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上海瑞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是誰(生酮飲食改善兒童智力)

时间:2024-06-02 17:33:55 编辑: 来源:

并非一成不變的。人因個體差異,難免有早熟、晚熟之分,不可過早認定某人是天才或白癡。因此,不管自己孩子的先天因素如何,都不應放松對其進行后天的教育和培養。

生酮飲食改善兒童智力3

患兒生酮飲食療法。

不過,法治周末記者采訪了北京、上海、浙江臺州和安徽淮南四地的4個癲癇患者家庭發現,目前生酮療法在他們的身邊并不普及,患者也未能在最佳時間接受生酮飲食療法的治療。

對于癲癇患者,業界公認要及時診斷、及早治療,治療越早腦損傷就越小、復發越少、預后越好。

耗費時間最長的是林樺的女兒,從發病到接觸生酮飲食療法,她們熬了25年。

林樺在上海一所大學工作,女兒4個月大時開始抽搐,后在瑞金醫院確診為嬰兒痙攣癥。她介紹說,孩子身邊一直有很好的醫生,并得到了盡心治療,但病情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多年持續的癲癇發作,阻礙了孩子的智力和語言的發育。

林樺覺得,在女兒所待過的醫院里,神經內科的醫生大都不了解生酮療法。一個神經內科的醫生告訴她,生酮療法就是靠吃豬肉,尤其是吃肥肉,治療癲癇。

當時,林樺的女兒體重已近170斤,重度脂肪肝。“這樣一聽,覺得不靠譜。”林樺說,“我們在2015年9月因不能手術治療才接受生酮治療,指導生酮的`王曼營養師告訴我說,生酮不是吃肥肉,是一種高脂肪的特殊配方飲食,建議先試用3個月看看治療癲癇的效果,即使對于癲癇無效,這么胖的女兒也一定可以減肥,治療重度脂肪肝。”

另一位患者辰辰,先是在北京的兩家三甲醫院接受了治療,中途服用過一年中藥。去年夏天,全家到日本做了基因檢測,確認是基因突變所致,并在日本接觸到了生酮飲食療法。只用了11個月時間,辰辰的腦電圖已經恢復正常,幾天前拿到最新腦電報告的那一刻,辰辰媽媽喜極而泣。

熬得過去,才有機會扭轉孩子人生

今年3月27日,在聽從一位病友的建議后,趙楠抱著田田找到了位于上海市普陀區的德濟醫院。在那里,田田接受了生酮療法。此時,距離孩子發病已經六年多了。

有家長向記者感慨:對所有從癲癇的不幸中走出來的家庭和個人,所有生存要訣里,熬是第一位的——當一個家庭選擇了生酮療法時,就意味著要做出改變、付出努力,當然,也有可能意味著有機會扭轉孩子的一生。

“正式開始生酮療食療前,會有一段時間的禁食,除了喝水,啥也不讓吃,餓上21至24小時左右。”2013年8月,依依8歲,開始接受生酮治療,由于年齡偏大,禁食時間被延長了。依依媽媽回憶說,“孩子餓得哭了起來,因為沒有力氣,只能躺在床上哭。”

比起禁食,更難熬的是生酮治療開始之后的堅持。對大多數孩子來說,要想看到效果,要等上幾個月甚至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

“我們選擇了生酮,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一位癲癇得到控制患兒的母親說,“絕對不能像用藥一樣,一個月多一點,加大量后不行就換一種。”

“比如,一個8歲的采用生酮飲食治療的難治性癲癇患兒,身高135厘米,體重30公斤,一日所需熱卡約為1450大卡。其中脂肪為132克,蛋白質為56克,碳水化合物為10克,一天需要吃四餐,早餐、中餐、晚餐和夜宵。”食譜主要根據孩子平時的飲食喜好,由營養師來配制,上海德濟醫院生酮營養師王曼介紹說,早餐可以吃一個生酮特制蛋餅

外加一杯生酮專用奶,午餐可以吃一份肉末茄子,晚餐是清蒸鱸魚,加一份西紅柿雞蛋湯,夜宵可以喝生酮粉加2至3塊生酮餅干。除了正餐,每天還有固定的零食:8顆夏威夷果、幾粒松子、2至3片海苔以及30克嫩黃瓜。

依依媽媽說,在學校里,最大的困難就是怕她吃額外的零食。依依最開始做生酮治療時,數據不穩定,后來找到原因是她在學校里偷吃了其他小朋友給的食物。

生酮治療期間,家長還格外害怕孩子生病住進醫院,因為該療法對食品加工非常嚴格,需要精確稱量,住進醫院會給家里帶來很多不方便。

林樺說,她照顧女兒最艱難的時期,就是孩子得了肺炎住進醫院的那一次。“醫院離家很遠,沒辦法做生酮餐,到底怎么辦呢?這讓我非常痛苦。”她接著說,“后來,我在家里做成品,然后速凍,跟醫院的醫生協商好,把速凍的生酮食品放在他們的冰柜里。就這樣,我們度過了整個肺炎的治療。”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熬出來。生酮療法需要的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有的孩子只需要幾天、幾十天,有的孩子則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才能看到明顯效果。

