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法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是怎樣的(美國經濟發展史大概是怎樣的)

时间:2024-06-03 11:59:50 编辑: 来源:

匈牙利: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別是農業生產有了較快發展,經濟發展平穩,人民生活有較大提高。▲捷克:蘇共領導指責《行動綱領》離開社會主義道路,并于8月出兵占領了捷克,捷克的改革由此中斷。

(十)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相似之處:(1)時間: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都發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2)性質:都是共產黨喪失了國家主權,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社會主義遭到重大挫折。(3)原因:都根源于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都由于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中的錯誤政策引起的,都受到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的作用和影響。

2.東歐劇變的經過

(1)第一階段:國內出現嚴重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黨內外出現了反對派。

(2)第二階段:執政黨對反對派妥協退讓,放棄社會主義原則,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

(3)第三階段:反對派制造動亂,使執政黨陷入困境,然后通過大選取得政權,個別國家通過武裝沖突實現政權更迭。

3.蘇聯解體的經過

戈爾巴喬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實質、結果)→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阿拉木圖宣言》(獨立國家聯合體擴大到蘇聯絕大部分加盟共和國,蘇聯完全解體)。

形成認識

(一)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線索

1.興起: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共產主義同建立、《共產黨宣言》發表。

2.發展:六月起義、第一國際成立、巴黎公社革命。

3.受挫:巴黎公社失敗、機會主義滋生和泛濫。

4.高潮:十月革命的勝利、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社會主義陣營形成。

5.再次受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二)國際工人運動發展的概況與階段特征

1.19世紀上半期的工人運動

主要包括1831、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1836~1848年英國憲章運動、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一般都帶有以政治斗爭為主、以暴力斗爭為主和自發性分散性很強的特點。早期工人運動的興起,說明無產階級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所謂獨立,是指工人階級已意識到自身作為一個階級的存在,從而在主張上和行動上都是獨立的,不追隨別的階級并按其所提出的口號去斗爭。然而這卻并不意味著工人運動已走上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實際上,早期的工人運動提出的那些口號和基本要求,包括普選權、勞動權、增加工資等,無一超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當時工人運動所起的作用,客觀上只是對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的促進和推動,并力爭進行得更徹底些,還沒有消滅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主張和綱領。

2.19世紀中期的工人運動

主要包括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1864年歐洲工人聲援波蘭人民反俄起義等。這一時期隨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傳播、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工人階級的覺悟和組織程度提高,不少國家的工人建立了自己的組織,斗爭的自發性比以往減少,工人階級還加強了國際團結。其中的巴黎公社革命是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國際工人運動的最高峰,也是這一階段工人運動的一個總結。公社是惟一一次奪取全市政權,建立起工人政府并維持了兩個月以上的工人起義。巴黎公社革命體現了這一階段工人運動的所有主要特點,即政治斗爭、暴力斗爭、一定程度的組織性、受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和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同時,公社還創造了打碎舊國家機器,建立工人階級政權的新經驗。

3.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工人運動

從巴黎公社以后到20世紀初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俄國由于存在大量封建殘余而在1905年發生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之外,都沒有發生過革命。社會處于和平發展時期。由于大工業的發展,工人階級的人數迅速增加。同時由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資產階級更注重于剝削工人的相對剩余價值,因而對工人的文化素質也提高了要求,工資水平也明顯提高了。這一切就使得這個時期的工人運動帶有以往不同的特點。首先,隨著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運動更廣泛了。而且由于工人文化素質的提高,使運動更具有理論性,工人政黨普遍建立起來。其次,在和平環境中,不具備革命的形勢。更重要的是,隨著各國自由主義改革的實行,工人階級長期以來爭取的政治權利,大部分已經得到。因此,運動多帶有合法性,并以經濟斗爭為主。最后,隨著大企業的建立日益增多,工人的集中程度也不斷提高,因而組織性也大大增強。除工人政黨外,各種工會組織也大量出現。這一切都帶有時代的特征,是工人運動的新發展。80年代后半期,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廣泛發展的情況下,各國工人要求加強國際聯系的愿望日益強烈,在恩格斯的大力推動下,1889年7月14日,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通過每年慶祝“五一節”等決議。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二國際建立,它促進了國際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4.一戰后到二戰爆發時期的工人運動

