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史感想(回顧改革史心得感想)

时间:2024-05-29 02:47:43 编辑: 来源:

從先進到滯后,就是在這一時期內發生的。

客觀地說,明代特別是在明代中后期,中國的社會經濟有發展、有遲滯。西方興起所出現的新事物,在明代也有類似表現。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這一運動的‘歷史必然性’明確地限于西歐各國”[1](p430)。明代稀疏存在的資本主義萌芽和其他新因素,盡管沒有顯現出資本主義的發展前途,但卻是一場中國式的“原始工業化”(近代工業化前的工業化),是傳統體制內的變遷。明代后期,經濟作物的推廣,商品性農業的成長,家庭手工業從為本地市場轉變到為外地以至國外市場提供產品,商人資本向手工業滲透,在生產力進步有限的情形下,商品生產在量上有很大的增長。這就是“原始工業化”的開始。作為“原始工業化”的成果,中國的手工商品在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場中具有價廉物美的競爭優勢。而大量中國手工商品的輸出,還為西方的興起準備了條件。當時的南中國,確有一股“海洋商業文化”的氣派。

從“西化”的標準來理解中國傳統社會內的“原始工業化”和以后的“近代化”,都是值得商榷的。而且,論者往往夸大明朝統治者海禁政策的阻礙作用。實際上,民間私人海上貿易正是突破統治者厲行的海禁政策發展起來的,而“原始工業化”正好與此同步。有明一代,如果不是從政策制定和實施的角度,而是從社會實際生活的角度看問題,明代后期比明代前期應該是更為開放的。中國人私人出海貿易,外國人私人來華貿易,在明代前期那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后期卻已成氣候,屢禁而不止了。直至明亡,鄭成功的海上勢力操中國、日本、東南亞之間海洋貿易的牛耳,收復臺灣與頂住荷蘭等西方殖民者的東進是舉世公認的事實。明朝海禁政策對“原始工業化”的進程有影響,但絕非決定性的因素。

把海洋貿易作為西方興起的決定性因素,從而把資本主義文化概括為“海洋文化”,即使在今天的西方學者看來,也屬偏頗之論。那種把中華傳統文化說成是農業文化,否認其多元性,甚至把中國在近代的落伍歸咎于傳統文化,都是錯誤的。實際上,明代中后期的社會經濟形態,已經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極富社會經濟多元化色彩的雛形。

那么,明代中葉以后開始的“原始工業化”為什么沒有成功而且迅速退潮呢?從根本上說,這與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結構的影響和制約密切相關。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具有既早熟又不成熟的二重特征,它包容多種生態環境、歷史發展背景、經濟文化發展程度等各不相同的民族與區域于一體,互為補充、互為牽制,有其他社會所無法比擬的適應性和彈性。一方面,它可以比較靈活地改變自己的表層結構以適應各種變化;另一方面,又善于抵御各種變化,保持深層結構的不變。這樣,新的社會經濟因素往往成長到一定限度便被化解或吸收,反傳統最終被導向補強、完善傳統[2]。在這一社會結構內進行的“原始工業化”,如果不被中斷的話,本來有可能自行發展為與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截然不同的“近代化”。但明代后期傳統社會結構的化解力相當強大,致使這一過程扭曲,新生事物或很快夭折,或改變發展方向,尤其是明代后期中國存在著嚴重的“制度性”缺失,國家體制和社會制度均不能給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因素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反觀同時期的歐洲殖民主義者,他們的海外活動則基本上得到本國政府的肯定與支持,而明末的中國海商集團們,一方面要與外國勢力爭奪東方的海上貿易權益;另一方面,又要抵御來自本國政府的壓迫與追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社會經濟新因素發展的艱難曲折就成了必然的一種趨勢。

