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國自1978年以來外貿依存度的變化(改革開放30年我國政治經濟文化變化)

时间:2024-05-15 06:08:30 编辑: 来源:

以換回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品及中間產品等,為發展中國家實行工業化、改變傳統經濟結構、提高產出與收入水平、實現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戰略主要有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促進戰略。

進口替代戰略,從理論上來說,可以削減進口,減少對國外的經濟依附;節約外匯、平衡國際收支;發展本國幼稚產業,實現工業化;發展制造品的生產和出口;增加工業部門勞動就業,改變二元經濟結構,等等。可見,該戰略的立足點,一是為了消除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的障礙,二是為了消除貿易條件不利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為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出口促進戰略,從理論上來說,可以利用本國自然條件優越或勞動力便宜等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技術先進的產品,通過擴大出口帶動整個經濟增長;出口的擴大有助于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人均收入,促進工業基礎的強化和工業化進程;出口的擴大有助于提高本國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使產業結構高級化;由于出口促進的多為工業和制造品工業,因此出口擴大有利于改善貿易條件,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就目標而言,出口促進戰略的實施是為了實現全面工業化和迅速增長經濟,并克服進口替代工業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2、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的國際資本流動戰略

發展中國家國內資源不足,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部資源,因此,通過引進外資、利用外國援助等途徑從外部獲取資源是必要的。國外資源的流入,可以解決一國儲蓄不足、外匯短缺、資本品稀缺等問題,并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引進外資的主要利益在于:可能幫助發展中國家填補儲蓄缺口,解決國際收支逆差問題;從國外獲得國內生產急需的特殊的商品和勞務;從國外獲得可以提高國內勞動生產率的技術、新的生產方法,以增強國內提高產十水平的能力;彌補國內技術、管理、企業才能方面的不足,等等。

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發展中國家應該適時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原因在于: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進一步開拓內外市場,帶動國內出口;利用全球要素價格差異,增強本國經濟競爭力;促進國內經濟結構的升級與優化。

(二)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現實選擇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傳統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我國的對外經濟基本上是處于封閉狀況。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有著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資本和外匯都很短缺,發展經濟面臨嚴重的資本不足的約束;二是就業壓力非常大,人均國民收入很低,發展經濟面臨國內市場不足的約束;三是國內資源比較便宜,例如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等都比較便宜。我國經濟在當時的這三個特征,決定了我國當時對外經濟的基本戰略選擇是:在貿易方面,實施出口促進戰略;在資本流動方面,實施引進外資戰略。

二、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主要成就

(一)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自1978年實行對外開放戰略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重大成就。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僅206億美元,2007年進出口總額21737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04.3倍,年均增長17.4%。其中,出口增長18.1%,進口增長16.7%。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29位躍升到2007年的第3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同時,中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以食品、農副產品等為主的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與此同時,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快速增長,而初級產品進口額占比下降。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57.1個百分點。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對外貿易大國。從貿易依存度來看,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程度非常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年度進出口總額及外貿依存度如圖1所示。

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遠遠大于對外直接投資,從而在資本項目下,我國逐年獲得順差。從圖4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從1993年始,來自直接投資的資本項目年度順差開始超過200億美元,到2007年達到561億美元。

(三)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

如前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貿易項目下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在資本項目下同樣積累了大量的資本項目順差,貿易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形成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使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加,1978年以前,外匯儲備從未超過10億美元,直到1983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8.9億美元,2007年底達到1.53萬億美元,25年間增長了約1700倍,見圖5。巨額的外匯儲備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支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四)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簡要評價

中國現行開放戰略框架的主要特征是,我們在國際貿易下采取了積極擴大出口而限制進口的方略,例如在出門上實行了出口退稅比例較高的有利于擴大出口的退稅政策,在進口上實行了比較嚴厲的進口關稅政策,甚至不允許進口;在資本項目下,我們實行了大力吸引外資而限制資本外流的政策,例如對外資實行包括稅收優惠和土地優惠在內的各種優惠政策,但對資本外流卻嚴加控制。與這種開放戰略相聯系,我國的外匯體制實行了國家嚴格控制的行政性管理體制,不僅外匯的流動被嚴格控制,例如資本項目下的外匯兌換從不放開,而且外匯的價格也是政府控制的,實行政府定價原則,因此,外匯的流動和定價,都不是自由的和市場化的。這種以獎出限入的貿易戰略、獎入限出的資本戰略、追求外匯儲備偏好為主要特征所構成的開放戰略。

