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國外貿數字化轉型論文(了解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的新趨勢(了解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的新趨勢論文))

时间:2024-06-12 23:09:32 编辑: 来源:

了大量心血。而當代信息技術正是在傳統文化—— 教育的三大基礎中引發了一場強大的裂變。

(一)閱讀方式的變革

教育最終必須落實到學生的主動學習之上。因此,在各種形式的閱讀理解中獲取資料和信息,這是學生學 習與發展的主要途徑;同樣,給學生創造最有利的信息環境,教會學生獲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則是教師教學工 作的主要任務。研究和把握當代信息技術帶來的閱讀方式變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時代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窗口 。當代信息技術所導致的閱讀方式變革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

自從印刷技術產生以來,人類已習慣于閱讀文本和從各種圖書資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文 本中知識與信息只能按線性結構來排列,因此閱讀與檢索的速度和效率有著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知識爆炸” 的嚴重挑戰面前,人類如何超越這一界限?“電子書刊”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在“電子書刊”中,知識 間的聯結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網狀的,可以有多種聯結組合方式與檢索方式,向人們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 本(hypertext)閱讀與檢索方式。

2.從單純閱讀文字發展到多媒體電子讀物。

傳統閱讀的材料是文字,在電子讀物中閱讀的對象則從抽象化的文字擴展為圖象、聲音、三維動畫等多種 媒體。這就是信息時代的“超媒體”(hypermedia)閱讀。這種近乎“全息”的跨時空閱讀方式,使閱讀和感 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閱讀的興趣和效率。

3.在同電子資料庫對話中的高效率檢索式閱讀。

計算機給閱讀方式帶來的最大變革是高效率檢索式閱讀方式的出現。我們不妨舉一個實例來幫助人們理解 這場變革之意義。自1985年起,我國用7年時間將中華書局校點本《二十五史》輸入電腦,建立了“二十 五史全文檢索系統”。當你想從此部巨著中查找氣象方面有關“風”的資料時,用傳統閱讀檢索方式需要付出 的時間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運用超文本閱讀和計算機自動檢索的方式,只須鍵入“風”、“氣象”等關 鍵詞,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與氣象無關的“風”),短短6秒鐘之后,電腦就會在通讀《二十五史》全文 的基礎上為你篩選出10968段相關資料和14918個詞目,組成一個特殊的文本供你閱讀。〔③〕你若 還想簡化,則可再次與計算機對話,直至獲得滿意的信息為止,而計算機絕對會保證“百問不煩”。

了解這種信息時代全新的閱讀與檢索方式之后,就不難想象圖書館、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模式將要發生的 巨大變革了。與此同時,培養這種新的閱讀能力不僅應該從小開始,而且迫切需要給成人補課乃至“掃盲”。 這已成為我國跨世紀教育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使命。1995年,全世界電子百科全書的銷量已經超過了用 紙張印刷的百科全書的銷量,〔④〕這個數據向人類傳達的信息不僅是多層面的,而且是令人震驚的。當然, 超文本和超媒體閱讀能力還是要以傳統文本閱讀能力為基礎的,但后者對前者的超越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體現了信息社會對個體創造性學習能力的挑戰與激發。

(二)寫作方式的變革

在計算機席卷辦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記者、作家、科學家、秘書乃至領導干部都在興奮和痛苦的矛盾 心態中“換筆”。相比之下,新一代學童們對鍵盤和鼠標“筆”的駕馭與偏愛,則是在電子游戲機“魔力”的 引誘下自然發生的。這表明了信息時代對傳統寫作方式挑戰之強烈與急劇。當代信息技術究竟會給寫作方式和 寫作教育帶來哪些變化呢?我以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點。

1.從手寫走向鍵盤輸入、鼠標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

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的出現和日益完善化,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寫作的效率,這不僅表現在文字錄入的速度 快上,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擴展使電子寫作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意抄寫、復制、增補、刪除等,這就大 大節省了耗費在寫作中極為龐大的重復性勞動,這是對人類精力乃至生命的節省。一旦掃描輸入、光筆與數據 板輸入、語音輸入等人機接口技術,以及“眼球跟蹤器”等電腦視覺系統和機器翻譯等技術進一步成熟之后, 將會出現更加“友好”的人—機對話界面,加快電腦寫作模式的普及,這對于全社會人力資源的節省和寫作效 率的提高將更是難以估量的。

2.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多媒體寫作方式。

寫作內容與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印刷時代的寫作是以文字的寫作為主,只有在科學、數學的寫作中夾雜著 專業符號,在藝術與科學的寫作中有時配上插圖。而在電子媒體的寫作中,符號、圖象、聲音乃至三維動畫的 出現和使用則越來越頻繁。這種“多媒體”的寫作形式對于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現代與 未來社會中將越來越重要。與此相適應,圖文并茂的寫作能力要從小培養。多媒體“腳本”的寫作與制作會越 來越普及,甚至會成為中小學教育中開設的必修課。

3.超文本結構的構思與寫作。

電子文本的結構變化給寫作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帶來的變革更加劇烈。傳統文章與著作的寫作都有固定的線 性的文本結構,而電子文本則是靈活多變的網絡式超文本結構。用紙張書寫和印刷的文章只能列出章節的標題 ,而在計算機屏幕上寫作和調閱的文章則需要把每段落甚至關鍵詞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并使相互之間建立起 多種網絡化聯系通道,從而以各種不同的順序提供給讀者。尤其重要的是,對每篇文章乃至章節都應選擇最適 當的“關鍵詞”來概括其內容,以便給讀者提供迅速簡捷的檢索方式,這實際上是將文章納入信息社會中巨大 的“文章數據庫”。

