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國對外貿易狀況2020年的對比分析(經濟全球化與中國)

时间:2024-06-02 16:43:32 编辑: 来源:

速回升帶動。受貸款較快增長、股票市場成交金額回升、債券發行加快等因素影響,金融業增加值增速明顯回升,2019 年前三季度較上年同期回升 3.3 個百分點至 7.1%。值得關注的是,2019 年下半年之后,受需求低迷影響貸款增長乏力,貸款余額增速從上半年的 13%降至 10 月的12.4%,債券發行也有所減速,金融業增加值增速有所回落。由于 2019 年四季度同期基數明顯提高,預計金融業增速將繼續回落。伴隨工業生產活動的放緩,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速繼續回落,2019 年前三季度較上年同期回落 0.5 個百分點至 7.4%。四季度在工業疲弱、上年高基數背景下其增長難有改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雖然增長 19.8%,但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了 11.4 個百分點。在生產活動低迷的情況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速也降至2019 年前三季度的 8%,較上年同期回落 1.5 個百分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一是房地產去庫存進展良好。10 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 6.6%。二是去杠桿進展順利。9 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 0.3 個百分點。三是補短板進程加快。1-10 月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環境監測及治理服務投資分別增長 37.4%和 32.7%。微觀企業活力增強,1-9 月,日均新登記企業達 1.99 萬戶。四是新動能不斷壯大。前三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 8.4%和 8.7%,分別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 2.8 個和 3.1 個百分點;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 14.1%,比上年同期提高 0.7 個百分點。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

所謂“全球化”,是指人類活動超越民族國家界限,在世界范圍內展現出的物質、能量、信息等全方位的聯系、溝通、交流、互動的客觀歷史趨勢。它是伴隨著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人類社會的全球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揭開了全球化進程的序幕,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突破了農業經濟時代的地方狹隘性,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了世界性的了; 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加快了全球化進程。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大潮,引起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等各領域的深刻變革。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挑戰

(一) 經濟全球化的一般性問題

所謂“全球問題”,是指在發生規模或程度上具有全球性質,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涉及到世界上各民族、國家、地區的根本利益,并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和國際社會的一致行動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那些問題。

全球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對此,國內外大多數學者都是承認的,但他們對全球問題的理解卻并不一致。其主要分歧在于對哪些具體問題有資格進入全球問題的認定上以及如何區分各問題之間的主次關系,例如,前羅馬俱樂部主席A。佩切伊把全球問題歸結為人口增長、社會的差距和分工、社會的不公正等近30個問題構成的總問題;前蘇聯學者M"M"馬克西莫娃則認為全球問題包括核戰爭的威脅、饑餓、貧困。

哈貝馬斯較早地就開始關注全球問題了,他曾把資本主義社會分為“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或“由國家調節的資本主義”兩個階段,他稱后者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對全球問題的關注是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分析的重點,在《合法化危機》一書中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增長的后果作了這樣的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的高速增長給國際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在這里我所說的是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對人格系統一貫要求的損害(異化),以及對國際關系所造成的巨大的壓力”。在他看來,造成晚期資本主義危機的原因在于“系統”侵入了“生活世界”,人們的交往被扭曲、異化了。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重構理性,建構一種交往理性,也就是主體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通過對話達到相互理解和一致,從而實現人們之間交的合理性,實現社會的合理化。

建構交往理性以拯救分崩離析的傳統理性是哈貝馬斯的理想,這也是他的交往行動理論的核心。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思想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并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雖然有的學者認為他所提倡的通過“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話語倫理”規范的建立與貫徹來消除當今世界存在的弊病,實現一種“無暴力統治”的社會秩序的理想是一種空想,但是,哈貝馬斯幾十年一直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的理論日益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這充分表明了他所倡導的交往理性是有著相當重要理論價值的。

(二)中國的問題

中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就選擇了一條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的道路。這樣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也就是和平發展的道路。

20多年來,中國的這一歷史抉擇經受了考驗,和平崛起的進程已經開了一個好頭,但是還遠遠沒有完成。一個13億至15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和平崛起,決非易事。特別是在21世紀上半葉,我們既面臨“黃金發展期”,又面對“矛盾凸顯期”。說矛盾凸顯,就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而言,帶根本性的就是三大挑戰:

第一個是資源特別是能源的挑戰。中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在全世界排在后列;同時,由于發展速度快而科技和工藝總體水平低,中國制造業的單位和總量的資源消耗包括能耗,卻排在世界前列;再加上隨著世界制造業向中國大規模轉移,也帶來一定程度的“能耗轉移”。這就使得資源特別是能源的短缺,成為困擾中國和平崛起的一大難題。

第二個是生態環境的挑戰。中國在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狀況惡化、資源耗費巨大回收率低而導致環境破壞等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同時,這也是中國領導層提出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背景。

