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海外華僑商人回國創辦的企業有南洋兄弟(收集五個海外華僑愛國的故事)

时间:2024-06-16 04:52:41 编辑: 来源:

>這 10條,是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一位既接受西方完整教育和“洋化”、又認同并極力推崇中華傳統的人物,一位由中西文化合爐陶冶出來的劃時代的人物,對壯懷激烈的愛國華僑實業家陳嘉庚的興學動機所做的深刻詮釋。

勸富僑作善事防僑生被異化

陳嘉庚關心華僑教育事業,關心華僑青年前途。這是華僑重視中華文明的繼承與延伸在陳嘉庚身上的體現。

據記載,早在問世紀時華僑就在僑居地創辦義學或以“能者為師”的方式教育孩子讀、寫、算,使在海外出生的后輩能識中國文字,曉祖先遺訓,有教養、懂信義,長大謀生有路,興家立業。

19世紀末、

20世紀初,華僑教育發展很快。那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主要是西方科學民主思潮與現代社會文明對華僑產生了影響;資產階級改良派在華僑中鼓吹興學起了推動作用;同盟會會員以當教員為掩護、以學校為陣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直接推動了華僑學校的發展;中國政府制訂了鼓勵華僑辦學的政策,并派官員和教育行家前往視察,華僑學校得到來自祖國方面的扶持與指導;一些土生土長的華僑知識分子開始以主人翁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他們以提倡孔教為號召,以創辦學校為先導,推進華僑社會的改革。在這種種積極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海外各地的華僑小學紛紛建立。但是,也有許多不利因素妨礙華僑學校的發展。除了僑居地政府不同程度地限制、甚至取締華僑學校之外,障礙還來自華僑社會自身的局限性。

華僑社會是以家鄉的省籍和方言分為“幫”的,各幫自辦小學,用方言教學,相互之間缺乏溝通,有錢人雖多而財力不能集中,所以到

20世紀 10年代末,東南亞有華僑小學 400多所,學生近

2萬名,卻沒有中學。在這前后,華僑人口迅速增加,特別是隨著中國婦女出國人數的增加,在僑居地出生的子女——僑生越來越多,學校的發展遠遠跟不上需要。華僑子女在小學畢業之后沒有能夠在當地上中學,要回國升學,一般家庭又沒有這樣的經濟能力。

陳嘉庚對此感慨萬千。他說,西方國家除幼稚園外,孩子 7歲人小學, 13歲升中學, 4年畢業時 17歲,即使不再入專門學校,孩子們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已足以自立營生。而華僑社會沒有中學,孩子到 13歲小學畢業就被迫停學推向社會,要他們自立,不僅他們沒有這種能力,而且一般華僑家庭也不忍心這樣做。如果不抓緊創辦華僑中學,“其貽誤后生,奚堪設想!”

1913 年陳嘉庚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時就曾致函當地具有華僑總代言的社團——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建議在南洋(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新加坡創辦華僑中學。他的倡議在當時沒有得到回應。 5年之后,終于有同德書報社和國風幻境劇社的熱心人找到陳嘉庚,將這一倡議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1918

年6 月,陳嘉庚聯絡了16 所小學的總理(后來稱董事主席)發起籌辦中學,他自己捐款 3萬元,共籌募

49.4萬元。學校定名為“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即設在新加坡的、向全南洋華僑子弟開設的華僑中學,于 1919年 3月

21日開學,陳嘉庚任總理,校長涂開輿是由黃炎培從上海代為選聘的,學生 78名。

南洋華僑中學是東南亞華僑創辦的第一所師生不分省籍、用國語進行教學的新式完全中等學校。至

1934年陳嘉庚有限公司收盤,陳嘉庚曾擔任這所中學 5屆董事主席職,任期累計達

9年。陳嘉庚總結創辦南洋華僑中學的影響時說:“自那以后,南洋各地不但一些華僑中等學校相繼設立,而且小學也得到發展,‘如雨后春筍’,至

30年代末共約 3000多所,學生數十萬人,比國內任何地方都普及。”

