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國音樂的海外傳播(東南亞國家【從區域方言中探討福建音樂向東南亞的傳播】)

时间:2024-05-29 01:44:18 编辑: 来源:

樂的發展前景與方向如何?這些問題在當代也爭論不休。時代在前進,世界在變局,一切事物都要與時俱進,這是毋庸置疑的。而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自身、在接收外來文化增益自己的同時應該慎之又慎,這種態度,對我們新一代音樂工作者來說尤甚重要。

三﹑比利時——粵樂亮相歐羅巴利亞國際藝術節

歐羅巴利亞藝術節是國際上知名藝術節之一,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美術宮的倡議下,“歐羅巴利亞”國際協會于1969年成立,并在當年舉辦了首屆藝術節。2009年10月,圍繞著“古老的中國,當代的中國,多彩的中國,中國與世界”四大主題的第22屆歐羅巴利亞藝術節在比利時拉開帷幕。藝術節歷時4個月,總共舉行了50多場展覽,450多場文藝演出,以展示出中國古今各方面藝術成就。得到比利時方面的邀請,筆者有幸帶領“余樂夫及南亭會粵樂小組”赴往參演。

由中國文化部帶領出發,小組的四場音樂會分別安排在:洛克倫——Oudenbos教堂(2009.11.6)、布魯塞爾 De Pianotabriek文化中心(2009.11.7) 、迪爾比克敵制 Westrand 文化中心(2009.11.8)與Itferbeek 伊特比克(2009.11.9)。面對連續四場專場演出,我們在服裝,曲目以及樂器方面都作了相對調整。考慮到是國際性音樂節,為了使外國觀眾能在視聽覺上全面感受東方傳統文化,在服飾上我們由常用的中山裝改為傳統長衫,希望更能體現音樂與外觀上的統一。在曲目上,除了演奏舞臺性及炫技性較強的《雙聲恨》、《雨打芭蕉》、《連環扣》等,有意識地增加一些較少上舞臺而在民間卻非常受歡迎的曲目,如《落花天》、《岐山鳳》、《西江月》、《銀河會》等,目的在于突出更樸實的民間風俗情懷,展現真實的生活寫照與風土人情及真摯的人性和感情表達。說來,之前通過學習與演奏這些曲目,大家都有了很深的體會:因為對于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鄉村生活,在大城市長大的年輕人來說,相對舞臺化且具表現張力的作品大家都比較容易理解和演繹;而像上述作品或屬鄉間情調濃郁,或情感平和而內在,就顯得難以下手了。后經反復磨合與學習研究,才慢慢地掌握了這種中庸兼內在的演奏狀態。有趣的是,大家漸漸地更喜歡演奏這類作品,它們似乎更貼近人性,遠離功利,近于生活,也更能體顯出廣府人的性格特質。在樂器上的使用我們也作了調整,這次演出我們首次使用了特別訂制的小型五排碼揚琴(較目前廣州五排碼揚琴寬度縮小約三分之一,減除了上下兩端一些演奏傳統作品時基本不用的音位),它的使用使小組的總體音色上有了明顯的改變,使之多了幾分溫雅、清麗,削減了現代揚琴帶來的剛強與火爆,這種音色似乎也更符合傳統音樂的審美。

雖然我們如此溺愛于傳統音樂,但我們決不反對創新,我們生活在當代,衣食住行處處現代化,對新鮮事物處處關心,只是在對待新思維的介入時,多了幾分古今對照而已。就如我們在許多新作品的演繹上,總能找到利用傳統審美去潤飾的部分。在本人看來,這樣是十分健康合理的,現代作品引出了許多技法上的突破,學院派手法足以解決問題,而在表現人性與內心的部分,傳統意識的積淀往往能有更深刻的關照。值得一提的是,在許多發達國家,復古文化早已盛行,這里包括了各行各業,無論衣食住行,體現出現代人對昔日文化經典的回味與向往,透露出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存在的必要性與不可代替性。

結語

歐洲之行之經歷固然不能對中國音樂狀況謂之全面對照與評價,但畢竟歐洲音樂歷史悠久,而在全球有其標志性的影響,歐洲音樂人之文化沉淀、觸覺與眼光當然不容忽視。通過與歐洲三國的文化人或音樂人交流、合作與演出實踐,似乎找到了同一種文化價值觀:“無論你是身上流著哪個種族的血液,說的是哪種方言,你們的音樂就是它的載體,都是世界文化中燦爛的一員,它們都受到尊重,您們需要保衛它!”

我們所說的傳統審美,即所謂從古至今國人所積淀形成的獨特的審美情趣,代表著我們這個東方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它有著強烈的生命力與歷史延伸力。繼承中國傳統音樂既是學習中國音樂的必要根基,也為創作與發展深厚內涵的中國音樂不斷提供源泉與動力。

中華音樂,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城鄉共響。我們必定要用嚴謹的態度審視視之,切勿采用“千篇一律,文化共和”等輕蔑態度謀之“發展”,不受短暫的歷史背景或功利影響,這樣我們才能夠與“根”同在,隨“根”伸展,無愧于中華音樂史!

在國際舞臺上,你還感受到哪些中國文化的影響?

1998年,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演出計劃單上首次出現“中國新年音樂會”字樣。如今,在這座以舉辦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而聞名世界的音樂廳里,每年春節期間上演“中國新年音樂會”已成常態……

這些只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點點滴滴,更是文化軟實力對中國氣派的次次彰顯。

回首即將結束的2014年,當今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接受更加深入;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更加緊密;中國文化正以更加豐富、多樣和自信的面貌,成為世界舞臺上的一個重要角色。

2014年,中國文化在海外熱點頻現、光彩綻放,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更寬、更廣、更加堅實有力。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漢語熱及中國研究熱在世界各地持續升溫。今年9月27日全球迎來首個“孔子學院日”,慶祝活動在世界各地輪番上演:歌舞表演、漢語演示、書法展、服裝秀、文化專題講座……全世界的中國文化“粉絲”們享用了豐盛的“中國文化大餐”。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已達1億。

今年6月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申請的“絲綢之路”申遺成功。作為中國首例跨國申遺的典范,這不僅顯示了中國文化遺產的世界價值,更體現出中國文化包容、開放、合作的精神。

8月,為紀念京劇大師梅蘭芳誕辰120周年在美國舉行的“雙甲之約”巡演,受到美國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紐約時報》的戲劇評論甚至稱,“百老匯很少有音樂劇能夠勝過京劇《廉錦楓》的開場表演”。

曾是發達國家“專享”的服裝T臺秀場如今也成為展示“中國創造”的平臺。中國80后設計師高楊的壓軸秀為2月的倫敦時裝周畫上圓滿句號;9月,中國時裝設計師王陶首次在紐約時裝周舉辦同名品牌個人專場秀;在巴黎時裝周上,來自中國的設計師和作品越來越受到全球買家和時尚界人士的關注。以至于法國高級時裝公會終身榮譽主席迪迪埃·格蘭巴克都驚嘆:“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在國際影壇,“中國故事”同樣得到認同。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在柏林電影節上擒得“金熊”,男主角廖凡封帝。威尼斯電影節上,王小帥的《闖入者》入圍主競賽單元;許鞍華的《黃金時代》作為閉幕影片為電影節收官。陳可辛執導的《親愛的》亮相威尼斯、釜山、多倫多、迪拜等各地影展,令外國觀眾感動落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