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上海言臻貿易有限公司發生了什么(什么是貨物多式聯運)

时间:2024-05-19 03:31:55 编辑: 来源:

相,派人去臺灣采訪,這是上海中文報紙中軍事通訊的開端,也是《申報》重視新聞真實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會實際生活,連續三年報道“楊乃武冤案”,這是當時中文報刊中最早最長的連續報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視發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經營副業。①創辦文藝雜志;②出版白話新聞報。1876年《申報》創辦了通俗易懂的白話小說《民報》。這是我國最早的白話報刊。;③編印畫報。1877年《申報》出版了《瀛寰畫報》。;④印書。此外,《申報》館還開辦了江蘇藥水廠,肥皂廠等,并由此在1889年組成“美查有限公司”,總資產達白銀30萬兩,超過創刊基金180多倍,實現了美查的“贏利”的目的。

提要:《申報》創辦于1872年4月30日。歷經了清朝同治、光緒和宣統三個朝代,又經歷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各個歷史階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時停刊。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決定,委托上海書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報》。

為何下如此大的氣力保存《申報》?尋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報》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紙質松脆,風化發黃,很難翻檢;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申報》不僅是中國最早出版的報紙之一,還因為它堪稱中國近代史史料之寶庫。

歷經三個朝代的史料寶庫

在《申報》生存的78年間,除歷經了清朝同治、光緒和宣統三個朝代,世界還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俄國十月革命,發生了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和“四·一二”叛變等重大歷史事件。此外,還有許多市井瑣聞和社會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楊文道冤獄案等。因此,以新聞、評論、廣告為內容的報紙,不管其記載是有意還是無意,觀點是否客觀、公正,但以文字記錄下豐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再以出版業和貨幣制度為例。中國的出版印刷事業是怎樣發展的?哪一家印刷所、書局何時開張,如何演變?官方和民眾對出版業的態度如何?出版過哪些書刊?歷年貨幣的變化,物價的漲落,外國資本的進入,民族資本的興衰,農業和手工業的凋敝等等,在《申報》的新聞和廣告里都可以找到它們的源本和變故。

創辦者是個英國人

《申報》的創辦人是同治初年來華經營茶葉和布匹的英國人安納斯托·美查(E. Major)。由于在中國待久了,美查對中國情形熟悉,學會了中國語言、文字。在生意不好時,美查決定改營辦報。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銀400兩,合計1600兩作為股本,創辦了《申報》。美查根據生意場上的經驗,深知要使華文報紙得以生存和發展,在內容上就必須符合華人的要求。因此,他囑咐館內同事說:“這報是給華人看的,文字應從華人方面著想。”

《申報》創立后,美查頗信任華人,并放手讓他們去做。面對一種新創的新聞紙事業,在幾位主筆和館內人員的努力下,《申報》從形式到內容不斷改進,很快戰勝了它在上海的競爭對手《上海新報》和其它華文報,銷量從初創時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離開時,增加到6000份。取名《申報》,源于民間喜用“申”字來代表上海。美查也知道,若把這張新辦的報紙冠上“申”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辦的報紙,故正式名謂《申江新報》,縮寫為《申報》。初辦時《申報》每兩天出一刊,從第五號起每天出版(星期日休刊)。《申報》曾用過中國毛太紙、賽連紙、機制油光紙和竹連紙印刷,都是單面印,每張8版,每版長寬各約9英寸。1909年起開始使用新聞紙兩面印刷。

“將天下可傳之事,通播于天下”

如果用現代的眼光看《申報》的創刊號,它從形式到內容都顯得稚嫩。全部八個版面稱得上新聞的只有一篇,另一篇轉載港報的內容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地址,算不上是新聞。但這并不影響《申報》創刊號的主要目的,即以“本館告白”和“本館條例”來公布主人辦報紙的宗旨、方針以及稿約和廣告經費等重要內容。其要點可概括如下:

1、 當代有許多可以作傳的事情,湮沒不彰,原因是沒有很好地加以記載。中國的古笈雖有記載,但都是前代的事情,且文辭高古,一般百姓看不懂。

2、 古笈中雖然也有稍為通俗的書籍,小說,博物志等,但是有些內容荒誕無稽,只能作為文人的清談材料,不能雅俗共享。

3、 現在的新聞紙所刊出的文章,事情簡而能祥,文字通俗,不僅士大夫欣賞,即使工、農、商賈皆能通曉。

4、 新聞紙內容,有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驚可喜之事。

5、 有了新聞紙才能將天下可傳之事,通播于天下,使人們不出戶庭而知天下之事。

6、 條例申明:報紙零售和整批的手續及價格;歡迎投稿,不需付費;刊登告白(即廣告)的手續及付費辦法。(規定西人的廣告費比華人的加倍)

由以上可見,《申報》開宗明義,以一般百姓為讀者對象,使得一些普通的中國人開始知道讀報,也使得一大批中國人從懂得讀報的第一天起,就是《申報》的讀者。

1905年、1911年和1932年,《申報》因“世勢日進,人事日繁”,而進行了幾次大的改革,整頓和調整過時守舊的做法,擬定新的辦報宗旨和工作方針,力圖順應歷史潮流,“以肩荷社會先驅和推進時代的責任,使社會進入合理的常軌,并民族臻于興盛與繁榮”。1932年的新編輯政策公布在該報60周年時評欄上,讀后使人有耳目一新,與時俱進的感覺。

副刊“自由談”堪稱現代文學史

《申報》除刊登國內外重要新聞、通訊,發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還增加篇幅辟出專欄和副刊,如“經濟專刊”、“教育消息”、“商業新聞”、“科學周刊”、“通俗講座”、“醫學周刊”、“電影專刊”以及“讀者顧問”、“圖畫周刊”和副刊“自由談”等。在所有的副刊、專欄中,以副刊“自由談”的影響最大,歷史也較長,以至于有人說,談中國現代文學史就不能不談《申報》的副刊“自由談”。

“自由談”在1911年8月24日創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開始的內容,刊登記敘風花雪月、奇聞軼事、詩詞歌賦的文章以及小說連載。1932年有中國報業巨擘之稱的史量才(時任《申報》總經理),改組“自由談”,聘請留法回國的黎烈文任主編,約請魯迅和茅盾兩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雜感文刊登在“自由談”上。此舉引來許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陳望道、夏丐尊、周建人、葉圣陶、老舍、沈從文、郁達夫、巴金、張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亞子、吳稚暉也為“自由談”寫過文章。

一時間“自由談”的內容五光十色、熱鬧活潑,除雜感外,還有散文、隨筆、游記、速寫、小考證、讀書記、文藝評論、科學小品和短篇翻譯等,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每天一篇針對時局形勢、社會風尚習慣而寫的議論性雜感“花邊文學”,如瞿秋白與魯迅合作發表的《兒時》、《〈子夜〉和國貨年》等。由于執筆人多,文章尖銳活潑,有針對性,使“自由談”在當時起到了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不僅如此,以它為平臺,“自由談”還培養出一批文學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劉白羽、周而復、林娜(司馬文森)、柯靈、黑丁、荒煤、羅洪等,他們紛紛攜筆登臺,在“自由談”上試練筆墨,磨礪作品。

日偽和國民黨致其死命

《申報》一生服務于社會,也隨著人與社會的變化、動蕩而變遷、浮沉。1909年《申報》由美查公司轉入國人之手。買辦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經營不善,于1912年5月轉讓給張賡、史量才、應季中、趙竹君等5人,由史量才任總經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為中國最大的報業資本家,孜孜于經營《申報》。他網羅人才,改進業務,設立分館,擴大消息來源和廣告范圍,修建五層大廈,購進新式印刷機,使《申報》銷量大增,到1926年日出報14萬多份,與另一份《新聞報》一起成為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兩家報紙之一。

