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海外華人的現狀如何(海外華人的華人在海外的境遇)

时间:2024-05-15 15:08:46 编辑: 来源:

p> 馬紹爾群島 12000 1986年報刊材料 瑙魯 1000 星洲日報1993.11.23

所羅門群島 5000 1979年外交部材料 社會群島 7000 1986年報刊材料

圣誕島 2605 1996-1997年華人經濟年鑒 塔希提 20000 世界華僑華人概況

湯加 20 1996-1997年華人經濟年鑒 西薩摩亞 10000 1996-1997年華人經濟年鑒

新喀里多尼亞 1000 海外華人及其居住地概況 新西蘭 35000 世界華僑華人概況

非洲 (136865)

阿爾及利亞 2000 1996-1997年華人經濟年鑒 安哥拉 500 星洲日報1993.11.23

埃及 110 世界華僑華人概況 埃塞俄比亞 100 星洲日報1993.11.23

博茨瓦納 40 1996-1997年華人經濟年鑒 多哥 30 世界華僑華人概況

剛果 20 1979年使館材料 加蓬 100 星洲日報1993.11.23

加納 500 世界華僑華人概況 津巴布韋 300 1979年使館材料

喀麥隆 50 星洲日報1993.11.23 科特迪瓦 200 1997世界年鑒

肯尼亞 190 世界華僑華人概況 萊索托 1000 世界華僑華人概況

利比亞 500 星洲日報1993.11.23 利比里亞 120 世界華僑華人概況

留尼汪 25000 1996-1997年華人經濟年鑒 馬達加斯加 30000 1986年報刊材料

馬拉維 50 世界華僑華人概況 毛里求斯 40000 1986年報刊材料

莫桑比克 700 星洲日報1993.11.23 摩洛哥 50 星洲日報1993.11.23

南非 30000 參考消息1994.5.9 尼日利亞 2000 星洲日報1993.11.23

海外華人人口數量是什么?

海外華人人口數量是6000萬左右。據統計,非漢民族海外華人大約有6百萬,約占海外華人總數的8.4%,海外華人又稱華裔,指生活在中國國外擁有華人血統的人,大部分情況下此詞是指沒有中國國籍包括大陸,臺灣的華人,但是有些時候包括海外華僑。

海外華人主要是近現代從中國移民國外的華人及其后裔。包括從明朝、清朝以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同時期的移民及后代,主要是漢族但也包括部分如滿族之類的中國少數民族。港澳原則上不承認雙重國籍,但實際中有雙重國籍現象存在。

海外華人的數量

2012年8月23日公布的一項題為中國僑資企業發展年度報告2010-2011的研究報告指出,近二十年來,中國海外新移民呈加速度遞增趨勢,不僅使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歐洲、非洲等的華僑華人數量急增,而且迅速改變了當地華人社會的格局。

報告指出,北美華人從1990年的200多萬急增至2010年550萬。歐洲由數十萬急增至二百多萬,非洲由數萬猛增至近百萬。2000年至2010年增長更快,如西班牙華人從2.8萬人猛增至15萬人,美國從300余萬人大增至近400萬人。投資移民美國的數量,2011年較2007年增長了10倍。

海外華人財富無數,但是為何地位卻那么低下?

海外華人常常擁有大量財富,卻政治地位低下主要有以下原因:

1,文化差異,中國人信仰儒家文化,處處以謙和為本,與人無爭,與世無爭,而其他國家認為謙遜就代表著懦弱,因而理當受到欺壓。

在馬來西亞,不到總人口25%的華人占據著經濟金字塔的頂端。在馬國十大富豪排行榜上,華人占八席。長期以來華人普遍比其他的民族富裕的情況,無形中造成了民族間的矛盾。 

2,內部不團結,都說“中國人個個是條龍,合起來是條蟲”。雖然這樣的比喻有些極端,但確實反映出了海外華僑與華人社會的現狀與弊端。

海外的華僑華人往往各自為戰,常常以家鄉為單位拉幫結派,彼此間勢如水火。在這樣的思想基礎成立的華人團體,內部意志不一,對外只不過是—個空架子,沒有真正的實力與當地政府對抗,到頭來只能通過諸如長期抗議等形式博得一丁點的同情。

