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海外并購案例分析(國際經濟合作案例分析求高手!并購方式是中國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的捷徑 ——中國藍星企業收購法國安迪蘇集團)

时间:2024-05-20 01:46:12 编辑: 来源:

場競爭,必須重視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的自主品牌。品牌體現一個企業的素質、信譽和形象,一定程度上講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品牌也是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品牌好則意味著競爭力強。創立和發展品牌是企業長久不衰、保持市場生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家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不管采取何種方式,都要考慮貫穿一個中心思想,就是要創立企業自己的品牌。有一定實力想發展成為跨國公司的國內企業需要實施國際品牌戰略,需要在海外投資中堅持打自己的牌子,樹立自己品牌的國際美譽度,形成國際品牌,以此來獲得競爭優勢。

四、海外并購品牌投資模式

海外并購品牌投資模式是一種與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迥然不同的投資模式,它是指通過并購國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響力開拓當地市場的海外投資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征一是“買殼上市”,即先收購國外當地知名品牌這個“殼”,然后借助這個“殼”對產品進行包裝,獲得或恢復當地消費者的認同,快速進入當地市場。二是由于所并購的多是經營不善或破產的海外公司現成的知名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銷售渠道,所以該模式省去了海外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廣的時間與費用。三是該模式適用于具有一定資金基礎、信譽較好、有能力收購和駕馭海外知名品牌的大型企業。

海外并購品牌模式,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投資模式。2002年9月,中國TCL集團下屬的TCL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其新成立的全資附屬公司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Schneider Electronics GmbH),收購了具有113年歷史、在德國和歐洲有廣泛的基礎、號稱“德國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百年老店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的主要資產,其中包括“SCHNEIDER”(施耐德)及“DUAL”(杜阿爾)等著名品牌的商標權益。繼收購德國施耐德之后TCL集團又于2003年7月花費幾百萬美元間接收購了美國著名的家電企業戈維迪奧(Govedio)公司,這次收購是一次全資收購。戈維迪奧公司是一個做錄像機、DVD等視像產品的渠道公司,一年的銷售額約2億多美元。并購美國戈維迪奧公司后,TCL集團仍計劃在美國市場繼續使用戈維迪奧品牌銷售彩電、碟機等產品,努力擴大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借外國品牌開拓海外市場,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營銷策略。

中國企業目前在國際競爭中的最主要優勢是成本優勢和產品優勢,最差的是品牌優勢,通過海外投資并購一些國外知名品牌,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實現三個優勢的結合,有利于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

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指的是我國那些具有得天獨厚品牌優勢的企業,開展海外投資時不投入太多的資金,而多以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或采取特許加盟與連鎖經營等其他方式進行拓展。采用該模式開展海外投資的我國企業目前為數不多比較典型的是北京同仁堂。

中華老字號同仁堂已有330多年的悠久歷史,如今已成為一家現代化的大型中藥企業。同仁堂的品牌譽滿海內外,作為中國第一個馳名商標,其品牌優勢得天獨厚。目前,同仁堂商標已受到國際組織的保護,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理了注冊登記于續,并在臺灣進行了第一個大陸商標的注冊;同時同仁堂的產品已經暢銷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仁堂在中國擁有300多家零售和專營藥店,在海外也成立了l0多家公司或藥店,是2002年全國出口創匯最多的中藥企業。顯而易見,同仁堂的知名品牌已成為同仁堂集團開展跨國經營的特有優勢。同仁堂的海外投資,無論是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還是采取獨資、特許加盟、連鎖等其他方式,都注意把“同仁堂”這個中華老字號的金字招牌向海外輸出,拓展海外市場。同仁堂的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與前面分析的以海爾集團為代表的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不同,后者是一邊“走出去”一邊進行創牌活動,而前者則是在往外“走”時已經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比較成熟的品牌。