三、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當前面臨的挑戰

30年來,我國實施的這種以擴大出口為基礎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使得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的貢獻排序是:出口、投資、消費。也就是說,我國經濟增長表現為出口拉動型。從國際經濟波動來看,當前,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經濟增長已明顯減緩,歐、日經濟也深受其害,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整體減緩已基本成局,其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將逐步顯現。尤其對那些依賴美國經濟程度較高的國家,出口形勢有可能變得更為嚴峻。有人已做八、預測,如果美國經濟減緩1個百分點,世界經濟可能減緩0.5個百分點左右,中國經濟可能受此拖累放緩0.2—0.3個百分點。也許這種預測有點過頭,但至少提醒我們。如果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出現蕭條局面,對中國的出口影響肯定是不小的。近年來我國出口增長與美國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較強的正相關關系。粗略測算,美國GDP增長率下降1個百分點,會使我國十口增長率下降5個百分點左右。因此,如果美國經濟減速明顯,將對我國出口乃至經濟增長的穩定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從國際貿易環境波動來看,中國產品遭遇貿易伙伴國的反傾銷,大有勢頭越來越猛、品種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之勢。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7年5月底,已有34個國家和地區發起了637起涉及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其中,反傾銷調查573起,反補貼2起,保障措施調查51起,特保調查11起,涉及4000多種商品,影響了中國約186億美元的出口貿易。2003年,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反傾銷、保障措施及特保立案59起,涉案金額約22億美元,涉案部門與2002年相比,增長了178%。從涉案數量和涉案金額看,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最嚴厲的國家和地區是美國和歐盟。僅2003年,美國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立案達到11項,涉案金額達18.5億美元,占涉案總金額的84.1%。雖然從貿易總額上看,我國產品遭遇反傾銷的總額度只占貿易出口量的1%,但是,近幾年來遭遇反傾銷的商品卻呈非線性增長。有理由相信,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貿易救濟措施的最大受害國。

(二)巨額的外匯儲備不僅機會成本巨大,而且使得央行的外匯占款增大,加劇了國內流動性過剩,對國內經濟形成強大沖擊

巨額的外匯儲備雖然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支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但持有如此巨額的外匯儲備,機會成本巨大。由于人民幣匯率機制缺乏靈活性,導致貨幣供應量飆升。流動陸過剩,進而刺激投資,導致國內經濟過熱,助長了國內經濟結構的扭曲,并且大大增加了物價上漲的壓力。首先,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在不考慮順差國的海外直接投資時,經常項剛匝差為順差國帶來的收益:美國國庫收益率x順差額;其機會成本:國內投資利潤率x順差額。由于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利潤率通常高于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因此它們保持經常項目順差一般意味著其國民福利的減少。從國際收支平衡的角度講,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是引資國(資本項目匝差),這個國家就應該成為經常項目逆差國。雙順差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用高回報的股權同發達國家交換低回報的債權。除非外國所有權同技術引入不可分割,與FDI成功轉化為相應貿易逆差的情況相比,FDI未能轉化為相應經常項目逆差(貿易逆差)將導致國民福利減少。雙順差必然導致外匯儲備的增加,而外匯儲備代表了一個國家對美國的補貼。外匯儲備越多意味著對美國的補貼越多,而對外國的補貼自然代表本國福利的損失。總之,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來說,發展中國家通常不應該追求經常項目順差。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多恩布什(RudiDornbusch)所言:“對于一個貧窮國家,不把資源用于國內投資以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而將其用于購買美國國債肯定是不理智的。”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是引資國,該國就應該把資本流入轉化為相應的經常項目逆差(貿易逆差)。同時,隨著美元的貶值,使得我們外匯儲備本身也會有很大貶值。

其次,從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來看,這種戰略導致我國國際收支嚴重失衡,過多的外匯流入我國,從而使得央行的外匯占款性貨幣發行數額太大。1993—2006年我國M2供應量和外匯占款情況見圖6。從圖6可以直觀看到,樣本期間,隨著外匯占款的增長,我國的M2供應量在大幅度增長。

我們根據相關數據計算的外匯占款占M2供應量的比重見圖7。從圖7可以直觀地觀察到,樣本期間,外匯占款在M2的比重,在1993年只有2.51%,自1995年始,即超過了10%,自2004年始超過20%,到2006年達到28.64%。其經濟意義是,2006年約1/3廣義貨幣供給來源于外匯占款。因為外匯占款過大而導致貨幣供給過多,從而出現了流動性過剩,使得包括消費品價格、投資品價格、資產價格在內的價格全面上漲,引發了國內經濟嚴重失衡,出現了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和經濟泡沫的壓力。

(三)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遠遠超過對外直接投資,會給未來的國際收支帶來一定隱患

此外,如果說自改革開放以來到上世紀末20多年內,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解決城市大工業升級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所面臨的資金不足問題,然而到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復存在了。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計算,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截至2008年6月,中國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貸差已經超過了13.4萬億元,截至2008年9月,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9055.85億美元。考慮到金融機構沉淀的資金和巨額的外匯儲備,我們需要追求這些資金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經濟收益最大化。

基于上述分析,這種以獎出限人的貿易戰略、獎人限出的資本戰略、追求外匯儲備偏好所構成的開放戰略,不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四、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未來調整方向

(一)將國際收支平衡作為未來對外開放的戰略目標

追求外匯儲備的偏好是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特征。追求外匯儲備也就是追求國際收支盈余,在一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