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因傾向進步,主張抗日,不受國民黨的駕馭或羈縻,被藍衣社特務刺殺在滬杭公路上。之后,其子史詠賡繼承父業,迫于當時的形勢,《申報》的言論態度又趨向保守,相關的各項社會文化事業如出版《申報年鑒》、《申報叢書》、《中國分省地圖》等,以及由李公樸和艾思奇等人主持舉辦的“申報流通圖書館”、“申報新聞函授學校”和“申報婦女補習學校”等被迫中斷或改弦更張。1937年“八·一三”以后,上海淪陷,《申報》因抗拒日方新聞檢查自動停刊。后又轉移到漢口、香港出報,至1938年10月又遷回上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申報》由日本海軍報道部接收并改組,成為日偽控制的喉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申報》作為“敵產”被國民黨接收,由國民黨“CC”組織在上海的負責人潘公展任社長兼總主筆,陳布雷的兄弟陳訓口任總經理兼總編輯。1949年5月27日,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的槍炮聲漸漸息去,《申報》以“滬杭甬路全線打通 慈溪寧波均告解放本市蘇州河北亦以肅清”為標題終刊結束。至此,后人有結論作如下訴說:《申報》這個中國報業的長者未得善終,是日偽和國民黨先后綁架致其死命的。

時移世易,征途回首,許多史事真偽混雜,似真似假。不管人們的感覺是贊嘆,還是惋惜,是頌揚,還是鄙夷,那畢竟是中國人的來處,是起步之點,也是我們曾經走過的道路。尋跡《申報》、了解歷史,是為了借鑒;借鑒歷史是為了翻過舊頁,迎來新的一頁

在國內頂尖律所工作是種什么體驗

變化一:財務數據日趨透明

盡管早些年《The Lawyer》雜志就致力于為《亞太地區150強(the Asia Pacific 150)》及《中國頂級律所報告(China Elite reports)》收集律所收入及盈利的數據,但一些律所拒絕公開他們的財務數據。

雖然各律所的盈利數據仍然被嚴格保密,但就今年的調查而言,我們仍能觀察到一定的透明化趨勢。在被調研的50所律所中,僅有10%的律所沒有提供收入數據。但在這5家律所大多數律師的協助下,《中國頂級律所報告》已能夠粗略地估計并篩選出中國收入最多的30強律所,并通過兩項重要的指標(“律所年收入”及“律師人均年收入”)對它們的實力、市場表現及市場地位進行評估。

截至2014年底,本年度30強律所共擁有律師18,938名,而它們的年收入總和達到了158億人民幣(16億英鎊)。相比較而言,根據北京律師協會的數據,截至2013年,北京共有1,800家律師事務所及23,776名律師,而北京地區2013年的律所年收入總和為98億人民幣,較2014年度的30強律所的年收入總和要少38%。

雖然如此,158億人民幣的收入仍然低于英國的四所“魔圈律所(magic circle firms,指英國的頂級律所)”在2013/14財政年度的19億英鎊的收入。

2014年度中國30強律所的律師人均年收入為833,000元人民幣,是2013年度北京地區律師人均年收入410,000元人民幣的兩倍,以及該年全國律師人均年收入200,000元人民幣的四倍。

擁有3,113名律師以及45所辦公室的中國大成律師事務所,以總計22.5億人民幣的營業額斬獲年度最高營業額內所。但這所不久就與Dentons合并的律所,律師人均年收入僅排第28位。

而擁有國內最多律師人數的盈科律師事務所,去年以9億人民幣的年收入位居去年年收入最高律所排行榜第六。但就律師人均年收入而言,盈科的排名則降到了排行榜的最底部。

據悉,幾乎所有30強律所的2014年年度營業額都得到了增長,而只有一個例外。總部位于北京的國楓律師事務所的年收入急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