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海外回流文物展覽(流失海外的十大中國文物有哪些)

时间:2024-06-01 03:36:54 编辑: 来源:

一遭。中國南海的古沉船應該超過2000艘。由于船的裝載量大,因此在文物市場上形成了“一艘船十個墓”的說法。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裝載10萬件以上的瓷器。

關于海底沉寶的歸屬問題,根據國家文物局制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對于遺存于中國領海內以及依照中國法律由中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的文物,無論其起源于中國或起源于外國,均屬中國所有。為了獲得中國文物并逃過法律制裁,海上盜寶者們使出了各種招數。比如探寶者在獲得菲律賓國家博物館的許可證后就可進行海底打撈工作,只須按協議與其共同分享打撈上來的寶物即可。但是有些探寶者利用這些國家的許可證作幌子秘密在中國海域進行打撈。外國盜寶者們將其打撈沉船的經緯度作為最高機密,從不對外公布,使外界無法找到其違法的證據。國際公約中有“無人認領的沉船允許拍賣”的規定,于是他們鉆國際法的空子,將從中國海域打撈上來的文物藏匿一段時間,等過了法律規定的確認期限,再將其堂而皇之地送往拍賣行拍賣。

由于受到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制約,中國目前還無法對南海海域的中國沉船進行保護性打撈。盡管沉船數量很多,但是由于分布在浩瀚的大洋中,水下打撈無異于一場巨額賭博。打撈一艘比較深的沉船動輒需要幾千萬元。中國曾經組織過一次對一艘日本近代沉船“阿波丸”的大規模打撈工程,結果前期開支預算就高達1�2億元。

海底沉船的真正價值并不在于其裝載的文物值錢與否,人文價值才是最重要的。近年來,中國海底文物嚴重流失的現象已經引起了中國有關部門的注意,目前中國正在著手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遏制這一現象。

文物回歸不惜血本

我國的綜合實力與日俱增,人民生活開始步入小康,許多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陸續回歸。這原本是自己的東西,拿回來卻花了大量血本。2003年9月,香港信德集團董事局主席何鴻斥資700萬元,以物業發展項目名義,購入圓明園乾隆御制鏨花銅豬首并將其贈送保利藝術博物館。2003年4月,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的書法國寶《淳化閣帖》最善本四卷被上海博物館以450萬美元從美國收藏家手中購回。據說這還是占了大便宜,此前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比利時的博物館、日本的藏家以及中國的一些拍賣行等都想要這一閣帖,出價均不低于這個數,日本人開的價是1100萬美元。這四卷《淳化閣帖》在上個世紀40年代曾經在上海出現過,后來就流出國門。20世紀80年代,在香港的一次藝術品拍賣會上,為美籍猶太人安思遠以30萬美元拍下。

2002年12月6日,散軼多年的北宋大書法家米芾的行書《研山銘》被中貿圣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從海外征集回國。國家文物局依據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指定《研山銘》采取定向拍賣方式,在12月6日拍賣會上,中國文物信息買粉絲中心依法參加競買,最終以2999萬元購回《研山銘》,并由該中心代接代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存放保護。這是國家設立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后收購的第一件珍品。故宮近幾年在文物拍賣市場已經展示好幾次大手筆了:1800萬元收購張先《十詠圖》、400多萬元收購清石濤《高呼與可圖卷》、600余萬元收購沈周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2200萬元收購《出師頌》。

近年來,國內各大拍賣公司的拍品中有30%左右為海外回流品。看到國人為購回國寶而奔忙不止,并且時有所獲,我們在慶幸之余,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如果按照這些價格,數以千萬計的大量流失文物,今后又將如何收回。一件件以巨款贖購根本就不現實。正因為經費短缺問題,不少國寶我們眼睜睜看著讓人家買走,我們出不起那么大的價錢。2003年7月12日,康熙御用傳世玉璽被海外神秘人士以600萬元拍去。華辰公司在征集2003年春拍物品時,從一位海外收藏家手中征集到了這件國寶。這枚玉璽被稱為“康熙御筆之寶”,僅印面就有9�5厘米見方,是康熙年號玉璽中尺寸、體積最大的一枚,在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遺失海外。康熙共有120方印章,大部分在這次國難中流失。玉璽這種文物本身所具有的綜合收藏價值不同于一般文物,它擁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政治價值、學術價值以及藝術價值。

