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醫藥海外傳播數據(世界醫療旅游數據世界旅游組織數據)

时间:2024-05-20 09:20:48 编辑: 来源:

勢和科技資源優勢,重點打造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院、廣東省中醫臨床研究院、華南中醫藥協同創新中心、華南針灸研究中心、國際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現代南藥工程技術中心、嶺南醫學研究中心等七大平臺,努力構筑中醫藥科技創新高地。目前,學校擁有包括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57個,為服務廣東中醫藥強省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學校積極推進協同創新,與廣藥集團、華潤三九、康美藥業、復星醫藥等著名醫藥企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由學校研發的胃乃安、骨仙片、消渴丸、金佛止痛丸、滋腎育胎丸等系列中成藥成為廣東醫藥企業的核心產品并暢銷全國。學校與省內外15個市縣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在全省指導建立了16個以“南藥”為特色的中藥材規范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達20多萬畝,在幫助農民脫貧奔康、促進山區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學校大力挖掘和弘揚中醫藥文化,在全社會塑造了中醫藥行業特有的人文環境。由學校建設的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是全國高校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自建成以來接待了世界各地的參觀者30余萬人次,并與第一附屬醫院、第二附屬醫院一起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首批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成為廣東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窗口。學校組織力量編寫出版了《通俗中醫藥叢書》、《嶺南中醫藥文庫》等一批大型圖書,成為“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重點推薦的書目。此外,學校還與廣東省中醫藥局、廣東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了12集大型紀錄片《懸壺嶺南》。

學校充分發揮地緣和人文優勢,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學校自1974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目前在校境外學生達2300多人,就讀本、碩、博各個層次,規模居全國同類院校前列。歷年來,學校為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近2萬名中醫藥高級人才。海外中醫藥社團的負責人很多都是本校校友,如澳大利亞中醫管理局局長薛長利、美國中醫公會會長黃憲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多年來,學校一直與東南亞國家、非洲國家合作開展抗瘧研究。由李國橋教授團隊研制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4代青蒿素系列復方抗瘧藥,被列為廣東省中醫藥強省建設重點項目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對外合作項目,更是被當作“國禮”贈送給許多非洲國家。至今,青蒿素已取得包括美國在內的38個國家的國際專利保護,29個國家的商標注冊,在22個瘧疾流行國家上市銷售。宋健平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科摩羅國合作實施青蒿素復方快速清除瘧疾項目,有效地遏制了當地瘧疾流行,實現了該國歷史上第一次瘧疾零死亡,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充分肯定。

第一附屬醫院與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簽署了中醫藥防治免疫性疾病研究的合作協議。第二附屬醫院與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簽署了中醫藥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合作協議,與美國麻省總醫院簽署了在珠海橫琴建設麻省總醫院中國醫院的合作協議。2015年底,學校與深圳市人民政府、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正式簽約合辦深圳生命健康工程學院。此外,學校還主動承擔了外交部中國東盟合作基金項目,與東盟國家就傳統醫藥高等教育展開合作。

征程萬里云鵬舉,敢立潮頭唱大風。學校將以建校六十周年為新的起點,緊緊抓住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以及廣東省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重大機遇,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中醫藥大學建設,為發展中醫藥學術、弘揚中醫藥文化、建設健康中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老樹"如何發"新芽" 來自中醫藥一線的調查報告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的疑難雜癥科室“一號難求”,蘇州的“虛擬中藥房”受到市民歡迎,民營針灸連鎖機構“粉絲”達幾十萬……

最近兩個多月,新華社記者赴北京、甘肅、青海、云南等地,就中醫藥發展進行調研,發現在廣大“中醫人”的努力下,一些創新實踐可圈可點,中醫藥這棵“老樹”正孕育“新芽”,煥發出勃勃生機。

