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社交媒體構建意義空間(判斷一種媒體形式是否為新媒體的核心依據是什么?)

时间:2024-06-02 14:44:34 编辑: 来源:

互動形式

隨著生活場域的轉換,互動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如前所述,自媒體時代的互動呈現出跨越時空限制的特性,互動主體更加自由,互動內容更加多元化,人們正在體驗這一變化。在“朋友圈”中,所有在現實社會中附加在人身上的各種社會屬性基本都被忽略了,人性趨于自然。虛擬情境中的互動彌補了現實互動的不足,有助于個體實現一定意義上的平等互動。

(三)維系人際關系

網絡社會起初是以陌生人互動交往為主的,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熟人之間在網絡情境中的互動更加頻繁。“朋友圈”所連接的基本是產生于個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人們在“朋友圈”中通過一些共同話題形成交集,有助于拉近現實中彼此之間的距離。“朋友圈”匯聚了自己的生活記錄和他人的生活動態,人們通過這個平臺了解彼此的生活近況,進行情感表達,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人際關系,有助于建構生活意義。

(四)表達自我與關注公共生活

自媒體時代下,為了獲得關注和認可,人們發布新鮮事時常常會仔細斟酌,預先估計自己所講的故事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引起他人的注意。“朋友圈”擴展了人們表達思想觀點的渠道,使得人們在充分表達自我的過程中獲得存在感。如今自媒體在社會熱點和公共話題的討論與傳播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充分發揮其方便快捷的優勢,整合人們零散瑣碎的時間,使得人們只要動動手指就能滿足自己的表達訴求。“朋友圈”里親朋好友、師長同學、同事討論某一熱點話題,交流看法,參與到公共生活當中,在公共空間中追尋生命意義。

三、個體所面臨的意義困境

面對生活世界的變化,人的存在感不再是確定和唯一的,在建構生活意義時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一)虛擬導致的虛無

進入自媒體時代,人們存在的意義和空間、時間都有所分離,嵌入真實社會關系中的互動如今大部分在虛擬世界中開展,人們在虛擬空間中進行角色扮演。但不能忽略的是這種虛擬導致了新的虛無。

一方面表現在人與人關系的變化上。“朋友圈”雖然可以將分離兩地的人們的生活展示給對方,使相隔萬里的互動成為可能,但它卻消解了傳統情感互動的意義。當朋友只不過是一次點擊,那么有些關系的存在對人而言就變成了存在著的無。

另一方面表現在人心靈的空虛。自媒體的發展,讓世界變成“我”的,也讓“我”的變成世界的,這導致許多人對虛擬空間中活動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身邊人真實境況的關注。人們通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與自媒體相連接,進而觸摸這個世界,這導致人們總是頻繁地查看手機,一會兒不看手機,就會錯過很多新鮮事,仿佛離開手機就找不到存在感。

(二)在虛擬和現實的交疊中顯現認同危機

拉扎斯菲爾德認為大眾傳媒具有“麻醉作用”,過度沉溺于媒體提供的表層娛樂和虛擬滿足中,會逐漸喪失社會行動力[4]。自媒體時代,加深了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人們在“朋友圈”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志塑造各種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制造人際關系活躍的假象。當退出虛擬空間,回到現實世界中時,面對并沒有因想象而變好的真實情況,面對瑣碎的事務,難免會產生失落感,甚至出現自我認同的危機。虛實交疊中,人們更容易將現實社會中的行為帶入到虛擬空間中,如把一些商業化行為裹挾到自媒體當中。“朋友圈”當中的集贊換商品、微代購等行為,會增加用戶的不適感,引發厭惡心理和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可能會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導致人們對社會的信任度下降,出現社會認同的危機。

(三)理性精神的缺失

自媒體時代,人們在充分享受網絡社會方便、快捷收發信息的同時,也面臨著理性精神的缺失問題。

1.過度娛樂化現象。自媒體時代娛樂化傾向更加明顯,時至今日已經發展為過度娛樂化。如“朋友圈”里人為制造的各種笑料、調侃戲謔、惡搞社會事件等。起初人們只是單純娛樂,當這種趨勢愈演愈烈時,便形成了一股不良風氣。

