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海外華僑名人的故事(舉些名人(——海外華僑華人或者游子)依戀祖國的例子)

时间:2024-05-29 10:36:17 编辑: 来源:

客就指導他誦讀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的辭賦,并常對他說:“孩子,你要為我們李門爭氣,希望你將來也成為司馬相如那樣有成就的人。”李白把父親的殷切期望銘記在心,立志做一個超過司馬相如的文學家。

李白按照這個意愿,勤學基礎練。一天,他經過幾次修改,把一篇辭賦寫好了,便興沖沖地送給父親看。他自認為寫得不錯,一定會得到父親的夸獎。不料,父親讀了以后,很不滿意,對他說:“你這篇賦寫得太差了,既無氣勢,又乏文采。不過你也不要灰心,應當繼續努力。”

李白點了點頭:“一定按照父親的要求辦。”回到書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爐中燒了。然后重新構思,重新創作,連續擬作了三次,沒有一次感到滿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寫成比較滿意的兩篇,即《擬別賦》、《擬恨賦》。《擬別賦》后來散失了,《擬恨賦》還保留著,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編的《李太白集》中。

2: 歷史故事·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是唐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說法不一。有說他出生在中亞的碎葉城(在現在蘇聯境內,唐時屬中國管轄),五歲時隨全家遷居到綿州昌隆縣青蓮鄉(在現在四川省)。也有說他出生在四川。李白熱愛祖國,對大好河山感情很深。他盼望為國出力,卻遭到統治者的排斥。但是,他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詩,想象豐富,感情奔放,語言清新,風格雄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受到人們的喜愛。他也被尊稱為“詩仙”。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是講李白小時候的事。他曾經在昌隆縣的象耳山中讀書,有一天,讀書遇到了難處時,屋外傳來一陣歡笑聲。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來是小伙伴在做游戲。他立刻丟下書,奔了出去。

春天里,野花滿山,蜂飛蝶舞。李白一邊采野花一邊撲蝴蝶,來到一條小溪旁,看見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奶奶正在溪邊的石頭上磨一根鐵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問:“您磨這個做什么呀?”

“做針?這么粗的鐵棒怎么能磨成針呢?”李白驚訝地問。

“孩子,這鐵棒雖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總有一天能磨成針的。”老奶奶說完,又埋頭磨起來。

李白摸了摸腦袋想,老奶奶說得對啊!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讀書不也是這樣嗎?不下功夫,怎么能學到豐富的知識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讀起書來

思念家鄉的故事 名人思鄉的小故事

1、崔顥的故事:

崔顥黃昏登上黃鶴樓,由孤獨產生濃烈思鄉情,作出千古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旅美畫家楊令弗87歲時寫下兩封信,要章行嚴先生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轉交我國領導人,要求將骨灰故鄉太湖,并將保存的文物字畫悉數送回組國以報祖國哺育之恩。

2、陳嘉庚的故事:

愛國華僑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后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雇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后,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于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3、周恩來的故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