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德貿易數據圖(分析中國當前的貿易條件及改進措施)

时间:2024-06-02 06:18:13 编辑: 来源:

產品的技術含量,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2)由于我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在貿易中具有相當的地位,我們應當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和資源豐富的優勢,對其進行現代化的改造。要大力加強對傳統出口產品的深加工,提高其技術含量,積極將新技術、新材料向傳統產業滲透,促使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升級,使其重新獲得比較優勢。

(3)我們還應當擴充完善產業鏈,強化基礎工業力量,大力發展零部件加工工業,以降低對加工貿易中零部件進口的依賴性,從而大量降低中間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促使貿易條件改善。

3.2�加強行業協會和進出口商會以及中介機構的建設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以市場信息為導向的,特別是價格信息,是一個企業經營決策之本。由于體制因素,我國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手段也極為有限。在此情形下,發揮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們可以承擔許多國際貿易中不宜由政府或企業管理的事務。但在我國,這些協會、商會往往帶有半官方的性質,習慣于行政管理和謀求自身的經濟利益。有時它們不僅不能成為進出口企業的好幫手,還橫生枝節,給企業以額外負擔。因此,我們應當大力加強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機構的建設,將其進行市場化運作,擺脫政府色彩,發揮其收集市場信息,協調行業競爭,提供買粉絲服務,推進行業技術進步等積極作用,以此來促進我國貿易的發展。

3.3�強化對關稅體制的改革力度

我們應積極推進關稅體制改革,優化關稅結構,促進我國貿易更好地發展。我們應當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減免稅政策,特別是要規范加工貿易關稅方面的政策,努力把加工貿易引向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同時要針對整個產業實施關稅優惠政策,而非針對單個企業、項目;要給予國內外所有企業國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

3.4�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改革力度

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但其中我們要花大力氣對外貿企業進行改革,因為外貿企業是進行進出口業務的載體,只有它們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才有可能促進我國貿易的健康、平穩運行。為此,我們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真正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外貿企業制度;要加強外貿運作中的科技含量,推進外貿企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同時,還要改變企業分散經營的狀況,實施行業集中策略,實現規模經濟,以此來促進外貿企業整體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江小涓,楊圣明,馮雷.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呂春成.國際貿易原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3]�呂春成.戰略性貿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4]�謝飛.貿易條件、技術進步與發展戰略選擇[J].財貿研究,2003(6):1-6.

[5]�董國輝.“貿易條件惡化論”的論爭與發展[J].南開經濟研究,2001(3):11-14.

[6]�陳雪梅,郭熙保.貿易條件惡化論述評[J].教學與研究,1999(7):52-57.

[7]�趙玉敏,郭培興,王婷.中國貿易條件變化趨勢分析[J].國際貿易,2002(7):18-25.

[8]�張覺力,王文龍.貿易條件惡化論的發展及其意義[J].經濟問題探索,2002(10):13-16.

買粉絲://買粉絲.softscience.買粉絲.買粉絲/view_info.jsp?INFOID=7110

盛松成:中德經貿對話保持開放,為中歐合作釋放良好信號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作者供圖

中歐陸家嘴(600663)國際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陳璽。作者供圖

2022年11月4日,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德國總理朔爾茨將對我國進行正式訪問。此次朔爾茨將率領一支商業代表團一同訪問中國,包括德國大眾汽車總裁、西門子總裁、默克集團首席執行官、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巴斯夫歐洲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德國醫藥公司百歐恩泰(BioNTech)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等。

鑒于朔爾茨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首位訪華的G7領導人,他與德國商界代表團的到來,無論是對中德兩國,還是對中歐關系來說,象征意義與實質意義均十分重大。

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各大經濟體雖然也在調整各自的經濟發展戰略,但此次朔爾茨的出訪預示著德國堅信歐盟未來需要在多個方面與中國保持合作,不僅包括中德在貿易和投資等傳統領域合作,還包括綠色經濟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供應鏈多元化等新興領域合作。

中德經濟優勢互補性較強中國已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2022年10月11日,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2%放緩至2023年的2.7%。而深陷俄烏沖突旋渦的歐洲諸國前景更為黯淡,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大幅放緩、通脹居高不下。其中,發達和新興歐洲經濟體GDP增長率將分別從2022年的3.2%和1.2%下降到2023年的0.6%和0.5%,2022年通貨膨脹率預計仍將分別保持在8.3%和30.6%的歷史高位。另據德國聯邦統計局10月28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得益于私人消費的韌性,德國第三季度的經濟總量達9662億歐元,增速意外地由第二季度的0.1%提升至第三季度的0.3%。然而,鑒于德國10月通脹率再創自1951年以來的新高(10.4%),尤其是當前高昂的能源成本還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歐洲央行很有可能繼續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這無疑會加劇包括德國在內歐元區的衰退。因此,IMF在此次預測報告中將德國2022和2023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分別下調至1.5%和-0.3%。

近些年,中國與德國的經貿務實合作碩果累累。由于中德兩國經濟優勢互補性較強,在中國不斷擴大市場開放和推動自身制造業轉型升級之際,德國借助全球先進制造業的優勢,積極抓住機遇,深耕中國市場。截至2021年底,中國已經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德雙邊貿易總額達2453億歐元,占德國貿易總額的10%,約占中國與歐盟整體貿易的35%。

