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國外貿出口產品特色分析(分析我國外貿商品中的包裝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進我國出口商品包裝,以提高市場競爭力)

时间:2024-05-20 14:22:23 编辑: 来源:

\r\n從消費習慣來看,可大致分為美加(美國與加拿大)市場、歐洲市場、日韓市場、東歐市場、中東市場、非洲市場這幾類

具體到每個客戶固然各有所好風格不同,但一般說來日韓市場特別是日本市場,偏愛精致優質的產品,高、精、尖、小巧美觀,喜好中國傳統文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產品常能得到理解與歡迎,也能接受高價格,但數量不會太大;美加與西、北、南歐等英語國家市場一般對品質要求適中,喜歡簡潔流暢、新奇多變的產品風格,價格適中,量比較大,是中國出口商喜愛的客戶

中東市場對品質要求不高,對產品的審美方面較為樸實甚至俗氣,價格也低,數量也比較大;非洲市場彈性最大,本土文化與前英語殖民地文化、前法語殖民地文化交織,口味復雜,奢侈品和品質極差的產品都能接受

選擇那些比較熟悉工藝,有能力根據客戶和市場要求去做調整,能夠有效控制成本的產品

本身是工廠最好,否則至少也要有若干工廠愿誠意配合

單純被動地去推銷現成產品是很難有發展前景的,不斷求變才是成功外貿的關鍵

從這個需求出發,找一家好的配合工廠\r\n,比選擇一個產品要重要得多

\r\n目前很多民營中小型工廠都希望自己做外貿,因此無論條件成熟與否都紛紛招聘了新人來開辟國外市場

相對來說,工廠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比不上大城市里的外貿公司,但是對新人而言,實在是個好的學習機會

在工廠的時候學習掌握具體的生產工藝和成本核算,就能為獨立做外貿打下扎實的基礎

有沒有下過車間生產線,對于產品品質與價格的掌控能力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在激烈的外貿競爭與談判中常常凸現出來

\r\n外行要學習作外貿,并不困難,畢竟外貿也就是做生意,只不過多了一些手續罷了,關于外貿的教材也很多,耐心看看,幾天工夫就能大致上手操作\r\n

而要了解一種產品,則是冰凍三尺非一日寒了,很多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非深入一線生產不可得知

分析我國外貿商品中的包裝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進我國出口商品包裝,以提高市場競爭力

提高我國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策略研究 摘 要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在經濟建設中的突出貢獻已備受人們關注

中國近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那些新興的中小企業息息相關

但同國有企業和跨國公司相比,中小企業有其自身的缺陷和障礙,而只有通過加快中小企業的國際化步伐,增強國際競爭力,才能有效地克服這些障礙

本文在對中小企業及其國際競爭力進行論述后,對從中小企業自身和政府兩個角度分析了中小企業現階段的不足,提出了提高我國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關鍵字: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對策 1 緒 論 1.1 課題來源及主要內容 19 世紀及20 世紀上半期,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小規模生產只是工業化早期的特點,進入中后期,大型企業將占統治地位

然而,近幾十年世界發展的事實是不但在發展中國家,而且在被大企業左右的發達國家,中小企業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它們與大企業一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快車上兩個不可缺少的車輪

近幾年來,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不斷得以提升,如何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成為理論界與政府共同關注的焦點

如何培育中小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是理論界一直都在探索的問題

從80 年代中期開始,一些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并且以中小企業為主的企業集群引起人們的關注

從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中小企業已逐漸發展、壯大,不容我們忽視

所以本文以提高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中心,闡述了相關理論及提高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關于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文章與書籍逐步多了起來

林漢川、魏中奇在《中小企業存在與發展》一書中著重探索了中小企業的在理論、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共生模式與戰略、中小企業的群落理論、中小企的產業與區域定位、中小企業的生命模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與戰略體系、小企業的核心能力培養、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以及中小企業的政府支持體系等題

史忠良在《小企業發展研究》中,從政策角度指出:在中小企業的發展中政府的作用是決定性的,這種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在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創環境、進行產業導向、提供政策扶持和形成服務體系上

嚴紅、李青在《小企業經營寶典》中,針對小企業在經營中面臨的沖突問題上進行了論述

如小企業的成長之路、小企業的經營戰略、用人之道、營銷策略理財戰術、創新、全球化經營等專門作了闡述

綜上,國外學者對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得比較深入,但是他們的研究背景大多以歐美國家的中小企業為主

針對中國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問題研究得不多

2 中小企業及國際競爭力概述 目前在中國,中小企業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問題,而且是一個如何界定企業規模的實踐問題:中小企業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是一個相對大企業而言的概念

加入WTO,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希望,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形勢下,研究和探索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1 我國中小企業的界定、特點及發展現狀 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

特別是當前,在確保國民經濟適度增長、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教興國、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對中小企業的界定變得尤為重要

