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海外華人微生物學會(抗艾四十年,人類經歷了什么?)

时间:2024-06-02 04:26:10 编辑: 来源:

傳略入選中國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會編《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入選《中外名人辭典》、《中國當代創業美術》、《中外名星辭典》

寶音:(公元1954~今),蒙古族;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

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長和廊街道黨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呼和浩特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1970年12月—1978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農機廠工作,1978年9月~1987年12月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學校工作,1987年12月~1991年3月在玉泉區長和廊辦事處工作,1988年9月任副書記,1991年3月~1994年9月任玉泉區五車路街道黨委副書記,1994年9月至今任現職。

工作數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腳踏實地,具有較強的領導協調能力、任職以來,始終把經濟工作,社區服務等項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克服了資金不足的困難,采取掛靠,聯辦等形式,加強對經濟工作的指導。

1997年參與創建的“人和酒業有限責任公司”,1998年上繳稅金達3萬余元。在抓辦事處企業的同時,注重發揮居委會主任的積極性,采取“四三三”、“三三三”等政策,使居委會都建起了自己的經濟實體。積極支持興建各種商點,啟動扶困早市,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97、1998年稅收任務連續超額完成,積極開展社區文化建設,大慶期間成功地承辦了大召廟會,為民俗文化的發展、經濟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98年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改善了辦公條件,由原來的平房,改善為現在的400多平方米的樓房。

寶泉:(公元1958~今),蒙古族,內蒙古奈曼旗人。著名地方公務員。

內蒙古錫林浩特市民政局局長,錫林浩特市人大代表。

1975年9月~1978年3月在巴盟中旗當知青;1978年3月~1980年1月在內蒙古象專學習;1980年1月~1994年8月在錫市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內蒙古黨校學習,錫市人大常委會工作;1994年8月至今在錫市民政局工作。

寶泉:(公元1959~今),蒙古族;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著名機電工程師。

庫倫旗力元水泥有限公司生料車間主任,助理工程師。

1979年參加工作,歷任庫倫旗第一水泥廠電工車間主任、機電科科長、生產科科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始終致力于機電設備的研究,他的一些小改小革不斷被應用到生產中,為節能降耗、增產增效發揮了明顯的作用。他的時英鐘計量熟料準確度較高,磨機強力通風,合理機配提高了臺時產量l.5噸,節電1.2度,年節約資金約三萬元。

寶國枝:(公元1960~今),蒙古族,女;遼寧阜新人。

化德縣石油公司員工,化德縣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1976年7月~8月在化德縣朝陽鄉新富村下鄉;1976年8月~1980年5月在化德縣百貨公司上班;1980年5月~1997年11月在化德縣石油公司工作;1997年11月至今下崗待業。

1976年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到新富村,糧農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同吃同勞動,既鍛煉了身體,又增長了知識,被社員稱贊為上山下鄉的好青年。在百貨公司工作期間,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對待顧客像對待親人一樣,熱情、服務、周到,被公司評為優秀班組長。

在石油公司工作期間,歷任審計員、會計員、團委書記,對工作盡心盡職,配合有關單位做好該公司的審計工作,給領導當好參謀,帶領青年團員,哪里有困難,就出現在哪里,被該公司和盟公司評為優秀先進工作者。

寶福凱:(公元1963~今),云南騰沖人。著名醫學微生物學專家。

寶福凱, 1962年4月生,教授,研究生學歷,碩士生導師,美國耶魯大學3年博士后研究經歷。1985年昆明醫學院醫學系本科畢業,1987年研究生畢業,2002年11月-2005年12月在美國耶魯大學從事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現任昆明醫學院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主任、病原生物學學科帶頭人,昆明醫學院實驗動物質量檢測站技術負責人、微生物檢測室主任。系美國微生物學會(ASM)、美國紐約科學院(NYAS)、美國螺旋體研究會會員,中國微生物學會、中國免疫學會會員。長期從事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做出顯著成績。主要研究方向:(1)蜱傳蟲媒病原體和蜱傳蟲媒傳染病(tick-borne pathogens and tick-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的病原學、免疫學與分子生物學;(2)結核病病原學、免疫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主要成員參加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美國NIH項目4項、云南省計劃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主持或參與過多項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教育廳基金項目的研究。至今發表論文及綜述50多篇,其中國際權威雜志《Nature》1篇,《Cell》1篇,《J Exp Med》1篇,《J Infect Dis》1篇;SCI收錄8篇,影響因子累計達82.6;獲發明專利1項(排名第二);參編本科教材、專著3部。

生活中存在的有哪些不良的社交禮儀現象

我們在注意不良禮儀現象的同時,更應該遵守正確的禮儀規則。

大家都遵守了,就不會出現不良的現象。

社交禮儀知識大全

沒有人愿意和畏畏縮縮、不自信的人交往。如果不懂怎樣和人交往,必將是孤立的。可以說,人際關系的好壞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必須注重日常禮儀,隨時隨地都給別人留下良好印象:說話有尺度,交往講分寸,辦事重策略,行為有節制,別人就很容易接納你,幫助你,尊重你,滿足你的愿望。

交往禮儀中有一個重要的“三 A 原則”(即:接受“accept”、重視attention”、贊同“agree”)。就是要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去接受對方,重視對方,贊同對方。接受對方,是要能容納對方,不要排斥對方。重視對方,是使對方感受到你尊重對方,而且在你心目中十分重要。贊同對方,是要善于發現對方的長處,并及時加以肯定,既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刻意奉承。

一、交往禮儀

為了獲得更好的交往效果,我們要注意哪些禮儀禁忌呢?