絕大多數華人社團,堅持固有的小農經濟思想,一次又一次將自己置身于水深火熱之中,屢試不爽,無法自拔。

3,政治參與感低,華人傳統是悶聲發大財, 海外華人的財富能很難轉化成政治力量,2010年,馬來西亞國防部長阿末扎希就在國會稱,2008至2009年,只有26名華裔參軍,僅占新兵總數的0.29%,為此而質疑“非馬來人愛國精神不足”。

近年來,華人也開始轉變,意識到,只有擁有政治影響力才能切實保障華人自身的正當利益。在經濟領域,華人投資重心正向中國大陸西部地區轉移,海外華人高科技企業在當地國家逐漸增加突破了華人傳統的從業范圍。同時華商應遵守合法經營的原則,努力融入當地社會,積極參與當地事務。 

海外華人的華人在海外的境遇

在印度尼西亞,華人被禁止將孩童送去就讀正規的華人中等學校,具有文化象征的事物(如農歷與華文招標)也是被禁止的;此一情況至2004年方解禁。由于克勤克儉、具有生意眼光和文化上的誤會,海外華人有時候會受到敵對的眼光與歧視(參閱反華情緒)。這樣的對待是否合理,時常是海外華人與本土主義者的爭論點。一個主要的爭論點就是海外華人在經濟上擁有著與人口比例差距甚鉅的影響力(支配了東南亞的經濟),以及他們對于后代的主體意識。如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與馬來西亞的五一三事件即是諸多爭論點所引起的案例。

所在國的種族政策也有可能是雙方爭論的來源。在馬來西亞,海外華人傾向于讓各個族群在公家機關工作、大學入學等的機會平等。然而很多的馬來人以他們的族群需要保障的理由來反對。于是,定義一個人是馬來人、華人或其它“本地人”,在馬來西亞是個很敏感的政治問題。在議會中提出關于保障政策,對華人政治家而言是一個禁忌,會被視為煽動種族沖突。

為了防止岐視,有些海外華人明確地以國別來辨認自身身份(即他們是從那個國家來,或目前居住在那個國家)。

在美國與加拿大,很多職業與鐵路相關的北美海外華人于十九世紀深受種族歧視之害。盡管今日有些不平等的法律已經廢除或不復施行,但兩個國家都曾經立法禁止華人入境移民,如美國有排華法案,加拿大有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 海外華人對于同化的接受程度,周遭國家的相互作用(參閱唐人街),與對中國的關系皆不盡相同。在泰國與柬埔寨,從強度同化與同化的政策,今日他們認為是泰國人或高棉人的身份,沒有華人的味道。在緬甸,華人很少與當地人通婚(甚至不與講其它方言的華人通婚),但又大規模接受緬甸文化和維持華人傳統文化。印尼與緬甸皆禁止國民以外國語文(包括華文)命名;尤其于印尼,華人進入政府組織內工作的前提是:不通華文。惟至2003年,印尼政府同意海外華人在出生證明上用他們的華文名字或華文姓氏。

在越南,華文姓名以越南文拼寫。舉例:胡錦濤(漢語拼音:Hú Jǐntāo),轉成越文即“Hồ Cẩm Đào”。大多數情況越南人與華人姓名沒有明顯差別。在西方國家,華人普遍使用羅馬文字來拼寫姓名,而名字使用所在國通用的名字的情況也很普遍。(另見:中文姓氏羅馬字標注)

而馬來西亞華人則維持公開的華人身份,并且接受華文教育和保有民間信仰。換句話說,馬來西亞華人始終堅持自己的根源,并無被當地人同化。雖然他們有極少數因轉變信仰(伊斯蘭教)而受同化,但此情況并不常見。

與馬來西亞僅有一水之隔的新加坡,華人在當地占大多數。新加坡華人語言以英語和華語為主,并與馬來西亞華人一樣奉行中華文化。

在菲律賓,很多年輕的海外華人被徹底同化,然而老一輩的華人則傾向被視為“外國人”。

華人也為一些國家帶來文化影響力,如繼承大量中華文化的越南;并且于越戰結束后,大批人口逃往海外,未返越南。 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人們已經奠定了他們的商業與財政地位。在北美洲、歐洲與大洋洲,華人所從事的職業則多樣化,范圍從餐飲業到重要類別如醫學、會計、投資、法律、藝術與教育等專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