2.1.1 我國中小企業的界定 我國對中小企業的量化界定比較晚,直到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才于 2003 年2 月19 日統一對中小企業進行了統一的量化界定

2.1.2 我國中小企業的特點 中小企業同大企業相比,資本少,籌資能力弱,經營規模小,在人才、技術、 管理上缺乏優勢

但中小企業組織規模簡單,決策較快,生產經營機動靈活

但同時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中小企業在企業中存在數量最多,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身具有很多特點: 第一,投資主體和所有制結構多元,非國有企業為主體,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工作以發展為重點

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還積極投身國有企業的改革和調整,使改革前單一所有制結構狀況有了根本性改變

以工業企業為例,在獨立核算的中小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的戶數、資產總額和工業總產值僅占總數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業均是非國有企業

應當說,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同樣重要

但改革對象主要是國有小企業;而發展則要涵蓋城鄉各類所有制中小企業

因此,無論從中小企業的主體構成還是改革進程而言,當前,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應是中小企業工作的重點

第二,勞動密集度高,兩極分化突出,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重在“二次創業”

中小企業生存并發展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容量和就業投資彈性均明顯高于大企業

據統計,目前中國大、中、,{ 型企業的資金有機構成之比分別為1.83 比1.23 比1;資金就為率之比為0.48 比0.66 比1,即中小企業比大企業單位資金安置勞動人數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為如此,在前l0 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所以沒有出現嚴重的社會就業問題,中小企業功不可沒

但是,今天的市場背景變了,“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總量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應不足共生,使中小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勞動密集型帶來的就業優勢將變為競爭劣勢

為此,提高中小企業的有機構成和科技含量,實現“二次創業”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第三,發展不平衡,優勢地區集中,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推進要區別對待,先易后難,以點帶面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中小企業分布與發展水平極不平衡

中小企業可劃分四大區,即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中西部地區和廣東、福建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

東北地區老工業城市居多,中小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很重,應主要解決國有中小企業規范改制和與大型企業專業化分工及配套問題;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小企業的汪洋大海,江蘇以鄉鎮企業為主,浙江以私營個體聞名,工作重點是規范引導、扶持發展;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中小企業欠發達,推進第三產業和科技環保型中小企業發展是重點;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小企業區位優勢明顯,可借助“老鄉”、“老外”發展中小企業的“兩岸三地大中華圈”

第四,市場競爭力不強,利潤率低

中小企業普遍投入產出規模小,由于自身的實力有限,經營一般固定在某一行業中的單一產品或服務,經營規模偏小

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資本只有幾十萬元,產值幾百萬元

而且中小企業一般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落后,產品結構和工藝簡單,經營管理水平低,相當部分企業習慣傳統的經驗式經營管理,并且員工素質低,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缺乏

基于以上原因,致使生產效率低,費用高,產品開發能力低,市場競爭力差

因此,中小企業的利潤率也偏低

第五,一般產品經營周期較短,但市場反應快

由于中小企業在進入市場時,主要是從企業所有者比較熟悉的行業開始,隨著時間的增加,經營業績不佳或找不到新的經營業務時,企業往往退出市場

對經營的產品,由于中小企業主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調整,在引導市場方面的功能幾乎為零,產品不能盡快通過改進技術升級換代,相對產品的生命周期相對較短

盡管如此但是中小企業在這方面也存在優勢,由于中小企業和市場的聯系最密切,獲得市場的變化信息最快,也最可靠,對市場的反應也最迅速,加之調整成本低,可以迅速調整產品或服務

2.2 國際競爭力的內涵 國際競爭力是在國內競爭力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概念

它是國際貿易不斷發展的直接產物

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1985 年,美國總統競爭力委員會報告認為,國際競爭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場條件下,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提供好的產品、好的服務的同時又能提高本國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1994 年,美國總統競爭力委員會報告認為,競爭力已經不再主要取決于擁有原材料或勞動力成本,而是主要取決于是否比其競爭者更有能力去創造、獲取和應用知識

1986 年, OECD 將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定義為,“國家經濟的競爭能力是建立在國內從事外貿的企業競爭能力之上的,但又遠非國內企業競爭能力的簡單累加或平均的結果

” 1994 年,OECD 將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定義為一種創新能力

1998 年,OECD 又將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定義為生產要素取得持續的高收益和高使用率的能力

而企業國際競爭力是指在世界經濟大環境下,一國企業以較國外的競爭者更有吸引力的價格、質量和售后服務進行生產并銷售貨物和服務,或者以資金、技術、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到國外投資辦廠,并在當地的企業競爭中不斷發展的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一方面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走向國際市場,開展跨國經營,介入國際競爭,尋求國外的資源、技術和銷售空間等,另一方面,隨著各國市場越來越開放和相互貿易與投資的增加,使得企業雖未走出國門,卻難免在國內市場遭遇很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