堅持中醫現代化:尋找攻克頑疾的密碼

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腫瘤研究所正與美國國立癌癥中心補充替代醫學辦公室籌建國際中醫腫瘤研究聯盟,力圖通過中醫現代化辦法尋找攻克癌癥和延長患者壽命的“鑰匙”。

“我們已在美國設立辦公室,開展中美間長期的科研合作。今年又把中藥對腫瘤干細胞的影響、治療腫瘤中藥的相關機理研究等6個研究課題帶到美國招標。”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原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副所長林洪生說。

這一切的背后,是近年來廣安門醫院在中醫治療腫瘤上的斐然成績:腫瘤科主持編制的《惡性腫瘤中醫臨床指南》全球首發,獲得海內外中醫專家廣泛認可。

“我們的醫生不僅要懂腫瘤,還要學習內科、免疫、藥理, 以及現代檢測手段和實驗方法,用科學的方法和數據評價中醫對腫瘤的治療效果,從而讓中醫在醫學界獲得真正的認可和尊重。”林洪生說,“中醫藥要重新站起來,需要在與西醫平等和諧的交流合作中展示自己的獨特優勢。”

廣安門醫院院長王階說,在攻克世界醫學難題、造福人類健康方面,傳統中醫藥堪稱是一個極大的寶庫,完全有可能通過中醫藥現代化破解一些密碼。這次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不僅證明中醫藥現代化對拯救人類生命的重要貢獻,對中醫藥界也是極大鼓舞。

中醫藥要發展,就要用現代科技的方法挖掘內涵。王階說,廣安門醫院一直重視名老中醫傳承,在此基礎上,堅持現代化、國際化、特色化的中醫發展之路,在腫瘤、腎病等領域進行了有益探索,在院內中藥制劑、食療營養保健等領域也碩果累累。

在腎病科,一位透析患者告訴記者,充分透析配合中醫藥治療,并發癥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我們一直堅持中醫特色。”腎病科主任占永立說,在用現代化手段提高診斷準確率的基礎上,腎病科建立腎病治療數據庫,形成了針對不同中醫證型的系列處方,研制了“益氣清熱膏”和“益氣降濁膠囊”等院內制劑,配合艾灸等其他中醫手法減輕患者的病痛。

“時代在變,中醫需要與時俱進。只有不斷學習和交流,才能有更廣闊的視野,掌握更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從而更好地造福患者。”占永立說。

醫療健康服務:中醫連鎖店開到海外

在北京、上海的連鎖醫院出診,給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面授,與海外醫師代表團交流,給針法培訓班學員授課,開展免費公益講座及微博買粉絲健康傳播……這就是擁有幾十萬微博買粉絲粉絲的北京大誠中醫針灸醫院院長程凱的工作日程表。

40多歲的程凱是中國工程院首位針灸界院士、國醫大師程莘農的嫡孫,也是程氏針灸第四代傳承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近年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以程氏針灸療法為特色的大誠中醫連鎖機構在北京、上海陸續建立了4家臨床傳承基地,今年在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舉辦了“程門解穴”傳承培訓班。通過微博買粉絲的社交平臺,程凱已建立起一個大型海內外針灸專家群,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針灸專家,經常用視頻、圖片和文字交流在治療疑難雜癥方面的探索。

今年初,程氏針灸布里斯班中醫診所正式開業。他現在正籌備明年在美國舊金山和加拿大卡爾加里開辦連鎖診所。

程凱說,現在國際上對中醫針灸學認可度很高。“要讓中醫走向世界,可以先把針灸推廣出去,針灸需要傳揚,傳了才能揚。爺爺撰寫的《中國針灸學》,現在依然是美國、加拿大等國針灸師考試的必讀教材之一。”

從2005年利用家族積蓄開辦第一間針灸診所至今,程凱對中醫所遭遇的一些冷遇、面臨的困境體會很深。他說:“對于針灸或其他中醫療法,有的人信,有的不信。如何讓他們信?那一定是療效。”

