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河南對外經濟貿易職業學院校長王(開封都有哪些大學?)

时间:2024-06-01 10:55:16 编辑: 来源:

人。

<>雜志社特邀記者;<>特約創作員,2000年騰王閣杯全國文學作品大獎賽少年組一等獎,2000屆香港環球書法比賽銀獎得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書法家協會會員。

有當代"小張顛"之稱。主要作品<>、<<英雄頌>><>。

馬艷麗:英文名:MaryMa,女。1974年生,河南鄲城人。

1991年河南省賽艇比賽冠軍。1995年上海首屆國際時裝模特大賽冠軍。

1996年上海青年崗位能手、上海青年突擊手。1998、1999年'98、'99連續兩屆獲得“中國時尚大獎-中國十大名模首席”;2000年被評為中國國際時裝周時尚媒體評委年度四大時尚人物之一。

4.河南周口鄲城簡介鄲城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新設置的縣。位于河南省東部,北依鹿邑縣,西連淮陽縣,南接沈丘縣,東南和東部與安徽省界首市、太和縣,亳州市為鄰。郵編:477150代碼:411625區號:0394車牌號:豫P3.拼音:DānchéngXiàn鄲城縣地圖

鄲城,地處黃淮平原腹地,隸屬周口市,是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全縣轄8鎮11鄉3個辦事處和1個工業區,面積1471平方公里,131萬人。鄲城縣位于河南省東部,茨河上游,與安徽省為鄰縣境總面積1471平方公里。8鎮11鄉3個辦事處和1個工業區(汲冢鎮、寧平鎮、宜路鎮、南豐鎮、吳臺鎮、錢店鎮、石槽鎮、白馬鎮、城郊鄉、雙樓鄉、胡集鄉、汲水鄉、虎崗鄉、巴集鄉、東風鄉、張完鄉、丁村鄉、李樓鄉、秋渠鄉、新城辦事處、洺南辦事處、洺北辦事處、東工業區),518個行政村。總人口131萬人,耕地面積1637235畝。

地理區位

鄲城是豫東重鎮,交通便利。鄲城位于豫皖兩省三縣交界處,西臨人文始祖羲皇故都陳州(淮陽),北接道家鼻祖老子故里鹿邑,東連曹操故居安徽亳州,是河南東大門,被稱為“兩省三縣通衢”。三條省道(S210、S329、S207)交匯于鄲城,其中兩條即將升級改造,縣鄉交通發達。縣城東距京九鐵路亳州站40公里,南距漯阜鐵路沈丘站20公里,距三條高速(南洛、大廣、永登)各20公里。縣城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20萬,城區基礎設施完善,金融、水電、通訊、商貿、物流、醫療、教育及產業配套齊全。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千年古縣

鄲城是千年古縣,底蘊深厚。鄲城歷史悠久,戰國后期屬楚,漢置“鄲”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時,老子執爐煉丹于洺水之濱,丹成后著《道德經》,便有“丹成”稱謂,今洺河北岸尚存老君廟、煉丹爐遺址;戰國時,縱橫家鬼谷子王讒(音讀chan,人稱王子),到洺河橋下避風,遇二老者弈棋煉丹,丹成后王子服丹升仙,由此鄲城又名“仙城”,現洺河上有“王子橋”。縣城南5公里有段寨遺址,早期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為龍山文化,出土大量陶器;城東10公里有寧平國古跡,公元26年漢光武帝劉秀封妹劉伯姬為寧平長公主,封地故城即寧平,今寧平鎮南有公主陵;縣城西10公里有西漢廉吏汲黯墓冢,現保存完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抗日戰爭時期,鄲城是革命圣地,抗日將領彭雪楓、張愛萍、魏鳳樓、李子木等都曾在鄲城開展革命工作,現存有彭雪楓新四軍游擊支隊整訓紀念館、紅軍碑、張又銘紀念亭。

“中國書法之鄉”

鄲城人尤愛書法藝術,書家名人輩出,墨寶璀璨閃爍,歷史上董其昌、王鐸曾客居鄲城,在這里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作品。近代有王祖同、朱炎昭、劉澄之等一批有影響的書法家。鄲城現有國家級書畫會員15人,省級會員59人,一批中青年書法人才成績斐然、矚目書壇,被評為“中國書法之鄉”。

“中國戲劇之鄉”

