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德貿易數據(中德主要貿易是什么)

时间:2024-06-01 09:48:13 编辑: 来源:

額等手段來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空間越來越小,我國貿易條件有可能進一步惡化。而貿易條件惡化的趨勢將會對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采取相應措施,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保持我國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維護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成果。

3.1�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由于一國貿易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國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因而結合我國產業技術水平來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實現比較優勢的升級優化,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重要途徑。

(1)應加大產業轉移力度,在確保就業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以機電產業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新材料、醫療、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知識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進行了產業調整,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已占到出口總額的51.9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占到了25.2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層次和規模差距還很大,因此我們要積極吸引世界先進技術,提高我國產品的技術含量,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2)由于我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在貿易中具有相當的地位,我們應當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和資源豐富的優勢,對其進行現代化的改造。要大力加強對傳統出口產品的深加工,提高其技術含量,積極將新技術、新材料向傳統產業滲透,促使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升級,使其重新獲得比較優勢。

(3)我們還應當擴充完善產業鏈,強化基礎工業力量,大力發展零部件加工工業,以降低對加工貿易中零部件進口的依賴性,從而大量降低中間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促使貿易條件改善。

3.2�加強行業協會和進出口商會以及中介機構的建設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以市場信息為導向的,特別是價格信息,是一個企業經營決策之本。由于體制因素,我國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手段也極為有限。在此情形下,發揮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們可以承擔許多國際貿易中不宜由政府或企業管理的事務。但在我國,這些協會、商會往往帶有半官方的性質,習慣于行政管理和謀求自身的經濟利益。有時它們不僅不能成為進出口企業的好幫手,還橫生枝節,給企業以額外負擔。因此,我們應當大力加強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機構的建設,將其進行市場化運作,擺脫政府色彩,發揮其收集市場信息,協調行業競爭,提供買粉絲服務,推進行業技術進步等積極作用,以此來促進我國貿易的發展。

3.3�強化對關稅體制的改革力度

我們應積極推進關稅體制改革,優化關稅結構,促進我國貿易更好地發展。我們應當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減免稅政策,特別是要規范加工貿易關稅方面的政策,努力把加工貿易引向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同時要針對整個產業實施關稅優惠政策,而非針對單個企業、項目;要給予國內外所有企業國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

3.4�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改革力度

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但其中我們要花大力氣對外貿企業進行改革,因為外貿企業是進行進出口業務的載體,只有它們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才有可能促進我國貿易的健康、平穩運行。為此,我們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真正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外貿企業制度;要加強外貿運作中的科技含量,推進外貿企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同時,還要改變企業分散經營的狀況,實施行業集中策略,實現規模經濟,以此來促進外貿企業整體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江小涓,楊圣明,馮雷.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呂春成.國際貿易原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3]�呂春成.戰略性貿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4]�謝飛.貿易條件、技術進步與發展戰略選擇[J].財貿研究,2003(6):1-6.

[5]�董國輝.“貿易條件惡化論”的論爭與發展[J].南開經濟研究,2001(3):11-14.

[6]�陳雪梅,郭熙保.貿易條件惡化論述評[J].教學與研究,1999(7):52-57.

[7]�趙玉敏,郭培興,王婷.中國貿易條件變化趨勢分析[J].國際貿易,2002(7):18-25.

[8]�張覺力,王文龍.貿易條件惡化論的發展及其意義[J].經濟問題探索,2002(10):13-16.