王曼說,在這期間,孩子的一日幾餐均要嚴格執行,配餐的食材均要準確的稱量和制作,而很多家庭因為操作不專業,嘗試一段時間后,癲癇并沒有得到改善,有些家庭在嘗試生酮飲食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以后,看不到任何效果,就放棄了,也有家庭,是因無法避免孩子偷吃額外的食物而放棄治療。

“孩子的癲癇得到控制后,就開始試著停藥,生酮飲食也慢慢轉向改良的低碳飲食,由于癲癇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孩子正常上學,成績中等。一旦堅持下來,就會發現其實并沒那么難。”依依媽媽說,如今,距離依依上一次發作已經四年多了,自從不再服藥,女兒變得比以前活潑多了,還學會了單車和跳繩。每逢周日,依依還喜歡叫上幾個小伙伴,組織大家捉迷藏。

治療費用成了“老大難”

難治性癲癇的醫療費用,是擺在患者家庭眼前的“老大難”問題。尤其生酮飲食療法作為輔助性療法,在生酮飲食治療初期,患者需要搭配生酮專用食品,費用較高,無法報銷。

依依媽媽說:“這四五年的治療花費確實不少,一二十萬元肯定有了。”從上海帶回來的收款單據,就堆了一堆。

這對安徽淮南的趙楠一家來說,這是個大數目。但在王曼營養師的培訓下,出院后孩子的生酮餐全部可由趙楠自己制作,節省了不少費用。從上海回到安徽后,孩子病情好轉,趙楠看到了生酮飲食帶來的希望。

辰辰的病情現在也得到了控制,正在北京市昌平區某學校讀書。為了照顧孩子,辰辰媽媽辭掉了工作,全職陪護。

下午4點放學后,辰辰媽媽會接上孩子,去寫字輔導班上課。在車上,辰辰媽媽拿出一個包,里面是各種營養品。辰辰媽媽介紹說,長期接受生酮治療,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比如缺鈣、腎結石、生長遲緩等,需要預防。

林樺女兒的病情也得到了明顯控制,體重已減至110斤左右,重度脂肪肝也已治愈。由于早前癲癇發作對身體損傷較大,現仍然需要人照顧。

歧視的烙印揮之不去

而比起費用來說,更讓家長們擔心的,是社會偏見。

盡管以現代醫學發展水平,只要癲癇病人及時接受規范治療,大部分的患者病情都能控制乃至治愈,尤其是兒童癲癇患者,治愈后智力、體力、生理能力都可與正常人無異。而歧視的烙印,還是有可能伴隨他們終生。

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在有癲癇患者的家庭中,76%的家庭成員有羞恥感,99%的家庭感受到精神壓力,57%的人反對自己的子女與癲癇患者一起上課或玩耍,87%的人反對孩子與癲癇患者結婚。

“打聽過,但沒聽說誰家里得過這病。”孩子得病后,趙楠也問過周圍的人,但一直沒有收獲,也就不再問了——也許確實附近沒人得過癲癇,也可能是患者家屬不想讓外人知道,羞于啟齒。

事實上,對于癲癇,包括淮南在內的許多地區,如今仍流傳著一種充滿鄉土氣息的解釋:孩子有邪氣,妖魔鬼怪附了身。依依的家在浙江臺州,東面靠海,自古繁華富庶,但當地對癲癇也有著許多偏見和歧視。

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2月一篇文章顯示,目前全球有5000萬癲癇患者,世界各地對癲癇的歧視和社會恥辱現象,往往比控制癲癇發作本身更加難以去除。比如癲癇患者較難獲得健康和人壽保險,可能喪失獲得駕照的機會,并在特定的職業上面臨障礙。

浙江省抗癲癇協會秘書長、常務理事、浙二醫院癲癇中心主任醫師湯業磊,天天和癲癇病人打交道,病人的痛苦他深有體會:“他們最大的困擾就是普遍遭遇的歧視,尤其針對癲癇患兒,生病導致他們在上學、交友等問題上受到排斥。不少癲癇患者因欠缺治療而失去接受正常教育的機會;

更有甚者,有些學校存在對癲癇的錯誤認識,不知如何對待癲癇兒童,使得患兒在學校被嘲笑,或失去參與正常校園活動的機會,嚴重影響了癲癇患兒的正常生活。”

如今,田田白天很少發作,晚上偶有發作幾次。趙楠盼望著在生酮飲食的治療下,孩子能一天天改善,爭取能在下半年入學。

“希望學校能給予癲癇兒童幫助,讓他們能夠得到公平的對待,不會受到歧視與排擠,能和其他小伙伴一樣快樂成長。”目前,田田的報名材料已經上交,趙楠在教孩子漢語拼音,她希望秋葉落下時,能夠看著孩子每日快樂地放學歸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