一戰后,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在英、法、美、日等戰勝國爆發了像美國鋼鐵工人大罷工、日本搶米運動、意大利工農奪廠奪地運動。到了30年代工人運動又同反法西斯斗爭緊密聯系在一起。

(三)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由一國變為多國的發展歷程

1.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

19世紀40年代西歐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物質生產、階級斗爭和思想文化發展達到了一定水平,它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者馬克思和恩格斯,與同時代的某些人相比,具有雙重的優越性:比起工人活動家,他們具有高度的理論素養;比起青年黑格爾派的理論家,他們具有強烈的實踐愿望和獻身工人階級解放事業的精神。因此,正是他們經過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批判繼承了人類優秀的文化思想遺產,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為系統完整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斷言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指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指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統治,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標志著社會主義理論與工人運動的結合。

2.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

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俄國十月革命從1917年3月起準備,到彼得格勒、莫斯科中心城市的勝利,再到1918年2月蘇維埃在全國范圍的勝利,只花了一年的時間。迄今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惟有俄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絕不是偶然的。從物質基礎看,俄國已基本具備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前提。即資本主義壟斷組織已在國家經濟生活中起決定的作用。列寧稱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前提,是社會主義的入口。同時,20世紀初的俄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農民與地主的矛盾,沙皇統治者與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各階層廣大群眾及少數民族的矛盾,沙俄帝國主義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以及其他帝國主義的矛盾,日益交織在一起,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焦點和世界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的一環。1905年革命,已預示了俄國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危機。俄國參加一戰,加劇了俄國社會矛盾的發展,為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創造了條件。從力量對比來看,俄國的壟斷資本勢力相對軟弱而無產階級力量相對強大;在彼得格勒的軍事力量對比有利于布爾什維克黨。從主觀條件看,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執行了一條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分步進行并適時轉化的正確戰略,實行合法斗爭和武裝斗爭相結合、鞏固工農聯盟等正確的政策。從客觀條件來看,帝國主義間的戰爭無暇東顧,為俄國革命提供了極好的國際環境。可見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巧妙結合的產物。

俄國十月革命有著自己的特點:首先,它打破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觀念,打破了資本主義的包圍,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單獨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其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大到全國中小城鎮和農村的革命道路,這正是俄國革命的特殊性。第三,在俄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緊密相聯的,形成了急劇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的革命。

俄國十月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沖破了世界范圍的資本主義陣線,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始了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進程。它是在一個世界上地域遼闊的國家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它在經濟落后的地區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可以轉化的經驗,給各國以普遍的啟迪。

3.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由一國實踐變為多國實踐

從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進入了它發展的第三個時期。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制度由一國實踐發展到多國實踐。40年代末,科學社會主義在東歐的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取得勝利。在亞洲的蒙古、朝鮮、越南、中國也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隨著東歐和亞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它以蘇聯為領導,以中蘇同盟為核心,以各成員國之間簽訂一系列雙邊、多邊協定、條約為紐帶,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團結合作。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對鞏固社會主義成果,支援民族解放斗爭,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世界和平曾起過很大作用,在國際舞臺上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當代國際貿易特點及發展趨勢(要求具體實例)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新特點及發展趨勢

一、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即發生國際收支行為的服務業經營活動,如國際間運輸、保險、金融、旅游、技術等勞務的有償提供和接受。國際服務貿易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商品活動領域而迅猛發展的。隨著《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簽訂并生效,國際服務貿易日益得到各國的重視,已成為世界經貿競爭的又一熱點。據世界貿易組織1997年12月發表的1997年世界貿易年度報告顯示,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速,1996年增長5%,1997年預計增至7%,總額將達2.7萬億美元。縱觀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呈現如下趨勢:

1、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加大。服務貿易的發展是產業進步的標志。二戰以后的半個多世紀當中,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于國際分工的深化,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科技革命加劇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促使國際服務貿易以高于貨物貿易增長的速度迅速發展。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1980年以后,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猛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為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部。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萬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2、國際服務貿易的領域不斷擴大。目前,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范圍包括:(1)國際運輸(海運、空運和陸運);(2)國際旅游;(3)國際金融服務(包括保險);(4)國際信息處理和傳遞軟件資料服務;(5)國際買粉絲服務(包括會計、律師等);(6)建筑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7)國際電訊服務;(8)廣告、設計、會計管理等項目服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