買粉絲://買粉絲.softscience.買粉絲.買粉絲/view_info.jsp?INFOID=7110

中德貿易順差還是逆差2020

是逆差,184億美元(下降-31.2%)

貿易順差逆差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于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相反,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

淺談中德貿易關系的現狀及展望

近幾年來中美經貿關系總體上呈現了不斷發展的態勢

一方面在中國加入WTO的新形勢下,雙方都高度重視中美經貿發展的加深與擴大,兩國高層戰略對話及部門間的接觸頻繁,增進了理解與信任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以及美國經濟的復蘇也為中美經貿發展創造了寬松的外部環境

一、雙邊經貿合作與發展繼續擴大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2年1-7月,中美貿易額為510.31億美元,其中對美出口362.9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8%和21.3%

自美進口147.33億美元,同比下降1.2%

今年以來,美國對華直接投資仍保持了高速的增長,繼續居各國對華投資的第一位

1-6月,美國對華直接投 資項目數為1457個,合同金額43.57億美元,實際使用美資24.54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7%、17.4%和19.7%

美國對華投資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實際投資額高;二是單項投資額高;三是在制造業的投資比例大

美國對華投資的強勁趨勢出于兩個原因: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及美商對中國加入WTO后的良好預期

二、制約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的不利因素 (一)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回流,加強了對其國內產業的保護美國自2001年經濟增長減速以來出口持續下降

2002年經濟雖然開始緩慢復蘇,其全球貿易 頹勢仍未根本好轉,1-7月,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同比下降了7.4%

加上今年國會舉行中期選舉,為了黨派利益,共和黨需要爭取國內產業界的支持

因此,布什政府在貿易政策上逐步退縮并加強了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先后實施了限制鋼鐵進口的“201”條款,頒布了新的農業補貼法案

雖然此次鋼鐵保障措施并非專門針對中國,但也直接影響了我國每年3.7億美元的鋼鐵出口

美國擴大保護鋼鐵與紡織等業界利益將對我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二)用跨機構監督程序和中國執行評估報告對中方施壓今年是中國加入WTO第一年,美國政府將監督和促使中國執行WTO承諾作為其貿易政策的長期首要目標

目前已建立起了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協調,布什政府貿易政策工作組委員會監督的跨政府部門機構

該機構包括三個層次:工作組和小組委員會;貿易政策審議小組;國會國家經濟委員會

主要依靠商務部、農業部、國務院、財政部、勞工部、美國專利與商標辦公室收集信息和作出評估

2002年6月,美中安全審議委員會發表了一份《美中經濟關系對美國家安全影響》的報告,認為中國在稅率安排方面有些拖延和不協調,頒布了不科學而影響貿易的生物技術法規、沒有嚴格遵守有利于外國保險公司的規定以及在快遞服務領域存在限制措施等

美方表示在 年底WTO中國過渡審議機制中提出討論,可以預見在今后的雙邊經貿談判中我方將面臨較大的壓力

(三)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將繼續成為敏感問題 關于貿易不平衡問題,雙方都認識到存在貿易統計上的差異

從長期來看隨著中國自美進口逐步增長,中美間貿易不平衡狀況將得到改善

但是在短期內,由于中國市場開放循序漸進以及名義關稅率較高實際關稅率低的事,期待美國商品和服務一下子大量地進入中國市場是不現實的

美國出口商卻不愿正視這個現實,因此當出口并非像他們想象那樣快速增長時,各種各樣的壓力隨之而來,甚至演變成貿易戰

在美國貿易逆差是敏感的話題,衍生出許多的辯論,包括對強勢美元政策的質疑等等

其中的主流又是認為貿易逆差中以對華貿易逆差最甚,原因是中國市場不開放,應嚴厲限制中國對美國的出口

據美方統計,2002年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攀升,1-7月其貿易逆差達2533.1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 5%,其中對華貿易逆差524.72億美元,同比增長17.6%,居各國第一

(四)中美反傾銷、反補貼斗爭不容忽視 美國無視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現實,多年來始終援引美國《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案》第1316條規定,即“在行政當局做出取消的決定之前,已確定的任何一個外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結論仍保持有效”以及調查中“行政當局的任何決議都是不容司法審議的”

由于美國歧視性地堅持對中國“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認定,嚴重損害了中國企業和產品的利益

截止2001年9月,美國對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