陳嘉庚的故事閱讀短文

陳 嘉 庚

陳嘉庚(公元1874年—1961年),福建同安(今屬廈門)人。他是偉大的愛國者,華僑杰出領袖。從青年時代起,他到新加坡經商辦實業,取得成功,成為華僑巨富,并在家鄉集美和廈門投資,大辦教育,為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為華僑公認的領袖,他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和抗日救亡運動,反對蔣介石獨裁打內戰,支持人民解放的正義事業。特別是在關系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抗日戰爭期間,他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但是,他對于抗日戰爭的貢獻絕不亞于任何一位對日作戰的功勛卓著軍事指揮家。解放后,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又貢獻出晚年的全部精力。

立志辦實業

陳嘉庚的家鄉在現在福建省廈門市的集美鎮。集美當時居住著四千多人,全都姓陳。因為人多土地少,大多數居民是靠出海捕魚為生。還有些人就下南洋另謀活路。

陳嘉庚的曾祖父那一輩就有人下南洋。父輩兄弟五個有三人在南洋經商。父親陳杞柏在新加坡開個米店,時常往家里寄點錢,家境并不富裕。陳嘉庚很小的時候,就幫家里干活,種地瓜,拔花生,到海邊挖牡蠣,都干過。

九歲的時候,陳嘉庚進入私塾讀書。可入學的都是農民子弟,大都是只求認個字就可以了,又要經常幫家里干活,所以私塾就經常放假停課,甚至一個月上課,一個月放假。老師教課也就很不認真。陳嘉庚在這種學校讀書,書本知識學得不多,而家鄉人文化落后的情形,給了他極深的印象。

“我也要出外經商,賺了錢,回家鄉為父老們辦實事!”

有一次,父親從新加坡回來,和兒子談起今后的出路。陳嘉庚說: “中國歷來輕視商業。可如果沒有經商的人,吃穿用從哪來呢?我愿意和您一起到新加坡去做買賣。”

“經商風險太大,弄不好會賠錢的呀!”

“我不怕!”

1890年秋天,父親帶他到了新加坡(當時叫星洲),在自己開的米店里學習經商。那一年,他剛十六歲。

在挫折中奮起

一開始,陳嘉庚只是幫助記帳管錢。他辦事認真,很快就熟悉了店里的各種業務。兩年后,他接任經理,替父親管起了這家米店。因為他肯鉆研經商之道,很快把米店的買賣做得興旺起來,賺了一大筆錢。

不料,由于家族里其他人經營不善,陳家的幾個買賣后來又賠了錢。1903年,當陳嘉庚為亡母守孝后,再次來到新加坡時,看到一片破敗景象,十分痛心。但是他沒有灰心,決定改營菠蘿罐頭的買賣。菠蘿是新加坡的特產,罐頭每年銷售量很大。陳嘉庚知道自己經驗少,本錢又不多,所以就在精打細算上下功夫。他對大家說:

“菠蘿的質量有高有低,買進時議價全憑眼力,我們這方面不如他人,就要加強核算才行。”

“你說怎么辦好?”

“每天買的菠蘿必須當天加工完,不能讓它損耗太大。連夜結算,根據虧盈情況,再決定第二天的買價。再有,我們的罐頭一定要以質量取勝!”

陳嘉庚把自己廠生產的菠蘿罐頭定名為“蘇丹”(阿拉伯語“大王”的意思)。為了保證質量,他每天都親自到加工廠視察,嚴把質量關。結果,他獲得了成功,利潤很快超過了同行。蘇丹牌成了東南亞食品罐頭的名牌。

百萬富翁

有一次,陳嘉庚聽到有人做橡膠生意發了大財,又當機立斷,決定經營橡膠業。

那個時候,橡膠樹剛從巴西移植到馬來亞,橡膠制品也還被殖民當局壟斷著。他花了二千元買了橡膠樹種子,播在自己的菠蘿園中。接著又籌辦橡膠制品廠。好心的朋友勸他說:

“橡膠業投資大,收益慢,你有那么多好生意做,何必擔這個風險呢!”

