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什么樣的格局(當今的世界格局是怎么樣的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

时间:2024-06-02 02:38:32 编辑: 来源:

東亞安全問題,包括臺灣問題,朝鮮問題,中日東海問題,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問題,并策應中國在伊朗問題上的利益.

美國的軍事霸權是建立在金融霸權上的,美國的金融霸權又是建立在美元霸權上的,所以美國的根本就是美元,從布雷頓森林條約的簽訂到現在的金融危機,其中世界上每次的危機都跟美元有關,比如70年代石油危機中東戰爭,80年代打擊德國跟俄羅斯的經濟合作,80年代末打擊日本,90年代打擊英國參與德國重建,90年代末打擊東南亞等等(關于經濟金融以后會專門寫文章).美元用布雷頓森林條約確立了世界貨幣的地位,又刻意制造74年石油危機將美元跟黃金脫鉤而跟石油掛鉤,從此世界金融一塌糊涂、、、美國通過控制石油的價格直接控制著美元隨意的升值貶值,來打擊對手獲取高額的利益.當前即便是發自美國的嚴重的金融危機,現在還沒有影響到美國的根本,還沒有發展成經濟危機.美國的國家戰略利益就是軍事上強化北約,并夸大上合組織的威脅,希望發展成新的冷戰,經濟上通過金融危機(美國也不愿意發生金融危機但既然發生了就得好好利用下)嚴重威脅西方經濟,來威脅歐洲日本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然后用發達國家的金融優勢,美國的金融霸權來壓迫發展中國家低頭,并提供金錢幫助西方擺脫金融危機,同時用北約壓迫中俄在中東的妥協,完全控制住中東的石油,并把中東的市場資源資金整合進美國的經濟體系中,帶來美國經濟的再次騰飛,回過來再肢解中國俄羅斯這2個有威脅的國家、、、可惜這么好的目標中有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得壓迫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中國軍事上低頭、、、當然美國面對著當前歐盟的金融逼迫,歐元想把美元取而代之的緊急情況,實在不行美國可以對東亞妥協,將東亞經濟(特別是中國)整合進美國經濟體系中,來維持美國的金融霸權,打擊歐盟(美國從來都對歐盟經濟提放著、、APEC就是獨把歐洲經濟排除在外來打擊歐洲經濟);而歐盟同樣也有如此的打算,面對著中國已經將東亞經濟整合進中國的經濟體系中的現實(中國整合了東盟的原料半成品日韓的技術資金生產出產品出口歐美),未來美國和歐盟誰能在金融危機中解脫出來,就得看中國支持的是誰了.

而歐盟的戰略利益就是把地中海地區整合進歐盟,來取消歐盟現在的政治體系,現在的歐盟是一票否決制的,只要美國控制了1個國家,歐盟就別想順利的通過對美國不利的政策,所以現在的歐盟是個強大的經濟體,卻尷尬的沒有強大的政治實力強大的軍事實力.當有眾多的地中海國家加入歐盟,歐盟就可以民主的解決決策問題,效率將大大的增強,而且地中海國家的市場石油資金將大大提升歐盟的金融實力,同時歐盟想用這次金融危機來打垮美元,把歐元打造成世界貨幣.

俄羅斯呢想要的很簡單、、、他想有石油的定價權,想成為連接歐盟中國交通的紐帶,來帶動自己經濟發展,獲取曾經的輝煌、、、

當今世情是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義務論、威脅論、危機論此起彼伏,遏制與反遏制、滲透與反滲透、分化與反分化從未間斷. 當今世界格局堪比戰國時代各國背舊盟結新盟,合縱連橫.它表現為一超突顯、多元借重、多重制衡的立體復合狀態.這是大國博弈的結果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過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組合而形成的一種結構. 這種結構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但又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

美國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不是唯一的大國也無法主宰世界;國際關系中的軍國主義化重新抬頭,當代世界將變得更不安全;世界政治中的單極時期已經結束,并非是由于美國的衰弱,而是新的世界力量中心的崛起.中國短期內不具備與美國抗衡的實力.

國際關系中的軍國主義化重新抬頭.與冷戰時期的世界相比,當代世界沒能變得更安全.這一點表現為戰爭的數量沒有減少,戰爭中死亡的人數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世界格局雖未最終確立, 但已呈現相對穩定的力量對比態勢,這就是一超多強.一超,是指美國;多強即多種重要力量,不僅包括中、俄、日、歐盟等主要大國和集團,也有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大國和其他力量. 冷戰結束以來,大國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即美國與其他大國的關系、各大國之間的關系、大國與各自區域國家的關系.

美國與其他大國的關系.美國在大國互動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美國在!’ 世紀的戰略目標很明確,就是繼續占據并加強世界領導地位.因此,美國處理與其他大國關系主要是兩手:既利用又控制,既借重又牽制.比如,在伊拉克問題上,美國繞開聯合國,組成“自愿者同盟”,置主要歐洲盟國的利益于不顧,使法國、德國等大為不滿.其他大國雖不滿美國謀求一超獨霸的政策,但由于實力對比懸殊,均不會單獨與美國公開、全面對抗.各主要大國都從實際出發,把處理好與美國的關系放在對外關系中的突出位置,與美國既合作也斗爭.美國雖然實力超群,但在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等重大問題上還需要其他大國的合作.再者,在各大國相互依存加深的新形勢下,美國同其他大國通過戰爭方式解決彼此利益沖突變得越來越困難.由于各大國彼此制衡,不愿輕易破裂,走向對抗,因此,美國與各大國的關系總體可以保持穩定.

