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非國際貿易公司排名(津巴布韋,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哪國更富哪國工業化水平高)

时间:2024-06-11 17:22:31 编辑: 来源:

周刊為津執政黨民盟(愛國陣線)的月刊。非時事政治性雜志主要有《展示》和《地平線》。津巴布韋全非通訊社(ZIANA)成立于1981年10月,津官方通訊社。津巴布韋廣播公司(ZBC)于1933年成立,為政府所有。分電臺和電視臺兩部分。電臺有4個臺,即英語臺、非洲臺、音樂臺和教育臺,分別以英語、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播出。電視臺建于1960年,有兩個頻道,均為彩色節目,每天15~23時播放。電視一臺面向全國,播出新聞、綜藝節目;電視二臺原為教育臺,現已商業化,改名娛樂臺(Joy TV)。

外交:

對外奉行積極的不結盟政策。推行睦鄰友好方針,努力穩定周邊環境。以發展同非洲國家特別是南部非洲國家關系為外交重點,同時大力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關系。主張全面、徹底的核裁軍和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與中國關系:

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韋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此后中津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友好合作關系順利穩定發展。穆加貝總統在中津建交當年就來華訪問,以后又多次訪華,成為訪華次數最多的非洲國家領導人之一。2005年7月,穆加貝總統再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莫桑比克

①國名:莫桑比克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 。舊譯“莫三鼻給”。

獨立日:6月25日(1975年)

國慶日:6月25日(197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靠旗桿一側為紅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顆黃色五角星、一本打開的書和交叉著的步槍和鋤頭。旗面右側為綠、黑、黃三色的平行寬條,黑色寬條上下各有一白色細條。綠色象征農業和財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陸,黃色象征地下資源,白色象征人民斗爭的正義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業,紅色象征爭取民族解放的武裝斗爭和革命。黃色五角星代表國際主義精神,書本象征文化教育,步槍和鋤頭象征廣大勞動者和武裝部隊的團結及其共同保衛、建設祖國。

國徽:呈圓形,圓面上有打開的書本、步槍和鋤頭圖案,寓意同國旗;下方的波紋象征海洋;中間有放射光芒的太陽圖案,象征革命和建設的新生活。圓周由齒輪和玉米、甘蔗環飾,象征工業和農業;頂端有一顆紅色五角星,象征國際主義精神;底部的紅色綬帶上寫著“莫桑比克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79. 9萬平方公里。位于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斯威士蘭,西界津巴布韋、贊比亞、馬拉維,北接坦桑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海岸線長2630公里。高原、山地約占全國面積3/5,其余為平原。地勢從西北至東南大致分為三級臺階: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賓加山高達2436米,為全國最高點;中部為臺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間,有島山散布其間;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帶狀分布,北窄南寬,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眾多,贊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東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資源。馬拉維湖是莫同馬拉維之間的界湖。海岸線長2,630公里,濱海多沼澤、沙洲和紅樹林。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 森林約占領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1574萬(1997年8月),有60多個部族,絕大多數屬班圖語系的馬庫阿人、聰加人、馬拉維人、馬紹納人等。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馬普托(Maputo)

簡史:公元13世紀,馬紹納人在現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一帶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16世紀初國勢漸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據點。1700年淪為葡的“保護國”,1752年葡設總督進行統治,曾稱葡屬東非洲。1884—1885年莫被劃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將其改為“海外省”。1891年巴盧埃族舉行起義,堅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陣線領導人民開展反葡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1974年9月7日莫解陣同葡政府簽署了關于莫桑比克獨立的《盧薩卡協議》。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獨立。1990年11月改國名為莫桑比克共和國,實行多黨制。

政治:現行憲法于1990年11月30日生效。憲法規定:以多黨制取代一黨制,實行黨政分開和司法獨立;總統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只能連任兩屆。

經濟: 絕大多數居民從事農業,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0%。糧食主產玉米、薯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劍麻、腰果、茶葉、椰子、煙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產國。牲畜中羊居多。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紡織、農產品加工為主,還有煉油、煉鐵、水泥、輪胎、車輛裝配和修理等企業。礦業開采煤、鐵、鉭鐵礦等,尚有鈾、銅、金、鎳、鈷等礦藏。鉭鐵礦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葉、椰干、木材、棉花等。進口機器、車輛、消費品、鋼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鐵路干線分別通南非、津巴布韋、馬拉維、斯威士蘭等鄰國,過境運輸量大,是重要國民收入來源。

外交:奉行獨立、不結盟政策。

與中國關系: 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國建交。2004年4月,希薩諾總統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

②莫桑比克港口。在東北部,印度洋莫桑比克海峽中一個近岸的珊瑚島上。人口約1萬。建于1508年,是全國最古老的城市和海港, 1907年前曾是葡萄牙的殖民據點和對外聯系重要口岸。因港口水淺,與內陸聯系不便,隨其他港口的興起而衰落。有煙草加工、榨油等小型工業。多歷史文物,以古碉堡、教堂等出名。

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Namibia) 非洲西南部國家。全稱納米比亞共和國。面積82.31萬平方千米。人口149萬(1993)。90%為黑人,主要部族有10個,奧萬博人占51.2%,卡萬戈人占9.3%。此外有白人和有色人種。英語和南非荷蘭語為通用語言,各部族有本族語言。白人和多數黑人信奉基督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首都溫得和克。