陳嘉庚說:

“二十世紀是樹膠(橡膠)的時代。日本現有膠廠四百多所。而我中華這樣幅員遼闊的大國竟沒有一家像樣的膠廠。新加坡的橡膠工人都是華僑。這里機器完備,產品種類繁多,可以訓練職工。就像師范學校培訓學生一樣,我在這里辦廠,可以為中國發展橡膠業提供經驗和人才呀!”

“您想得真遠啊!”大家稱贊說。

經過十幾年奮斗,陳嘉庚后來擁有橡膠園一萬五千英畝,成為馬來亞、新加坡橡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他的膠制品廠也頗具規模,生產膠鞋、輪胎和日用品。他還先后在國內各大城市、南洋和各國商埠設立分銷店一百多處。鐘牌商標的膠鞋走遍五大洲。

同時,他還開設了菠蘿罐頭廠、米廠、木材廠、餅干廠和冰糖廠等三十多處工廠。他的資產總計一千二百萬元,約合黃金百萬兩。算得上“百萬富翁”了。

傾資辦學

陳嘉庚有了錢。錢用在什么地方呢?他早想好了,要為祖國、為家鄉人民辦好事。

孫中山在策劃反清革命的時候,來到了新加坡,陳嘉庚全力支持他,多次拿出巨額資金,支援革命。他和廣大華僑一起,為民主革命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辦教育,是收不回錢的呀!”有人提醒他。

“可這是長久之計!”陳嘉庚說,“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要報效祖國,先從家鄉這里開始,即使失敗,也不后悔。一定要破釜沉舟,有進無退!”

從1913年開始,集美辦起了第一所小學。此后幼兒園、男子小學、女子小學、師范學校、中學和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專科學校,也相繼興辦起來。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醫院、農林試驗場等在集美都出現了。昔日一個貧窮落后的漁村,成了我國東南沿海的文化圣地。陳嘉庚還在新加坡也興辦了各種學校。

1921年,陳嘉庚創辦了有名的廈門大學。它是福建省第一所大學,在全國也是質量很高的。在廈大開學典禮上,陳嘉庚發表講話:

“辦大學,一要有高深的學問,二要有雄厚的資財。我本人是兩者都沒有,但我有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愿望。我希望經過三五十年奮斗,中國的教育得到普及!”

陳嘉庚一生中,把自己嫌的錢,主要用來興辦教育。他為我們的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不愧是受人尊敬的愛國華僑。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陳嘉庚辦的企業在新加坡成功,引起了殖民主義者的注意。新加坡當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當局有意排擠華僑的資本,看到陳嘉庚的企業興旺,就指使英國的一些大商人和銀行家找陳嘉庚說:

“你們生產的膠鞋,今后要全部歸我們包銷,不得自銷!”

“這辦不到!”陳嘉庚一口拒絕。

“哼!我英國的權利不容他國人占有!”

“我不簽約,你們就不能這樣做!”

可是不久,公司董事會迫于壓力,竟背著陳嘉庚簽了約。陳嘉庚看透了英國人的目的,是要擠垮自己,他想: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我即使收盤不干,也不能向他人低頭!” 后來,他的企業果然受到擠壓,年年虧損,辦不下去了。于是有人勸他:

“你辦的那么多學校,每年要花多少錢?趕快停辦了,或是縮小規模,把錢省下來吧!”

陳嘉庚堅決不肯,說:

“學校一旦停辦,恢復就難了。那樣我自己誤了青年學生不說,也是對社會犯了罪呀!”

有一家外國集團找到他,出了個主意:

“你的企業不行了,不如歸到我們這里,做為附屬公司吧!”

“你們是有條件的吧?”

“是的。條件是停辦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

“不行!”陳嘉庚斷然拒絕,“我寧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