戲曲藝術蓬勃發展,首次將河南墜子搬上戲劇舞臺,繼而形成大型墜子劇種。鄲城縣藝術團排演的《五世請纓》、《杜鵑山》、《朝陽溝》等獲得省、市戲曲大獎數十項,業已申報“中國戲劇之鄉”。鄲城海納百川,文化多元發展,位于縣城東15公里的中原民俗園,集農、工、商文化為一園,為國家2A級旅游景區。

5.周口歷史名人有哪些有袁紹、袁術、袁世凱、謝安、吉鴻昌等。

1、袁紹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司空袁逢之子。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

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后奪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于曹操。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后病逝。2、袁術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紹之弟。

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后以袁術為后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

初平元年(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后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率馀眾奔九江,割據揚州。

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但未受人承認。此后袁術奢侈荒淫,橫征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饑死,部眾離心,先后為呂布、曹操所破,元氣大傷,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

3、袁世凱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

袁世凱早年發跡于朝鮮,歸國后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

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癥不治而亡,歸葬于河南安陽。

4、謝安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東晉政治家、名士,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從弟。

謝安少以清談知名,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謝家子弟。后謝氏家族于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他才東山再起,歷任征西大將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

簡文帝逝后,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桓溫死后,更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

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數十年的和平。戰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年六十六。獲贈太傅、廬陵郡公,謚號“文靖”。

5、吉鴻昌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愛國將領,河南省扶溝人,祖籍陜西韓城縣西原村吉家巷。1913年入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軍長,驍勇善戰。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舉為主任委員,準備在家鄉河南發動中原暴動,向國民政府發難。經黨組織同意,吉鴻昌與南漢宸、宣俠父等一起擬定了暴動計劃,準備將在江西的吉鴻昌舊部兩個師調回河南,與河南當地的地方武裝結合起來,進行暴動。

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法租界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遭工部局逮捕。為置吉鴻昌于死地,宋美齡不遺余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賄,將吉鴻昌引渡到北平軍分會。

215年中國10大教育新聞?

1、留守兒童及流動兒童問題成焦點

事件回顧:2015年6月9日,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發生了舉世震驚的4名留守兒童自殺身亡事件。近年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兩個新的教育邊緣化群體:被稱為“流動兒童”的進城務工農民工的隨遷子女,以及他們留在農村家中的孩子——“留守兒童”。后者相對前者“能見度”更低,近一兩年才引起廣泛關注。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全國17歲以下流動兒童為3581萬,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這兩個群體總數約一億人。據教育部統計,2013年底,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流動兒童1277.17萬人,農村留守兒童共2126.75萬人,合計為3403.9萬人。民間組織發布的相關調查顯示,按照留守兒童的總數測算,全國約有1793萬農村留守兒童一年只能見父母1~2次;約有921萬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畢節事件之后,留守兒童問題成為社會焦點,對此及其呈相互轉化關系的流動兒童問題也引起廣泛討論。

獲選理由:畢節留守兒童的悲劇,意義遠遠超過了自然災害和一般的突發事件,也遠遠超過了畢節市和貴州省;它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群體令人不安的悲催縮影,是整體性社會治理失靈的一個爆點。它揭示的,是我國兒童權益保護的缺位,是鄉村教育、鄉村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失敗;需要通過調查、研討、政策倡導、實際干預等多樣化的社會參與,持續地關注留守流動兒童群體并探討其解決之道。

2、 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事件回顧: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全面部署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通知》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按照“完善機制、城鄉一體;加大投入、突出重點;創新管理、推進改革;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整合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城市義務教育獎補政策,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一是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二是從2016年春季學期開始,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三是鞏固完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四是鞏固落實城鄉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政策。

獲選理由:首次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是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對于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實現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錢隨人走”預計將惠及1300多萬農民工隨遷子女,是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主動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戶籍制度改革的一項制度創新。此外,3000萬以上寄宿制學生、1200萬左右民辦學校就讀學生、500萬左右小規模學校的學生、特殊教育學生也將受益。

3、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啟動

事件回顧: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指出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計劃》明確抓好8方面舉措:一是全面提高鄉村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水平。二是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擴大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實施規模,重點支持中西部老少邊窮島等貧困地區補充鄉村教師。三是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全面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四是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準。五是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六是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七是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八是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

獲選理由: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教育近年來引發關注,師資建設是發展農村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教師老化、難以更新補充,許多村小、教學點處于教育質量低下、難以為繼的困境。《鄉村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