各大國之間的關系.中國、俄羅斯、日本、歐盟、以及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大國的相互關系,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總的來看,合作是主導面.由于各大國共同利益與矛盾并存,因此沒有界限分明的陣營和一成不變的力量組合,而是在不同時空條件下,根據問題的不同性質和與各自利益的關系,形成不同的力量組合.與冷戰時期不同,各主要大國加強彼此關系,不是為了對抗美國,也不會因此犧牲各自同美國的關系,而主要是為了維護和擴大自身利益.大國間形成穩定、健康、協調的關系,客觀上有助于推進多極化趨勢,對美國單邊獨霸形成制約.

各大國與各自區域國家的關系.增強綜合國力,是各大國追求的主要目標.以地區為依托,加強區域合作,爭取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優勢地位,是各大國的戰略選擇.法國、德國、英國在歐盟一體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俄羅斯大力經營獨聯體.美國搞了北美自由貿易區,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也已提上日程.在亞洲,中國、日本和韓國把加強與東盟10國的合作置于周邊外交的突出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國和各自區域之間的關系都在加強.

中國也好,美國也好,都是未來五十年內可能單方或共同主宰世界的候選人.美國的強大在于經濟制度的充分有效,社會意識形態高度發達;而中國的實力在于眾多的人口和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十三億人口是發展的阻礙,但只要經濟和文化制度積累到一定水平,這種阻礙就會轉化為強勁的推動力.事實上,人口是文化和經濟競爭的決定性因素,人類政治歷史的發展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這也是美國人對中國刮目相看的主要原因.天下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乃臥虎藏龍之地,英雄豪杰何其之多,國難當頭,慨然赴死的豪氣在網上的帖子中不勝枚舉.然此種豪情,吾等父輩何曾嘗乏,五千年歷史又何曾嘗乏?中國發展到今天,只能說走過了一條曲折的成功之路,缺乏遠見,自閉生路的政策曾幾次將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這是匹夫之勇不能克服的.如果我們不能看的更遠一點,如果我們不能將未來看得更加清晰一點,那么疲于應付幾十年后,就只能等待后人的檢討了.我希望國人把眼睛從美國人身上移開,看一看世界地圖,再想一想我們國家的未來!

12個自貿試驗區共有哪些,建設自由貿易區的意義,12個自由貿易區布局

12個自貿試驗區共有哪些

自2013年上海自貿得試驗區設立,到2018年海南等自貿試驗區的掛牌運行,我國自貿試驗區數量已達12個,形成“1+3+7+1”的試點格局。

12個自貿試驗區成立時間線:

2013年8月22日,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涵蓋四片區: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總面積28.78平方公里;

2014年12月12日,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3個自貿區。

(1)廣東自貿區涵蓋三片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總面積116.2平方公里;

(2)天津自貿區涵蓋三片區:天津港片區、天津機場片區、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片區,總面積119.9平方公里;

(3)福建自貿區涵蓋三片區:福州片區、廈門片區、平潭片區,總面積118.04平方公里。

2014年12月28日,擴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區域范圍,涵蓋七片區: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總面積120.72平方公里。

2016年8月31日,設立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7個自貿區。

2018年10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批復》,實施范圍為海南島全島。

建設自由貿易區的意義

建設自由貿易區可以促進共同發展,實現經濟優勢互補。

1、對外開放

自由貿易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也是自由港的進一步延伸,是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的一種特殊的功能區域。

2、吸引外資、發展出口加工企業

自由貿易區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點外,還可以吸引外資設廠,發展出口加工企業,允許和鼓勵外資設立大的商業企業、金融機構等促進區內經濟綜合、全面地發展。

3、發揮地緣經貿合作

4、推進國內改革

12個自由貿易區布局

從2013年-2018年的這5年期間,從沿海到內陸,從北到南,自貿試驗區建設從“一枝獨秀”形成“1+3+7+1”的開放新“雁陣”,構成東中西協調、陸海統籌的發展格局,并與“一帶一路”建設、自貿協定談判等區域合作進行相互配合,助推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2019年8月2日,國務院關于印發6個新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16號),印發《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也就是說中國目前已經擁有18個自由貿易區,實現布局“1+3+7+1+6”的新布局。

請談談apec會議中,自貿區的建設對中國未來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自貿區對三大領域直接形成利好

自貿區的全稱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中國”二字體現了自貿區的國家戰略高度。在具體行業上,預計將會為我國的金融改革、港口貿易以及社會服務等領域打開創新成長空間,對這些行業以及未來我國經濟、金融格局產生一系列深遠影響。

金融:離岸金融迎來發展良機。離岸金融業務是自由貿易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一脈相承的。自貿區建設將帶動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由此可能對香港金融業務產生部分替代。預計自貿區內跨境業務金融機構將大量增加,外幣同業存放業務發展,外匯結算量快速增長,金融產品尤其是衍生品期權期貨的種類也將更加豐富。相比較香港金融機構,港幣業務約占其業務總量的一半左右,離岸外匯資金在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