不要言而無信。言而無信,只是圖了一時的方便和嘴上的痛快。長遠地說,失去了別人的信任,就失去了最大的資本。

不要惡語傷人。當對方脾氣一觸即發時,要臨時回避,使對方找不到發泄對象,并逐步消火。回避并不等于“妥協”,而是給對方冷靜思考的機會,同時也證明了自身的修養。

及時溝通,消除彼此的矛盾。

不要隨便發怒。遇事要冷靜思考,學會“換位”思想,冷靜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考慮。

不要流言蜚語。在背后流言蜚語的做法,不僅會傷害朋友或同事間的情誼,甚至會造成反目成仇的后果。同時也反映出低下的品格。所以要做到:不干涉別人的隱私,不傳播小道消息,對別人的過失不要幸災樂禍。

不要開過分的玩笑。開玩笑是常有的事,但要適度。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把握:性格開朗、大度的人,稍多一點玩笑,可以使氣氛更加活躍。拘謹的人,少開甚至是不開玩笑。異性,特別是對于女性,開玩笑一定要適當。不要拿別人的姓名開玩笑或是亂起糾號、亂叫綽號。尊長、領導,開玩笑一定要在保持住對方的尊嚴的基礎上。在一些悲哀、不幸的氣氛中或是別人正專心致志的場合或莊重的集會、重大的社會活動中,不開玩笑。既使開玩笑,也要注意內容健康、幽默、高雅。不要拿別人的缺陷玩笑,不要開庸俗、下流的玩笑。

二.拜訪禮儀

拜訪是一件經常性的工作,那么怎樣讓拜訪做得更得體、更具效果,是必須考慮的事情。

拜訪前要事先和對方約定,以免撲空或擾亂主人的計劃。拜訪時要準時赴約,時間長短應根據拜訪目的和主人意愿而定,通常宜短不宜長。

如果接待者因故不能馬上接待,可以在接待人員的安排下在會客廳、會議室或在前臺,安靜地等候。如果接待人員沒有說“請隨便參觀參觀”之類的話,而隨便地東張西望,甚至伸著脖子好奇地往房間里“窺探”,都是非常失禮的。

有抽煙習慣的人,要注意觀察周圍有沒有禁止吸煙的警示。即使沒有,也要問問工作人員是否介意抽煙。如果等待時間過久,可以向有關人員說明,并另定時間,不要顯現出不耐煩的樣子。

既使和接待者的意見不一致,也不要爭論不休。對接待者提供的幫助要適當地致以謝意。要注意觀察接待者的舉止表情,適可而止。當接待者有不耐煩或有為難的表現時,應轉換話題或口氣;當接待者有結束會見的表示時,應識趣地立即起身告辭。

到達被訪人所在地時,一定要用手輕輕敲門,進屋后等主人安排后坐下。后來的客人到達時,先到的客人可以站起來,等待介紹或點頭示意。

拜訪時應彬彬有禮,注意一般交往細節。告辭時要同主人和其他客人一一告別,說“再見”、“謝謝”;主人相送時,應說“請回”、“留步”、“再見”。

三.稱呼禮儀

正確、適當的稱呼。它不僅反映著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重的程度,甚至還體現著雙方關系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務必注意:一是要合乎常規,二是要入鄉隨俗這兩點。另外,還應對生活中的稱呼、工作中的稱呼、外交中的稱呼、稱呼的禁忌細心掌握,認真區別。生活中的稱呼應當親切、自然、準確、合理。在工作崗位上,人們彼此之間的稱呼是有特殊性的,要求莊重、正式、規范。以交往對象的職務、職稱相稱,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稱呼方法。比如張經理、李局長。國際交往中,因為國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稱呼就顯得千差萬別。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規律,二是要注意國別差異。在政務交往中,常見的稱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還有兩種方法,一是稱呼職務(對軍界人士,可以以軍銜相稱),二是對地位較高的稱呼“閣下”。教授、法官、律師、醫生、博士,因為他們在社會中很受尊重,可以直接作為稱呼。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講英語的國家里,姓名一般有兩個部分構成,通常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對于關系密切的,不論輩份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稱姓。比如:俄羅斯人的姓名有本名,父名和姓氏三個部分。婦女的姓名婚前使用父姓,婚后用夫姓,本名和父名通常不變。日本人的姓名排列和我們一樣,不同的是姓名字數較多。日本婦女婚前使用父姓,婚后使用夫姓,本名不變。

稱呼的五個禁忌

我們在使用稱呼時,一定要避免下面幾種失敬的做法。1)錯誤的稱呼。常見的錯誤稱呼無非就是誤讀或是誤會。誤讀也就是念錯姓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對于不認識的字,事先要有所準備;如果是臨時遇到,就要謙虛請教。誤會,主要是對被稱呼的年紀、輩份、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系作出了錯誤判斷。比如,將未婚婦女稱為“夫人”,就屬于誤會。相對年輕的女性,都可以稱為“小姐”,這樣對方也樂意聽。2)使用不通行的稱呼。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東人喜歡稱呼“伙計”,但南方人聽來“伙計”肯定是“打工仔”。中國人把配偶經常稱為“愛人”,在外國人的意識里,“愛人”是“第三者”的意思。3)使用不當的稱呼。工人可以稱呼為“師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稱為“出家人”。但如果用這些來稱呼其他人,沒準還會讓對方產生自己被貶低的感覺。4)使用庸俗的稱呼。有些稱呼在正式場合不適合使用。例如,“兄弟”、“哥們兒”等一類的稱呼,雖然聽起來親切,但顯得檔次不高。5)稱呼外號。對于關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張給對方起外號,更不能用道聽途說來的外號去稱呼對方。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