半個多世紀以來,程凱和爺爺、父親三代人在門診接待患者上百萬人次,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小小的銀針重新發現中醫的神奇。

虛擬中藥房:搭上“互聯網+”快車

“現在看病拿中藥,真是太方便了!”在蘇州姑蘇區婁門街道婁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偶遇來這里取藥的方大爺。這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老人長期服中藥,過去到市里看病要乘車一個多小時,回家還得熬藥,很麻煩。

“虛擬中藥房”是姑蘇區為推廣中醫藥服務而提出的創新舉措——中醫開具電子處方后直接傳輸至藥房,待患者付費后,電子處方自動傳送至中藥飲片企業,次日代煎好的中藥飲片會被送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些舉措正讓越來越多的百姓享受到中醫藥的便利。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監督司副司長楊榮臣說,分級診療已成為深化醫改的關鍵任務,其中中醫藥的基層醫療能力提升至關重要。

然而在部分地區,醫療機構即便設置了中藥房,由于中藥飲片使用量小,周轉時間長,飲片質量也會存在過期、霉變的隱患。

蘇州市衛生局中醫處處長馬郁說,通過對供應鏈條的創新管理和對中藥飲片的集中配送,有效減少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方便了群眾就醫。

目前,姑蘇區已有27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了中藥飲片集中配送服務。據估算,一年多來,全區因實施中藥飲片集中配送節約支出約360萬元。

不久前,國辦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劃價繳費、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

“在互聯網+的時代,中醫藥如何發展創新,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也是必須抓住的新機遇。”馬郁說。

“重新做回學生,學與不學確實大不一樣。”這是甘肅省慶陽市中醫院肛腸科醫生朱虹向老中醫馬曉勤拜師學藝3年后的深刻感受。

2010年,甘肅省啟動五級中醫藥師承教育培養中醫人才試點工作,從省、市、縣、鄉、村選出1000名中醫導師帶3000名徒弟,在崗在職,一對一指導,一帶三年。

“中醫側重關注人的個體差異,而不是標準化的治療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認為,中醫個性化治療一定要在大量日常醫療過程中,跟師才能更好地傳承經驗。因此,除院校制培養模式外,師承制是必須的。

“學校學的東西遠遠不夠。”朱虹1995年從陜西醫學院畢業進入慶陽市中醫院工作,隨著病例的增多,她越發感覺到能力不足。

“跟師3年,不但提高了中醫理論知識,臨床診斷、治療技能也明顯提高。”朱虹說,她身邊有7名中醫師,通過師承教育,又重新當了“學生”。

由于效果明顯,甘肅省第二批五級師承教育已于2014年啟動。

長期以來,由于相關規定,不少依靠家族傳承和民間秘方行醫的基層中醫無法取得執業資格。2013年,甘肅省衛計委決定,將此類人員納入鄉村醫生資格準入考試,當年就有1800人考試合格,獲得執業資格。今年10月,甘肅將再次舉行這項考試。

在多種培養模式下,甘肅省中醫師從2009年的1.7萬名增加到現在的4萬名,可以滿足省內百姓對中醫藥的需求。

國醫大師路志正對記者說:“中醫是一門辨證醫學,需要大量豐富的臨床實踐,很多名中醫都是通過基層鍛煉、師徒相傳培養出來的。”

當年,年僅19歲的路志正在師父的指導下行醫鄉間,聲名鵲起,他終身銘記著師父的口授心傳,也堅持在95歲高齡帶徒傳承。

“師承制度要堅持下去,尤其是對廣大農村基層,這樣才有扎得下根的鄉間中醫,真正為百姓服務。”路志正說。

據悉,近年來國家大力加強中醫師承制度建設,通過設立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老中醫工作室、博士后培養站等形式,鼓勵中醫薪火相傳。

如何保護中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課題組組長、中國中醫研究院柳長華研究員說:“我們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的宗旨,并非僅僅消極地著眼于‘受保護對象不致消亡’,或是被動地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