2.傳播的信息真假難辨。自媒體時代,網絡的開放性更上一個臺階。人人都可以自由地接收和發布信息,使得各類網絡信息洶涌而至。很多虛假信息經過有心人的包裝,常常令人難辨真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朋友圈”有時會謠言四起,如一些易造成社會恐慌、影響社會公共秩序的虛假消息,違背科學知識的信息等。

3.網絡圍觀和盲目起哄。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人們對這種現象更加習以為常。面對各種被曝光的事件,人們越來越不去理性思考事件或行為的真實性,不經求證直接轉發評論進行道德審判。這種非理性的舉動往往影響了事態的正常發展,甚至擴大了事態的嚴重性。

四、走出意義困境

每一種事物都必然存在漏洞和缺陷,自媒體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滋長了許多負面問題,需要調適以走出意義困境,使人們更好地生活。

首先,訴諸自律,包括三方面:一是自覺到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融合,培養自身的網絡公共意識。當一個人變身為媒體元的時候,事實上他就與其他人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那么他就需要有一種責任意識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時刻提醒自己,不管生活場域如何轉換,始終離不開自我與他者共存這一生活要素。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自我是在與他人的聯系中,透過他人這面“鏡子”來認識和把握自己的[5]。所以即使是在虛擬情境中,我們也要注意處理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二是關注人本身,尋找自己是誰和能夠是誰的答案,拉近心靈之間的距離,關注生活本身。自媒體仿佛催生了一個“影子世界”,一旦人們熟悉了“影子世界”并欣然接受它,真實的世界就可能會遭到拒絕,所以人們應當僅把“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當做分享傳遞信息、放松身心的地方,堅持適度原則,不要給予過多的關注,實現虛實世界的溝通與協調,生活的重心應該回歸到真實世界當中;三是回歸到現實的人際交往。在自媒體營造的網絡空間中,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了終端背后,真實的自我隱藏在幕后,所表現出來的只是符號,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互動的意義,影響現實的人際關系。

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人們的互動范圍,增加了人們之間的互動頻率,但有時也使得人際互動異化為膚淺的面子上的互動。例如“朋友圈”里的點贊行為,使用初期表達的是一種欣賞和密切關注,后來演變成簡單的回饋和反應,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敷衍的行為。人們應當更注重與身邊人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不再依賴于自媒體制造“臨場感”,去構筑和維系真實的朋友圈。

其次,訴諸他律,包括兩方面:一是政府介入自媒體管理,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規范網絡自媒體的運行,不給各類虛假信息可乘之機;二是塑造公共道德意識,在公共道德意識的指引下,社會主體將把生活中的各種規則和要求當作自身必須遵奉的道德要求且能在現實中自覺自愿的遵守,從而更加理性地建構生活意義。

自媒體、新媒體、融媒體的區別是什么?

一、概念不同

1、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是相對于傳統媒體(報刊、廣播、電視等)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

2、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

3、“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

二、內容不同

1、新媒體包括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2、自媒體平臺包括:百度貼吧、博客、微博、買粉絲等網絡平臺。

3、融媒體對外是一個單位,一個聲音,一個價格。廣播、電視、網絡同時變為共同為一個項目活動服務的三種形式、手段和方法,價格上也會比任何一個單媒體要高得多,客戶對這種活動的認可度也大大提高。

三、意義不同

1、新媒體的發展將是未來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單一形式的完成的對于信息的傳播,而新媒體是集傳統意義的媒體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創意完成的對于信息的傳播加工以及新的詮釋的一種新的媒體概念。

2、自媒體通過“六度理論”和病毒式的傳播,將信息的傳遞速度和規模無限的放大,如果網站的品牌和商品是正向的,讓用戶使用后心理價值感受超過其預期值,則通過用戶自媒體的影響,自動會形成產品的口碑,有形的助推企業價值。

3、融媒體:理念的創新,除了擴展對媒介既有的狹義理解之外,還意味著對傳統媒介產業鏈的新認識。媒介的產業鏈不再僅局限于新聞生產、交換、消費等環節中,產業鏈的線條也會因新媒體的加入而有新的變化。

擴展資料:

1、自媒體的發展趨勢:

自媒體向傳統媒體發出挑戰。以播客為新興形式的自媒體使得原來處于新聞制造邊緣的受眾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傳統媒體受到自媒體的挑戰。

2、新媒體的教育影響: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