是洋人酷愛的飲料。洋人先是從西方運來,后來便在上海設廠制造。光緒初年,上海埃凡洋行已開始制造啤酒,每年生產數千擔。滬產啤酒遠比從西方運來便宜。據載,1877年,從英國運來的啤酒,每斗銀洋一元,而埃凡洋行所產,每斗僅銀洋半元。當時中國人不知啤酒用何物何法制成,以其未頗苦,稱其為“苦酒”。有人專門寫信到格致匯編社詢問此事,說是“西人飲苦酒,言能補身,不知用何料何法為之,能否多飲?”

居住方面,西人在上海開埠初期所蓋房屋,多屬洋式平房。這種平房包括一個長走廊,以適應天氣炎熱時避暑需要。當然,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樓房。以后,洋人住宅日趨講究,風格也多種多樣。至五十年代,上海英租界“布滿了華麗的房屋。這些建筑物各依其所有人的嗜好而設計。其形式有仿希臘的廟宇,有的是仿意大利的王宮”[9]。西式花園洋房也多了起來,這種洋房多為二層,樓上為主人臥室,樓下為客廳,另有花園、后院和附屬建筑物,仆人多住在附屬建筑物里。

愈到后來,上海西人的住房和其他房屋建筑愈趨于考究,其式樣更是千姿百態,爭奇斗妍。匯豐銀行大廈是仿古希臘式的圓頂建筑,上海總會是典型的英國古典式建筑,跑馬廳馬勒住宅是北歐挪威式樣,徐家匯天主堂是中世紀哥特式建筑,……這些,使上海贏得了“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美稱。

外僑們把西方作息習慣帶到了上海,上班、下班均按鐘點,與中國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頗不相同。特別是七日一休息,很使中國人感到新奇。《申報》曾刊文專述此事:西洋諸國禮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之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吾見夫西人之為工及行商于中國者,每屆七日,則禮拜休息之期,一月則四行之。是日也,工停藝事,商不貿易,或攜眷屬以出游,或聚親朋以尋樂,或駕輕車以沖突,或策駿馬以驅馳,或集球場以博輸贏,或赴戲館以廣聞見,或從田獵以逐取鳥獸為能,或設酒筵以聚會賓客為事。六日中之勞苦辛勤而此日則百般以遣興,六日中之牢騷抑郁而此日惟一切消愁。游目騁懷,神怡心曠,閑莫閑于此日,逸莫逸于此日,樂莫樂于此日矣。

外僑把西方的娛樂方式帶到了上海。室內活動有看戲、舞會、溜冰等。開埠之初,洋人頗為無劇場看戲苦惱。1850年,英租界出現一個業余劇團,在一個倉庫房里演出,他們稱之為“新劇院”,后來改稱“帝國劇院”,條件極為簡陋,連靠背椅也沒有。第一次演出時間為這年的12月12日,演出劇目有《以鉆攻鉆》《梁上君子》,以后還演過《愛情、法律和藥品》、《合法繼承》、《樓梯下的高等生活》等。不久,又成立業余戲劇俱樂部即大英劇社。1856年第一次使用臺前垂幕。五十年代后期,有一個魔術團和一支艦艇上的演出隊到這簡易的劇場演出過。1866年上海第一個現代劇場蘭心戲院建成,地址在圓明園路,供大英劇社演出。1867年3月1日,大英劇社在這里首次公演。1871年,這個戲院被火焚毀。1874年1月27日,蘭心戲院重新建成。這是一座頗為考究的戲院,樓座兩層,戲臺寬敞,設備精致。

跳舞是西人的一大愛好,但在開埠初期的上海,西人很少舉行舞會。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外僑中男女比例懸殊。例如,1878年,法租界外僑中,15歲以上的男性為221人,女性僅42人。英租界男女比例通常是四比一或三比一。1850年11月,英租界舉行第一次舞會。幾年后,外僑中出現一個跳舞教習,大概是為了適應越來越多人的跳舞要求,但男女比例問題仍是制約跳舞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1864年,共濟會會員舉行第一次舞會,出席者的比例還是十比一。

溜冰是西人冬天的重要娛樂活動。起初,無專門溜冰場,西人乃因陋就簡,在一大空房間內,反復以水潑地,使冰結盈尺,成為溜冰場。西人穿鐵齒高屐,滑行其上。西人后來建造了室內溜冰場,則不需要沃水結冰了。

西人戶外活動有賽馬、打獵、劃船等。1850年,西人即在南京路之北、河南路之西,購地約80畝,辟為公園,作為跑馬場,是為上海第一個跑馬場。同年舉行第一次賽馬,只進行了一天,有七個項目。1854年,西人在泥城浜之東,購地另辟一跑馬場,是為第二跑馬場,而將第一跑馬場地以高價售出。1862年,他們又將第二跑馬場地以高價售出,另購靜安寺路以南、西藏路以西的一塊地皮,辟為第三跑馬場,上海人習稱跑馬廳。每年5月、11月,西人各進行一次賽馬活動,每次一般持續三天。由此,看賽馬成為上海及附近地區中外人士一大趣事。