地理 北與安哥拉、贊比亞接壤,東、南鄰博茨瓦納和南非,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1600千米。地處南非高原西側,全境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2000米 。 中部為中央高地 ;東部為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西部沿海一帶為沙漠性平原 。位于西部偏北的布蘭德山海拔2610米,為全境最高點。南部的奧蘭治河和北部的庫內內河,分別為同南非和安哥拉的界河。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半沙漠性氣候,因地勢較高,終年溫和,溫差變化不大。

歷史 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納米比亞當地居民從事漁獵,并出現種植業。15世紀,荷蘭、西班牙、英國等殖民者接踵而至。1884 年,德國占領沿海一帶 ,1890 年占領全境。南非1915年7月出兵占領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1920年12月17日, 國際聯盟“委托”南非統治該地 。南非1949年吞并該地。 1960 年4月,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成立,并于1966 年 8 月 26 日領導人民開始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斗爭 。1967年5月聯大特別會議決定成立西南非洲理事會(后改稱聯合國納米比亞理事會)作為該地行政當局,負責結束南非的非法占領。1968 年 6月聯合國大會將“ 西南非洲 ”更名為“納米比亞”。1978年9月29日,聯合國通過 435號決議,要求終止南非統治,通過聯合國監督下的公民投票實現納米比亞獨立。

1989 年11月 在聯合國監督下進行制憲議會選舉,西南非洲人民組織獲勝執政。1990年2月,薩姆·努喬馬當選為首屆總統。同年3月21日,納米比亞正式宣布獨立 ,定國名為納米比亞共和國。

政治 1990年通過的憲法規定:納米比亞是一個主權、獨立、統一和世俗的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兩院議會和總統內閣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每屆任期5年,連任不得超過2屆。納米比亞的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全國委員會組成。國民議會擁有立法權,全國委員會擁有審議和駁回國民議會方案的權利。納米比亞政府為總統內閣制。總統為S.努喬馬,總理H.根哥布。

納米比亞主要的政黨有:①西南非洲人民組織。1960年成立,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奧萬博蘭人民組織。②特恩哈爾民主聯盟。1977年成立。③納米比亞聯合民主陣線。1989年成立。④基督教全國行動。1989年成立。

經濟 納米比亞經濟以采礦業為主。礦業、畜牧業和漁業是納米比亞經濟的3大支柱 。產品90%外銷 。經濟命脈掌握在南非、英國、美國及當地白人手中。獨立后,政府明確宣布尊重私有財產,不實行大規模國有化;實行混合經濟體制,由私人資本、外國資本和政府參與的混合企業作為國家的經濟支柱。在土地方面,采用補償方式將未充分利用而被白人農場主遺棄的土地收歸國有,分配給無地少地的黑人群眾;同時設法安置回國難民,逐步改善黑人生活狀況;制定投資法,鼓勵外國投資 。199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1.94億蘭特。貨幣單位南非蘭特 ,匯率為 3.506 蘭特兌1美元(1994年10月21日)。

納米比亞礦產資源豐富,為非洲第四大礦產國。主要礦藏有:鉆石、鈾、銅、鉛、鋅、鎢等。采礦業為納米比亞最大經濟部門。制造業不發達,僅有肉類魚類加工廠、食品廠、木材加工廠和小型機械廠。85%的日用品依賴進口。畜牧業較發達 ,占農牧業總產值的 80%~90% 。全國有農場6300余家,絕大多數為白人經營。種植業一向落后,糧食不能自給。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小麥、棉花等。在漁業方面,政府確定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準備實行有計劃開發 ,阻止別國掠奪性捕撈,破壞漁業資源,同時大力發展漁業加工。沿海盛產鯡魚、沙丁魚、鯖魚、鱈魚及龍蝦等。

納米比亞交通運輸業 的基礎設 施較發達 。 公路總長為5.8萬千米,其中瀝青路4500千米。鐵路總長2382千米 。沃爾維斯灣為最大深水港。境內各大城市均有機場,首都的國際機場有定期航班飛往南非、博茨瓦納、德國和瑞士等。旅游業較發達。海灘、自然保護區等旅游點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區。70%的游客來自南非,其他來自西歐。

納米比亞獨立后留在南部非洲關稅同盟和共同貨幣區內,其關稅、外貿、外匯收入仍受南非控制。南非取消了對納米比亞的財政預算補貼。主要債權國是南非。

文化教育 獨立后,政府廢除了南非在納米比亞實行的種族隔離教育制度,決定建立符合納米比亞需要的普及教育制度,規定6年免費義務小學教育 。全國文盲率為60% 。納米比亞報刊主要有:《共和報》、《納米比亞人報》、《今日納米比亞》、《溫得和克觀察家報》。納米比亞廣播公司,原稱西南非洲廣播公司,1979年創建;下設廣播電臺和電視臺。

對外關系 納米比亞支持加強非洲國家間的合作、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主張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納米比亞重視同鄰國和前線國家的團結和合作。

納米比亞與中國于1990年3月22日建交。

納米比亞雖從南非的經濟下獲得獨立,但一時還不能割斷一切關系。它仍留在由南非控制的共同貨幣區和南部非洲關稅同盟中。兩國在沃爾維斯灣和附近幾個島嶼的歸屬問題上有爭議;1991年5月雙方同意在爭端最終解決之前 ,兩國暫時實行共管。

美國在納米比亞有較大的經濟利益。美國在納米比亞的公司占所有外國在納米比亞公司的1/3以上。歐洲共同體特別是德國和北歐國家和納米比亞的經濟也較為密切。

[文化教育]

獨立后建立普及教育制度,規定六年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全國擁有近1350所中小學校,在校學生50萬人。納米比亞大學是全國唯一的綜合性大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