從2002年開始,國家財政第一次設立了“國家文物征集專項經費”,一般安排5000萬元。只能有所選擇,“買回一件算一件”,以“填補文物空白”為要。大部分只能眼睜睜看著被人家買走。乾隆的《大閱圖》有三件,第一件在故宮。前些時候第二件拿出來拍賣,故宮曾想以500萬元收購,但人家的底價已是800萬元,最后拍到了2000多萬元。《康熙南巡圖》一共12卷,故宮有幾卷,賣方的開價高也沒有買。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故宮的心理價位是1000萬元,當叫到2300萬元的時候,都不敢舉手了,只好看著國外買家拿下了,后來進了美國的博物館,估計永遠不會再出來了。

立法保護有待加強

對非法出境的文物,世界各國少有重金贖回的先例。普遍的做法是依據法律和道義的原則,鍥而不舍地竭力追索。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尊嚴,甚至不惜采用強硬的外交手段。2003年6月17日,美國向中國歸還了6件走私文物,這是中國通過法律程序追索文物取得的一項成果。2000年3月,我國墓葬文物武士浮雕像出現在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在中美兩國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成功阻止拍賣,最終得以按照司法程序將這件文物沒收為國家財產,并無償歸還給中國政府。武士浮雕像的勝利追索,開創了中美兩國政府共同合作,打擊非法出口文化財產,返還被盜文物的先河。追尋文物還有一個重要途徑就是依靠國際刑警組織,協助各國追回被盜文物。我們現在追尋文物的主要法理依據是《國際流失文物返還公約》。但有一個問題存在,返還文物至公約生效以后實行,不溯及以往。當然,國際公約也沒有肯定以前的非法流失文物的合法性。

被帝國主義列強掠奪的文物無償返回祖國,是中國政府面臨的艱巨任務,也是中國人民的殷切企盼。國寶回歸的前提是必須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按照國際公約,于情于理,無可辯駁的是屬于中國人民的財富。若“不惜重金”贖回,確有損于中國人民的顏面和自尊,有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格。但2002年12月9日,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8家歐美博物館聯合發表《關于環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聲明》,表示反對將藝術品,包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正當手段獲取的文物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相抵觸。按照規定,任何因戰爭原因而被掠奪或丟失的文物都應該歸還,沒有任何時間限制。這里所說的“沒有任何時間限制”,就是不論戰爭何時發生,可以在任何時候提出歸還要求。中國政府多次聲明,決不放棄追索被盜和非法出口的文物。

為了打擊文物走私,中國對文物出境實行許可證制度。這是國際上普遍實行的一種文物出境管理制度,未經我國文物出境鑒定機構審核許可,以任何方式攜運文物出境都是非法的,是走私文物出境,都要受到法律追究。我國在禁止非法發掘、禁止文物的非法交易和嚴厲打擊文物走私方面也作出了一系列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如果能得到嚴格執行,文化遺產受破壞的情況就會有很大的改變。針對國際文物走私猖獗的現象,亞歐一些文化官員呼吁制訂一部國際公約,打擊文物走私,防止文化遺產流失。目前許多國家都有針對文物走私而制訂的相關法律規定,但國際社會需要一部更為詳盡可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以確保人們不會掠奪其他國家的文化遺產,同時保證被掠奪的文化遺產能返還給其原屬國。

流失海外的十大中國文物有哪些

目前,中國有超過1000萬件文物流落在海外,由于歷史原因和市場現狀等客觀原因沒有正常的回流渠道。

我國現有藝術品高關稅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海外文物回流。對于中國內地藝術市場而言,關稅已然是一道繞不開的檻。歐樹英就表示,“文物回流的最大門檻便是稅收,盡管保稅區回流文物中心能夠部分解決高稅收問題,但離開保稅區,或者申請保稅區的特別手續,拿到室內做展覽等方面還是非常復雜”。

圓明園流失文物:清嘉慶白玉鏤雕鳳紋長宜子孫牌

圓明園流失文物:清乾隆青玉雕仿古獸面紋提梁卣,為青玉雕成。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

東周時期的黃金劍柄

外國館藏的中國文物

大英圖書館:金剛經

唐三彩

敦煌壁畫前的坐像

三彩人像

精美玉雕

日本美秀美術館陳列的中國青銅器和金銀器。其中有很多來自中國河南洛陽金村,那里曾經是東周王室的墓地。洛陽金村出土的玉器是世界古玉收藏界的第一品牌,而這里出土的青銅器也不例外,它們見證了中國古代青銅藝術輝煌的頂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