兩國經貿領域合作穩定2022年德國對華投資熱度繼續攀升

自2022年初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在全球疫情和能源危機疊加下,新一屆德國聯合政府在對華經濟政策上雖然存在一定分歧,但中德兩國在經貿領域的合作仍然保持穩定,充分體現中德合作的巨大潛力與強勁韌性。一方面,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1-9月中德雙邊貿易總額同比小幅增長0.9%,約1629億歐元;在此期間,中國自德國進口額下降了6.1%,至795億歐元,而出口增長了8.6%,至834億歐元。另一方面,2022年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規模持續增長。據德國經濟研究所(GermanInstituteforE買粉絲nomicResearch,DIW)研究報告,2022年1-6月德國對華直接投資達到了100億歐元,創歷史新高,遠遠超過最近22年來同期62億歐元的峰值。德國聯邦銀行的進一步數據分析顯示,德國企業在2022年上半年投資中,至少有50%是對德國企業中國子公司的再投資。

2022年以來,德國對華投資熱度繼續攀升,開拓了多個投資項目,其中最受矚目的包括2022年初寶馬在沈陽投資價值數十億歐元的工廠,為該公司有史以來在中國市場的最大一筆投資;奧迪斥資約26億歐元建立了首個在華生產純電動車的新工廠;9月德國巴斯夫集團(BASF)在湛江投資的一體化基地項目全面建設暨首套裝置投產,這是德國公司在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單一外國投資項目之一,并且該集團計劃到2030年的投資總額將高達100億歐元;10月德國大眾宣布投資24億歐元,與中國智能計算平臺提供商地平線共同成立一家聚焦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開發公司,創大眾汽車入華40年來的最大單筆投資記錄。這些大規模投資項目的落地和積極推進充分展現了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意愿和信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中德貿易規模相比,德國對華投資規模相對較低,而且投資項目基本集中在大型跨國德企,小型德企的投資活動很少。根據榮鼎集團在9月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在過去四年間,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和德國三大車企——寶馬、大眾及梅賽德斯-奔馳對華投資總額占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就高達34%。

中德經貿合作可在多個領域走深走實尤其是綠色經濟轉型領域

在當前全球疫情影響尚未完全消退、歐洲各國正努力對抗能源危機和高通脹的背景下,德國總理與德國商界高級別代表團的對華訪問為中德和中歐未來經貿合作釋放了良好信號。作為全球第二大和第四大經濟體,中德兩國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廣大的市場機遇以及大國的責任。展望未來,中德經貿合作可以在多個領域繼續走深走實,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歐盟當前面臨重重困難的綠色經濟轉型領域。

2019年底,新一屆歐盟委員會在上任伊始即出臺了《歐盟綠色新政》(EuropeanGreenDeal),搭建了迄今為止歐盟最重要和最完整的綠色政策框架和增長戰略,承諾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55%,到2050年歐洲將成為首個實現碳中和的大陸。而德國也相應出臺了更高的國家氣候目標,即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水平減少65%,2045年實現碳中和。與歐盟制定的統一目標相比,德國將完成碳中和時間表提前了5年。此舉的主要目的是將更多的減排任務放在當下,而非推遲到下一代。德國在推進綠色轉型發展方面的基礎雖然較好,但俄烏沖突的爆發導致德國與俄羅斯關系急劇惡化,這迫使德國不得不重新審視其綠色轉型戰略,尤其是在能源領域的轉型戰略。

在歐盟各國加速尋找替代能源轉型方案之時,由于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和供應鏈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未來德國與中國在該領域的合作有望實現突破性進展。首先,在太陽能(000591)領域,全球大部分制造鏈集中在中國。在全球前十大多晶硅生產商中,有七家來自中國。中國硅錠和晶圓產量更占到世界總產量的97%。目前,多數德國太陽能設備企業組裝進口自中國的模板。其次,在蓄電池和蓄電技術方面,中國同樣可以提供蓄電池所需的鈷、鎳、鋰等原料。榮鼎集團數據顯示,中國鋰和鈷的冶煉產能目前占全球產能的60%以上,陰極、陽極、分離器和電解質產量也占全球產量的60%以上,電池片產量的全球占比則高達近80%。再次,在風能領域,中國可以為德國提供主要原材料,例如生產風力發電機所需的釹。除此之外,中國在風力渦輪機制造和裝配方面也在全球市場占據著主導地位,為中德繼續深入合作提供扎實基礎。

與此同時,由于德國期望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外國投資者在德國獲得投資補貼和參與投資項目的可能性也變得更大。7月7日,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旨在顯著加快德國能源基礎設施向100%可再生能源轉變的“復活節一攬子”(Osterpaket)能源計劃。根據該計劃,到2030年德國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的比重將達到80%。為此,德國設立了明確的電力發展路徑,即陸上風能應達到每年擴張10吉瓦,太陽能發電達每年22吉瓦。在投資補貼方面,德國政府出臺了資助計劃“熱網4.0”(W?rme買粉絲ze4.0)。該計劃主要針對節能建筑的投資補貼,而重要資助條件是滿足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