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社交媒體融入英語教學的優勢(華爾街英語的教學特色)

时间:2024-04-29 02:18:43 编辑: 来源:

nan等)經過多番研究和實踐的系統提出的教學理論。它是從交際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交際教學途徑的一種。Richards和Rodgers(2000)將任務型語言教學歸納為交際語言教學的一種途徑。 目前 ,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都采用了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比如,美國 、加拿大 、新加坡 、香港等。

二、 任務型教學的特點

任務型教學有一些特點:第一、所謂任務注重的不是語言的形式,而是語言的意義,也就是所表達的意思。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往往關心的是學生是否有語法上的錯誤,不大關注語言內容的豐富性。而任務型教學中,學生說出的話里,內容能不能表達清楚是我們最關心的。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會做些什么事情,發生什么事情,我們任務型教學就會模擬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景設置任務,解決與現實世界有聯系的 問題 。第三,任務的設計和執行應關注任務的完成,任務完成的結果是評估任務是否成功的標志。

任務型教學是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中 自然 地使用所學語言,在使用語言過程中發展和完善自己所學的語言。形象地說就是: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任務不是象鸚鵡學舌那樣重復別人所說的話,不是純粹的顯示語言技能,不是做機械性的操練。

三、任務型教學設計遵循的原則

1. 語境的真實性 設計任務時,要給學生提供明確的語言信息、真實的語言情景和正確的語言形式;要符合實際功能的語言 規律 ;要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學習和使用語言。

2. 形式與功能相結合( The form-function principle)。設計任務時,要注意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相結合。要讓學生在掌握語言形式的同時,學會自我培養掌握語言的能力。每一階段的任務設計都應具有一定的導入性,使學生在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訓練,理解語言的功能,并運用于交際活動中。

3. 任務鏈的階梯性。任務設計應由簡單到復雜、難度逐漸加深、承前啟后、層層深入,形成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再由高級任務涵蓋數個初級任務,并由數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在語言、技能方面,應當先輸入后輸出,使教學成階梯式層層推進。

4. 在用中學。學生在完成具體的任務中通過使用語言而學得語言。這樣的 學習 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 英語 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任務型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

Willis(1996)認為任務型教學一般分三個階段:前任務(Pre-task), 任務環(Task cycle), 后任務(Post- task).

1、前任務(Pre-task)階段教師引入任務。就是讓學生對將要做的事情有一點感性的認識,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此階段意在激活、啟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背景知識,然后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思維圖。

2.任務環(Task cycle)階段由任務(學生執行任務)、計劃(準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以及報告(報告任務完成)三個環節組成,設計出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學生以個人、伙伴或小組形成完成各項任務。

3.后任務(Post-task)---有 分析 (教師通過分析各組執行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操練(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兩個部分組成。這一階段意在給學生一個反思、 總結 、歸納語言知識的機會。

五、“任務型”課堂教學的具體課例

現以JEFC Book 2A Lesson17為例,說明以上教學步驟:

1. Pre-task

值日生介紹自己在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外出游玩的情況,其他學生做要點摘記,然后互相提問相關 問題 ,如哪些人同去了,怎么去的等, 自然 引出Where shall we go for the 買粉絲ing trip?

2. Task-cycle

Task 1:Play a guessing game

告訴學生在錦山動物園將有一個動物展,用What animals are going to be on show?等問題引入任務,讓學生猜測多媒體課件中的動物名稱。

Task 2:Have a discussion

教師給學生提供地圖和時刻表,學生根據所提供的地圖和時刻表,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去的方式,路線并約定見面的具體時間,地點。根據討論結果完成下面表格。

表1 小組活動計劃表

Place Route Price How far Where to meet When to meet How long to stay

Task 3:Have a report and make a list

各組派代表報告討論結果,教師匯總統計并對各組計劃進行公布。

表2 班級總活動計劃匯總表

Groups Places Routes Prices How far Where to meet What to see When to see How long to stay Evaluation

1

2

3. Post-task

1. 教師對各組代表的報告做出評價,評選“最佳設計小組”。

2. 根據各組提供的最優方案,分小組用英語寫去某地游玩的計劃。

3. 將學生所寫的計劃通過實物投影顯示在屏幕上,師生共同參與評價,一起糾正語法錯誤。

六、任務型教學的評價

任務型教學模式將評價有機融于教學過程始終,通過學生、同伴、教師共同參與評價,實現了評價的多元化,建立一種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比如,教師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對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合作精神作出過程性的評價;通過檢查,對學生的書面作業、、演講和朗誦等學習行為作出過程性的評價;通過交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作出過程性的評價。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實現自我評價。

七.結束語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到任務型教學體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這一認知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 發展 語言能力,增強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同時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只要我們堅持以任務型教學理念為指導,我們的課堂就會變得更加生機勃勃 充滿智慧的快意與創造的歡樂,做到教學相長,形成教學良性循環。

參考 文獻

[1] Richards, J. C. & T. S.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Nunan, D. Designing Task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

[3]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 2003.