打獵是西人十分喜愛的活動。長江下游沙洲之地,葦草叢生,野鴨、候鳥隨處可見,江河湖海上水鳥自由飛翔,這些都是西人喜愛的獵物。英國人為了到長江和其他河湖里打獵,特別設計了一種華麗的小船。每屆春秋假日,風和日麗,他們便三五結伴,攜家帶眷,泛舟于上海附近的江湖水面上,出沒于茂盛的蘆葦中,一邊打獵,一邊休息。《瀛壖雜志》記述:“每歲仲冬,西人出獵于外,逞其弋飛射走之豪,然多游于九峰、三泖間,扁舟往還,率以為常”。

劃船是西人喜愛的另一項戶外活動。每年夏秋之交,他們常擇上海及其附近的空闊水面,舉行劃船比賽,時稱“賽船會”。其舟皆為一葉小艇,或以帆,或以槳,以先至者為勝。上海西人舉行的第一次賽船會是在1852年,參賽人主要是外國商船船員。1864年,上海賽船會成立。賽船初在黃浦江、蘇州河里舉行,繼因上海航業發達,河道擁塞,乃改就昆山青陽港舉行,英國人名之曰“恒利”。恒利Henli,本為英國著名的賽船之地。每年的賽船運動在上海成為一大盛會,屆時,游人群集,競相觀看。報載1872年10月27日賽船時盛況:“中西觀者如堵,擁擠異常,與觀斗馳馬時然”。

三、物質的輸入

開埠以前的上海,居民的照明用品,在室內是油燈,所用之油主要為豆油或菜油,在室外,有錢人家行路用燈籠,內燃蠟燭。一般居民、客商行路則在黑暗中摸索。個別繁盛之處設有“天燈”,但所照范圍極為有限,故入夜以后便漆黑一片。西人寓滬以后,始用火油燈。用火油燈照明,較之豆油燈,不但價廉,而且光亮,一盞火油燈可相當于四五盞豆油燈。所以,洋人使用于前,華人便繼用于后。到七十年代中期,上海已有五、六家由廣東人開設的商店,專門制造、出售玻璃火油燈。到八十年代初,上海“城市店鋪皆改蠟燭為火油燈,漸而鄉鎮大戶、會計之房、讀書之案,無不燦列玻璃之器,而火油之用遂濫”。租界辟設之初,西人燃點街燈的燃料也是火油,街燈遠近疏密相間,“悉以六角玻璃為之,遙望之燦若明星”。

火油燈較之豆油燈,其優越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火油易于起火等原因,上海道臺曾在八十年代發布告示,禁止縣城居民使用。內稱:火油最易引火,點用之時,稍不得法,立時火焰飛騰,撲滅不及,屋物頃刻成灰,鄰居同為焦土,使用火油,“實屬貪小失大,害己損人”,要求此后“不準再用火油點燈,亦不得將整箱火油收藏屋內,致有不測之險”,倘有不知自愛,定即從嚴懲辦。這種因噎廢食的禁令自然遭到人們的抵制。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上海照明設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就是煤氣階段。1864年3月,上海第一家煤氣公司“大英自來火房(Shanghai Gas Co., Ltd.)”開張,廠址初設漢口路,后遷新閘路。1865年10月8日,這家公司制成煤氣燈,在高易洋行及其他洋行內試用。12月18日,大英自來火房在南京路正式點亮第一盞煤氣燈。以后,英美租界其他主要街道陸續裝上煤氣燈。到1866年底,上海私人煤氣燈用表55只,公用燈與路燈煤氣用表130只,裝接路燈205盞。到1881年,英美租界內已有煤氣路燈489盞,其中英租界351盞,美租界128盞,靜安寺路10盞。

大英自來火房成立后,法租界公董局即與其談判,要求其在法租界內裝設煤氣燈。大英自來火房表示火管不足,要等英租界裝置完備后才能顧及法租界。鑒此,法租界公董決定自辦煤氣公司。1865年1月16日,上海法商自來火行成立,廠址在八仙橋,1866年8月15日,法商自來火行試裝煤氣成功。到1867年3月,法租界公館馬路、科爾貝爾路、辣厄爾路、孟斗班路、洋涇浜沿岸馬路一帶均裝上了煤氣燈。“3月6日,煤氣燈亮了,大家高興地把過時的油燈擱在零星物品倉庫里去了”。

煤氣燈較之火油燈、豆油燈,不但光亮,而且便利,使用時只要擰轉開關,點亮即可,而不用像火油燈那樣要不斷向燈盞內添油。租界普遍點上煤氣燈,這給上海城市面貌帶來很大變化。入夜以后,火樹銀花,光同白晝,上海成了名副其實的不夜城。

煤氣燈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來行棧、鋪面、茶館、戲樓以及居家,竟相使用。這為夜市的繁榮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使上海的夜景變得分外美麗。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上海人評滬北即租界十景,其中之一就是“夜市燃燈”。

1882年,上海租界的照明設施又跨上一個新臺階,電燈開始問世。這年4月,上海電光公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