從這場“原始工業化”的發展機遇來說,它缺乏社會環境條件的配合。到了明末,明朝統治者超限度的榨取,持續而普遍的特大災害的襲擊,大規模的內戰和動亂,造成社會財富和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原始工業化”所必需的環境條件遽然改變,再加上中國傳統政治體制和文化意識的保守堅韌性,無法從社會制度的層面保障新生的社會經濟因素的成長。于是,明代中后期所出現的這場“原始工業化”的發展機遇,不得不在各方面的直接摧殘和間接摧殘之下逐漸喪失。明朝滅亡,鄭成功海上勢力的消失,這一進程也就隨之中斷了。與西方的興起相比較,頗為相似的事情引出了完全不同的結果。明代中后期社會經濟的變遷既透露了中國歷史前進的生機,又給后人留下扼腕嘆息的遺憾。重溫和借鑒這段歷史的經驗教訓,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明代中后期社會經濟變遷及其新因素發展進程的中斷,固然令人扼腕嘆息,然而我們還不能不樂觀地看到,明代中后期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與滋長了人們對于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模式的重新審視,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社會經濟的變遷發展對于當時思想文化與民間社會習尚所產生的沖擊,已經在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中培植和滋長了容納多元經濟成分特別是商品經濟與傳統農業經濟相輔相成的價值觀念。我們在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特別是明代社會經濟史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對于這一價值觀念的重視。實際上,一種社會價值觀念的形成,往往比起一種社會的經濟生產模式更新,更具有歷史的長遠意義。因為當這種容納多元經濟的價值觀念的存在一旦有了相適應的社會環境與社會制度相為匹配,價值觀念將很快地發揮其潛在的社會功能,為社會經濟的轉型起到極為強勁的推動作用。入清以來,中國的社會環境與社會制度更趨保守,雖然說曾經在清代中期興起一個新的經濟發展高峰,但是從社會經濟的結構格局來觀察,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并未對明代中后期的經濟發展模式有絲毫突破。因而,清代的社會經濟也必然難于尋找到更為有效的發展途徑,它的逐漸衰敗也是必然的。近代以來,中國歷經苦難,明代中后期所滋長的這種多元經濟的價值觀念,依然無法得到正常的發揮。盡管如此,我們從這數百年來的經濟發展軌跡中還是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于多元經濟特別是商品市場經濟的追尋與實踐,從未間斷過。一直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制度的保障等方面,都為多元經濟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越來越有益的條件,中國潛在的容納多元經濟的價值觀念,得以前所未有的釋放。正因如此,我們在探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演變歷程的時候,千萬不能再度忽視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特別是明代中后期滋長起來的多元經濟價值觀念的作用。否則,任何一種經濟政策的推行,如果無法得到社會普遍價值觀念的呼應,那么,這種政策的實施勢必是步履艱難的。

清朝前期采取了怎樣的對外政策?你認為這一政策的實行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此你有何感想?

影響:對外國的侵略起過一定的滋味作用,但限制了中外正當貿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感想:開放則興,封閉則衰。

清朝前期采取了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雖然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卻嚴重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同國外的科學技術交流,導致了中國的落后。

1.使中國丟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

2.使中國與世隔絕,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交流。其嚴重的后果,是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

清前期實行閉關政策的原因:1.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經濟比較穩定,不需要外來商品可以自供自給。這種封建的自然經濟,是造成清朝統治者固步自封,虛驕自大、閉關自守的根本原因。2.從18世紀下半期起,中國的封建社會已處于“衰弊陵夷之際”,清朝統治者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接觸,會“滋擾生事”,推翻它的統治

感想:開放則興,封閉則衰。

談談近現代探索史有什么感想

歷史是我們進入初中新增的科目之一,怎樣學好歷史呢?下面我就同大家聊聊近現代探索史有什么感想,希望有所幫助!

1.你從中國近代化探索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中國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具有憂患意識,進取精神,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段探索的結果是失敗,說明無論是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都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2.我們要學習長征中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

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拼搏敢于勝利的精神;我們要繼承革命傳統,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面對困難不低頭,團結互助的精神。

3.新 文化 運動的領導者們身上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崇尚民主、科學,愛國主義精神等

4.巴黎和會上對中國問題的規定反映(說明)了什么?

反映出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這一實質,同時也說明了弱國無外交的道理。

5.學習完中國近代史,我們應該得到哪些思想認識?

(1)認識外國列強的侵略、沒落的封建專制制度和綜合國力的衰弱是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因。

(2)認識抗擊外國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3)堅定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信念。

6.學習完世界近代史,我們應該得到哪些思想認識?

(1)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具有進步性、野蠻性、貪婪性和擴張性

(2)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大歷史意義,從此使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7.從近代日本發展的史實中,我們能夠得到什么啟示?

(2)要加強同外國的科技合作,大膽地引進海外人才,密切關注世界科技發展最新動態。同時要花大力氣消化吸收外來的先進科技。在吸收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特色。

(3)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迅速發展對外貿易,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

8.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的的經濟發展的變化中,可以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①制定經濟政策時,一定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②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保證農、輕、重工業比例平衡發展,才能使社會主義穩定地、高速地前進。

9.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建設社會主義要依據各國國情,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切忌教條主義;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要加速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的生活;要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警惕西方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10.從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談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可以從中吸取哪些 經驗 教訓?

①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

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提該人民的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③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以法治國;

④加強執政黨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搞好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加快建設步伐、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粉粹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陰謀等)

11.二次大戰后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找出其共同點。你覺得其中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共同點:都得到了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都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借鑒:

①要善于抓住機遇,注意加強國際間經濟聯系;

②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科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