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河北申勵達進出口貿易(【游資紀】趙老哥-------昔日八年萬倍勵志大佬 今成砸盤王)

时间:2024-05-19 06:18:58 编辑: 来源:

上賣出447億,合計賣出4086億。

趙老哥完成南北車的操作以后,在發帖稱“八年萬倍”,由此可見,其資金規模從10萬到10個億萬倍收益,就是由南北車上的操作成就的。

趙老哥對高送轉煌上煌情有獨鐘,兩次任性+兩次砸盤

解讀:煌上煌為最為典型的小流通盤高送轉個股,其送轉之前流通盤只有111325億股,并且股價一直徘徊在50元/股左右,其高送轉力度較大為10送25股,股價長期處于底部,并沒有被炒作過,是較為理想的高送轉標的。

當時指數保持穩定,市場對題材股的炒作有升溫的跡象,而高送轉本身就是彈性較好的題材股,何況中報臨近,成高送轉炒作的重要的時間窗口。

趙老哥對煌上煌的癡情可不一般,首先,其在7月1日-6日期間持續通過,華泰浙江分公司和銀河紹興路兩營業部席位持續買入,市場資金受到較大鼓舞,對高送轉炒作升溫。

雖然煌上煌中途中并未完全的連續漲停,特別是7月4日煌上煌并未漲停,趙老哥仍然通過兩個營業部席位買入超7000萬,隨著趙老哥的持續吸籌,煌上煌也進入加速上漲,如果沒有證監會+交易所組織特停,趙老哥此次操作股價又要有超億收入進賬,其在7月13日復牌后就賣出229億,如果沒有監管的情況,煌上煌再來5連扳十分輕松,并且復牌后趙老哥砸盤也為特停股復牌后走勢做了演繹,那一段時間游資的炒作逐步降溫,并且市場也進入聞“特停”色變的階段,可見趙老哥對市場的影響力之大。

隨后的一波炒作,主要還是由于市場好轉和題材股特別是次新股+高送轉持續受到資金關注,從2016年8月9日開始,市場再次延續之前的炒作,趙老哥此次參與資金也只有15億,隨后股價沖高出掉。

這次操作比較有意思的是:8月19日趙老哥銀河紹興路買入4400萬,第二日股價直接低開,隨后趙老哥直接砸盤賣出,高送轉題材個股行情直接走壞,市場盤面不佳,當然那一天趙老哥還砸盤其他個股,不過當日的“砸盤俠”,非趙老哥莫屬。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臺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臺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后,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并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于帝國主義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放松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后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于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后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后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云突變,當時上海先后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于1922年停止了營業。后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占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于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價趨于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后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后由于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恒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恒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恒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臺灣以后,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臺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谷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臺灣水泥、臺灣紙業、臺灣工礦、臺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臺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臺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并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托,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恒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于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恒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只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筑、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只,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只,共624只。

臺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后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于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臺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占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托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托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柜臺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只股票進行交易,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