[4]黃子成.中學 英語 教學建模[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3:129

以“互聯網+”思維促進教育教學的變革與創新

“十二五”信息化建設成果為教育教學提供堅實基礎

“十二五”期間,學校信息化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主要體現在:網絡安全體系建設得到強化,通過網絡安全設備的加固和制度體系的規范,實現信息安全防御從內網到外網、從網絡層到應用層、從項目建設到制度建設全方位、立體化的保障;網絡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網絡交換能力、網絡帶寬總量和外網訪問速度有大幅度提升,無線網信號實現全校園覆蓋,提升了用戶上網體驗;網絡應用系統平臺初見規模,對學校教學、科研、宣傳、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發揮積極的作用;網絡資源建設成果顯著,建設多媒體資源平臺,數字媒資數量名列全國外語類院校之首。衛星頻道及網絡電視頻道數量大幅提升,為各院系部以及外語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

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模式,精細化服務于教育教學

“十二五”期間,學校結合實際,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完成一系列教學平臺建設的同時,學校按照精細化服務于教育教學的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讓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入融合。我們從課程建設出發開發應用系統,充分挖掘教學內容,培養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使教師和學生獲得更好的教學體驗,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創新改革的推動作用。

外語學院開設的“英美報刊選讀”課程是學校傳統的精品課程,從20世紀60年代開設以來,這門課程就以教學內容新、信息量大而著稱,對于學生學習“活的”外語、開闊視野、追蹤前沿、提高語言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教學方式多采用教師選取教材,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相比較而言,教師的工作量極大,教學的互動性也明顯不足。在當今的信息爆炸時代,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尋找到真正有意義的信息逐漸成為一個課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英語新聞以網絡形式出現,其時效性更強,獲取更為便捷。教師也試圖尋找時效性強、文章結構清晰、內容有吸引力的英語新聞作為閱讀材料來替代傳統教材,但苦于專用系統的短缺,不得不使用人力上網搜索,耗費極大的時間和精力,效果卻并不明顯。同時,因為教材時效性存在不足,更加無法照顧不同學生的不同閱讀興趣,基本停留在語言教學本身的層面。根據這一實際情況,授課教師結合教學經驗對于課程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轉型發展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觀點,技術部門相向而行,雙方通過深入調研和討論,確定了建設學校英美報刊選讀系統的目標,即針對“英美報刊選讀”的課程特色,構建一個可在任意主流終端使用的網站系統。經過共同努力,這一系統已經投入使用。目前,該系統可對當今全球主流的英語新聞媒體網站上發布的新聞做到實時采集、存儲、抽取、檢索以及分析,方便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工作,使師生能夠便捷、高效、直觀地獲取相關知識。

深度融合的另一個例子是學校課程中心項目。我們按照教育部總體規劃并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混合式教學方法改革的有益探索,收到了明顯的效益。通過建設校內優質課程運行的輔助平臺及相關軟硬件網絡環境,打造了一批優質共享課程資源。課程中心項目建設目標的實現,打造了能滿足教師多元化教學需求,尤其是能夠輔助教師進行混合式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支持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滿足課程管理的多功能平臺;建立共享課程接入系統即沉浸式遠程直播互動教室,對內可滿足混合式課程的錄播需求,對外可進行高質量的跨校直播互動,為學校高水準混合式課程的建設和引入外部優質共享課程資源提供基礎保障。目前,學校已建設了10門混合式課程,部分優秀課程達到了對外共享的建設標準。

以“互聯網+”思維推進學生德育工作

“互聯網+德育”概念的提出不僅創新了學校的德育生態,而且成為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推手。為此,我們從學校德育應該解決什么、能夠解決什么等問題著手,遵循主動灌輸與正確引導相結合、有效融合與保持優勢相結合,以及課內課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