4.在與電子資料庫對話中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當超文本、超媒體的電子讀物和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的網絡建立起來的環球巨型資料信息庫出 現之后,以往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鴻溝被打破了,讀者根據自身需要所調閱與組合成的許多文本結構都是前所未 有的,因而,屬于讀者的“創作”成果,在這種讀者與資料庫之間的人機對話中,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這顯然是信息社會中一種極其重要的閱讀—寫作能力,而支撐這種能力的則是更加靈活、開放,也更加復雜 、高效的現代意識與現代思維。這種新思維方式又將外化成更加智能化的人機一體化的閱讀—寫作方式,由此 開拓越來越廣闊的創作時空,并呼喚與此相適應的未來教育模式。

(三)計算方式的變革

傳統計算能力僅與數學和數學教育有關,當計算機的應用擴展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之后,迫使人們去探究 數字與數值計算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聯系與轉化,這就大大拓展了計算的概念,并使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數 字化”。

1.從數學計算走向用“基2代碼”和二進制的數字化模擬和高速運算。

計算機設計思想的基石是以“比特”(信息的最小單位)為支點的“基2代碼”,任何領域的問題要想交 給計算機來解決,必須先將其轉換為能夠用0和1這兩個數字來表示的“計算機語言”。由此可見,計算機應 用研究的實質,就是探討如何用“基2代碼”和二進制來表達各個領域所要解決的問題,并對該領域進行數字 化模擬。如今,隨著計算機運算速度的驚人發展,尤其是軟件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各種工具平臺的出現,純數字 化的計算機語言正在從“前臺”退到“后臺”,各種“友好”界面的出現,使人們交付給計算機處理的問題指 令逐漸由數字化、專業化轉向通俗化、大眾化。經過這樣的“改頭換面”,計算和計算機以公眾所喜聞樂見、 易學易用的形式步入千家萬戶,滲透到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文字的數字化使計算機從語言上升為文化,并使傳統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讀、寫、算)融為一體 。

文字的數字化可以看作計算機步入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一個重要的奠基石或里程碑。此后,文字所表達和 描述的世界都可以轉化為二進制的計算機語言了,而計算機也開始從技術上升為文化。至此,作為人類傳統文 化三大支柱的讀、寫、算,在計算機語言文化中不可分割地融為一體了,這對未來社會與未來教育的挑戰與促 進是可想而知的。

3.圖像、聲音、影視的數字化使人類進入了“虛擬現實”中的計算機仿真世界,并使數字化成為人類把 握歷史、現實與未來的一種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和教育模式。

計算機文化并沒有就此止步。當她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復雜的聲音世界和圖象世界乃至將時間之矢綜合進來 的三維動畫世界之后,整個世界為之震驚了。而把計算機文化的這個新的發展轉化為現代技術,并由此改變人 類整個生存環境的則是近年來風靡全球的“多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創造的數字化奇跡。

“多媒體”技術的含意并不是綜合運用各種傳播媒體,而是將各種不同媒體所記載和表達的信息融為一體 ,并自如地分解、組合,這正是通過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廣泛運用來實現的。如今,從圖書館中的巨著,到用 聲音、圖像表達人類物質與精神世界的圖片、膠片、錄音帶、錄像帶等巨大的資料庫,都可以被數字化處理后 濃縮、隱身于微小的光盤之中。這些高密度的壓縮數據在光、電的運載下,時刻都縱橫馳騁于高速運行的環球 “信息高速公路”網絡之中,隨時等待和人類的智慧實現跨時空的“聯網”與“激發”,創造出無窮無盡的財 富與樂趣,開創著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新天地。

“多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這兩個概念在大眾傳播媒介中“亮相”的時間還不足5年,但卻以驚人的 速度改變著人們的交往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越變越“小”,使整個世界越來 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以上我們探討了從印刷時代轉變為電子化的信息時代,作為文化之根基的閱讀、寫作、計算能力將面臨的 挑戰與變革,僅從這小小的窗口中已不難看出,當前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跨世紀文化—教育變革之急劇與深刻 。傳統教育注重文化的傳承,現代與未來教育在文化傳承的同時更注重培養人的創造性,由此實現對文化的不 斷超越。文化的超越有量變也有質變,每當文化的根基發生實質性變化之時,文化的質變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由此入手,才能更深刻地洞察信息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與前景。

三、教育如何步入信息時代

中國與發達國家物質條件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傳統也不同,因此中國步入信息社會的道路,尤其是教育 走向信息時代的道路與發達國家顯然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我們絕不能強調這種差異而甘居落后。我們更應研究 異中之同,揚長避短,加速中國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使命與標志

在跨世紀教育改革中,各國都在加快教育現代化的步伐。但究竟什么是教育現代化?其主要標志又有哪些 ?這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極其模糊的概念,缺乏較為深入的研究。對此,我不想多加評說,僅想提出一個不成 熟的看法供大家討論。

現代化顯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但是,從當代世界任何一個被公認為基本進入了現代化階段的行業和 部門來看,雖然情況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完成了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資本和技 術密集型。我認為,這可以看作是部門或行業現代化所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步入現代化階段的一個重要 標志。因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的部門或行業是絕對不可能步入現代化的。教育是人類自身再生產、再創造的復雜 系統工程,現在任何一個國家,教育部門都已發展成最龐大的部門或行業(無論從業人員、受教育人數、經費 投入還是社會影響,都超過社會中任何一個部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