采用這一模式的前提條件是企業需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而這正是當前中國大多數企業的“軟肋”。因此,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還不具備采用這一模式的條件。但是,伴隨著中國企業爭創名牌進程的加速,相信在一定時期以后這種模式將會逐步流行開,因為來華投資的許多外國跨國公司都采用這種模式進入中國市場。雖然從總體上看中國的確缺少世界名牌,但是在中藥和中式餐飲等行業,中國的一些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商標,在國際上擁有核心競爭力。這些行業的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一定要注意發揮自身品牌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爭取早日將企業做大做強,早日成為獨具中國產業特色的跨國公司。

六、海外資產并購模式

所謂海外資產并購模式是指中方企業作為收購方購買海外目標企業的全部或主要的運營資產,或收購其一定數量的股份,以實現對其進行控制或參股的投資行為。中方企業并購目標企業后一般不承擔目標企業原有的債權債務及可能發生的賠償,只承接目標企業原有的資產和業務。2000年4月,萬向集團整體收購美國舍勒公司即屬于海外資產并購模式,另外,像海爾集團收購意大利電冰箱制造廠、北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韓國現代電子、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購并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權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兩億多美元收購印尼油氣田資產、中國網通(香港)公司牽頭收購亞洲環球電信網絡資產、華立集團收購飛利浦在美國圣何塞的CDMA移動通信部門、上海制皂集團有限公司收購美國SPS公司和Polystor公司可充電電池生產資產項目等也屬于這類投資模式。

美國舍勒公司始建于1923年,是美國汽車市場上的三大零部件生產供應商之一。早在1984年,舍勒公司給了萬向一筆3萬套的萬向節訂單,萬向由此開始了汽車零部件生產之路。萬向的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都冠以“舍勒”商標。從1994年開始,由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內部決策的失誤,舍勒公司的經營開始下滑。后來,舍勒主動提出請萬向并購的要求。結果,萬向花了42萬美元收購了舍勒公司的品牌、技術專利、專用設備及市場網絡等主要資產,而廠房、設備等由另一家公司買走。并購“舍勒”的最直接效果是,萬向在美國市場每年至少增加500萬美元的銷售額。更深遠的意義則是,由于并購了“舍勒”,萬向產品有了當地品牌、技術和生產基地的支持。

采用資產并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可以避免目標公司向我方企業轉嫁原有債務及“或有債務”。因此,以并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時,若我方企業考慮到海外目標企業可能存在債務不清、可能因對他人提供擔保而在交易完成后引起賠償等問題時,可采取資產收購方式。另外,在資產并購方式下,只要目標公司贊成資產出售的股東達到法定人數即可進行收購,即使目標公司有少數股東想阻撓也不影響我方企業的實際收購。

這種方式的制約條件一是由于多以現金方式進行收購,故需我方投入較多運營資本。二是由于中方并購企業在完成并購后要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以實現海外并購的目的,因而應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和整合人才。三是對目標企業債務、稅收和法律訴訟等情況掌握方面的任何疏漏都可能形成并購陷阱,制約并購目標的實現。

國際經濟合作案例分析求高手!并購方式是中國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的捷徑 ——中國藍星企業收購法國安迪蘇集團

這是中國企業國際化又一場噩夢的開始,還是會成為經典的成功整合案例?

10月26日,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藍星)和法國羅地亞集團(以下簡稱羅地亞)在北京簽署了全資收購羅地亞有機硅及硫化物業務項目的協議。藍星憑借此次收購將有機硅單體的生產能力提升至每年42萬噸,藍星也由此躍居為世界第三大有機硅單體制造商。

無論當地輿論,還是國內業內人士,都對這次并購給予高度評價。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費加羅報》驚訝于藍星的并購能力,“中國在法國的投資總量不大,投資的時間晚,但他們在法投資所帶來的影響卻不能說小”。而國內普遍認為,中國迅速增長的有機硅市場和羅地亞在有機硅技術方面的優勢,使此項收購的協同效應十分明顯,“不僅僅能彌補藍星技術上的不足,更為有利的是將幫助藍星建立一套完整的上下游一體化的生產體系。”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有機硅教授傅積賚說。