第三個是在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比如,既要使GDP持續快速增長,又要加快社會建設步伐;既要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要擴大社會就業;既要保持東部地區的強勁發展勢頭,又要促使東中西部共同發展;既要推進城市化,又要從各方面反哺農村;既要注重公平、縮小差距,又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既要擴大吸引外資,又要優化引資結構;既要以市場換技術,又要增強科技自主創新;既要深化各項改革,又要保持社會穩定;既要推進市場競爭,又要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等等。解決這一系列兩難問題,都不能只顧一頭、不顧另一頭,而是要求有一系列的統籌兼顧,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另外,全球化的發展對于中國的進出口體制、貨幣體系、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金融體系監管的透明度、控制方法都提出了向完全市場化的趨同要求。

因此經濟全球化無論從內在體系上,還是外在環境上都需要中國政府的大國策略。

(三)中國的大國策略

中國是歷史上文化大國,也是現實中地緣政治大國,正致力于成為未來的綜合性大國。所有這些決定了她的戰略定位及其選擇不同于任何大國。作為國際地位日漸提高、實力不斷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要,就構成了國家戰略利益的主要方面。各種需要之間彼此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系統:從基本的生存權益需要到更高層次的需求,從而通過自助成為一個對國際社會有重要貢獻的大國。

第一,主權需要。它包括領土完整,內政不被干涉,這是一國存在的基本需要。主權需要與國家統一密切相聯,互為一體。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主權過時論”在西方興盛一時,“新干涉主義”抬頭,在這種情況下,維護國家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就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考驗。

第二,穩定需要。與主權需要一樣,穩定需要同樣涵蓋了國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內涵。穩定分為內部社會穩定與周邊環境的穩定。前者需要強大政府并建立有力的政治、經濟秩序,是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必要保障;后者是指建立在“主權需要”層面上的“防衛需要”,“防衛需要”也就是擁有影響和控制周邊危險事態能力的需要,從而才能保證外部環境的安全。

第三,發展需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都在拼命迅跑,以在未來競爭中爭奪力量制高點。對中國來說,發展既必要又緊迫,因為惟有發展才能提高綜合國力,并使和平自主的對外政策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穩定是發展的保障,反過來,社會不發展、經濟衰落,則內部社會震蕩及民族問題會被激活,社會穩定及國家安全自然受危及。

第四,平等需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也不論國家制度及意識形態差異,在國際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平等的需要,也是被尊重的需要。一個國家不被尊重或被侵犯,是主權不完整的表現。對平等需要的強調,是對強權政治及霸權行為的反對,它要求利益與機會均等,反對因文化歧視、貿易歧視而對某國作出的單方面限制。

簡言之,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求,是一個由基本層次向更高級層次的逐步遞升的過程,利益需要層次的拓展,也就為外交及戰略目標的進一步推進提供更深的內涵和意義。

保險 競爭環境分析

第三講職業環境分析

所謂職業環境分析,就是要認清所選職業在社會大環境中的發展狀況、技術含量、社會地位、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職業環境分析的要求是,通過職業環境分析弄清職業環境對職業發展的要求、影響及作用,對各種影響因素加以衡量、評估并做出反應。關注當前熱點職業有哪些?發展前景怎樣?社會發展趨勢對所選職業有什幺影響?要求如何?總的來說,職業環境分析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社會環境分析和組織(企業)環境分析。

一、社會環境分析

所謂社會環境分析,就是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制環境、科技環境、文化環境等宏觀因素的分析。社會環境對我們職業生涯乃至人生發展都有重大影響。通過對社會大環境包括國際、國內與所在地區3個層次的分析,來了解和認清國際、國內和自己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法制建設、政策要求及發展方向,以更好地尋求各種發展機會。

總體來說,我們現在面臨一個非常好的宏觀環境,社會安定,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并與全球一體化接軌,法制建設不斷完善,文化繁榮自由,尖端技術、高新技術突飛猛進。因此,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職業環境的變化。

據我國權威部門預測表明,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后幾年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將有較大的變化。急需的人才和有前途的職業主要有以下10大種類。

(一)、高新技術人才

以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興起,是一批高科技人才研究、開發的結果。當代任何一個國家,要在高科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必須擁有相當規模的杰出科學家,并使科學家隊伍平均年齡盡量接近“最佳年齡區”。

據權威調查統計,重大科學發現的最佳年齡峰值為37歲,最佳年齡區為25~45歲。可見高科技人才競爭的焦點是年輕科學家。目前我國已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其目的就是使中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高等學校中與高新技術相關的專業有電子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海洋科學、海洋技術、材料物理、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制造工程、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等。

(二)、信息技術人才

信息積累和傳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在熒屏上縱橫東西南北、Inter買粉絲,跨洲連洋的今天,我們已經強烈地感受到信息時代的魅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