事實上,這是繼藍星2006年1月17日以4億歐元收購世界第二大蛋氨酸企業法國安迪蘇集團(以下簡稱安迪蘇)之后的又一次出手。在并購羅地亞時,盡管雙方并沒有公布交易金額,但業內普遍估計也在4億歐元左右,兩者相加,不少法國輿論已經認定,藍星實際已經成為投資歐洲金額最多的中國公司。

在某種程度上,藍星的國際化道路也通過這兩次并購而清晰可見——通過并購不僅彌補了技術的不足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而且藍星獲得了在化工領域中一些單項國際競賽的決賽權。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TCL、明基在歐洲市場失敗的事實已經證明中國企業在收購后的整合上還缺乏經驗,而且對行業大勢的判斷還有誤區。盡管藍星面對的市場并非如TCL、明基一樣的大眾消費品,但它同樣需要費心思完成跨文化管理和整合工作,而這是所有中國企業國際化中的短板。

【形勢比人強】

藍星的創始人、現任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任建新與羅地亞談判始于三年前。當時雙方商討的主題是在天津建立一個合資的有機硅加工廠。

但是羅地亞一直顯得很猶豫—如果一旦合資,相當于將技術轉移到了中國,羅地亞將徹底喪失掉有機硅的產業競爭優勢。而且,當時坊間還流傳另一種說法,羅地亞的要價太高,根本無法降低當時售價低廉的有機硅單體成本。合資項目也因此一度陷入到僵局之中。

而當時的情形是,亞太地區的市場是全球有機硅市場增長最為迅猛的市場,歐美跨國公司也紛紛將投資重點轉向了亞太市場。中國成為了跨國公司降低成本的首選地,羅地亞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趨勢,幾經權衡后,終于決定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力度。

“對手很強大,我們必須發展得更快點。而中國是我們加快發展的關鍵所在。”時任羅地亞有機硅公司總裁克萊蒙物·托尼雷說。這是使羅地亞加強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非常重要的機遇。

另一方面,中國的有機硅工業一直以來受到國外的技術封鎖,發展依然遲緩,目前國內所需的有機硅單體60%仍依賴于進口。藍星1996年兼并江西星火化工廠。半年后,藍星自主研發的有機硅單體生產技術取得突破,并順利投產。藍星破解了有機硅的生產技術難題,跨國公司對中國有機硅技術的封鎖也隨之破滅。另一方面,藍星目前已經擁有10萬噸的有機硅單體產能,加上目前在建的10萬噸,藍星的有機硅產能排在羅地亞之后,位列全球第六。

最終,羅地亞同意與藍星建立一個全球范圍內的戰略聯盟協議。組建該聯盟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股本結構為50:50的全球合資公司,有效發揮雙方各自優勢,進行有機硅技術研發、中間體生產及深度加工,增強聯盟的競爭優勢以及創新能力。天津的合資項目并沒有放棄,而是作為協議的一部分。

但盡管已經達成合資方案,但“這個全球聯盟在當時還是很難得以實施。”藍星一位內部人士對《環球企業家》說。因為全球的產業格局正在被顛覆,競爭熱點轉向亞太市場,羅地亞的有機硅業務已經被道康寧等對手拋在身后。“如果他們不愿出售有機硅業務,兩家公司的合資在很大程度上難以邁出實際的步伐,依然是在兩條平行線上各走各的路線。”

藍星于是開始了一場與羅地亞漫長而艱苦的談判。在任建新、藍星集團總經理楊興強和副總經理陸曉寶等人的努力說服之下,羅地亞的管理層開始接受了藍星的觀點——如果能與藍星合作,羅地亞的難題能夠迎刃而解;而且兩者的強強聯合,羅地亞在下游產品的優勢和技術能力將彌補藍星的不足。

“這將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產業鏈。”傅積賚教授認為,藍星在上游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與跨國公司的差距已經大大縮短,更重要的是,藍星具備來自中國的制造成本優勢,綜合競爭成本將在未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