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兩宋元朝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中國古代海船人員配置)

时间:2024-04-30 10:43:10 编辑: 来源:

興元年(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今杭州市)作為“行在”,紹興八年正式定臨安為行都,建康改為留都。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臨安,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四個月之久。由于南方天候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術撤兵北返。在北撤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截斷退路,被逼入黃天蕩。宋軍以八千兵力圍困金兵十萬之眾,竟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北撤,途中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著名者當推岳飛。通過北伐,南宋奪回金扶植的偽齊政權土地。宋高宗趙構因為種種政治原因一心議和,和岳飛的北伐意向始終相左。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撕毀和議,再度南侵,由于宋朝軍民抗戰英勇,金軍在川陜、兩淮的進攻皆告失敗。七月,金將兀術南攻不利,轉攻郾城,被岳飛打敗,轉攻穎昌,又為岳飛敗。岳家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距開封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兀術出逃開封,北方各地義軍紛紛響應,以至于金人南望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就在此時,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于一旦。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于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參 34]。宋割讓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云、部將張憲于臨安(今杭州)[注 16]。《紹興和議》實現,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

高宗任用秦檜為相。秦檜在靖康年間曾主張抗金,后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檜南返,由于他奉行投降政策,與高宗之意甚合。秦檜歸朝僅三月就成為副宰相,八月后又成為右丞相。由于秦檜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注 18],當時尚與高宗相左[注 19],一年后被高宗罷免。罷相后的秦檜韜光養晦,侍機而動。紹興八年(1138年)五月,高宗復任秦檜為右丞相。秦檜上臺后,迫害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官員,聯姻外戚,結交內臣。高宗對于秦檜的行為采取默許。秦檜后來權勢巨大,引起高宗警覺。高宗親下命令,使秦檜的孫兒失去狀元。秦檜的權勢日漸下降。紹興廿五年(1155年)秦檜病重策劃讓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決,不久后一命嗚呼。

秦檜死后,高宗一方面打擊其余黨,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員。高宗沒有生育能力,因此他從太祖的兩名后裔趙瑗和趙璩中選擇繼承人。最后趙瑗勝出。紹興卅二年(1162年),趙瑗被立為太子,并改名趙昚。紹興卅一年(1161年),金帝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擊退。此時金國發生內亂,金帝海陵王被殺,金軍北返。此事讓高宗萌生退意。紹興卅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昚[注 20]即位,是為孝宗。他自己稱太上皇,居德壽宮,高宗成為太上皇以后,縱情享樂,花費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相對復興時期,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一度勝利,但由于各路將領不和加之思想輕敵,歷時僅廿日就告失敗。之后,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不過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北伐事業不了了之。內政上,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高宗死后,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淡,最后決定讓位于其子趙惇[注 21],也就是光宗。光宗即位不久就患精神疾病,對孝宗十分不敬。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孝宗朝的大臣,因此即位兩年后日漸瘋癲。紹熙五年七月孝宗病逝后,光宗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秘密策劃另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下詔,光宗被奉為太上皇。1195年,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六年后,光宗去世。史載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寧宗一朝被韓侂胄和史彌遠兩名權臣操控

內憂外患

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職宰相無先例不合禮,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后被罷去相位。南宋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假借學術之名,制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當時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大多反對韓侂胄,韓侂胄借此將這批士大夫全部趕出朝廷。慶元六年(1200年)間,韓侂胄見理學已不成威脅,解除了黨禁。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胄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參 39]。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開禧北伐,很快就遭到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胄成為眾矢之的,政敵史彌遠借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結成聯盟,金人又以殺韓侂胄作為和談條件之一。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后開始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后勾結,大權獨攬。

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趙竑對史彌遠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寧宗去世,趙昀即位,是為理宗。理宗即位,史彌遠繼續專政,趙昀也就奉行韜晦之策。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理宗終于擺脫史彌遠,次年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改觀。其時,金朝在蒙古帝國步步緊逼下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和海上之盟的教訓,援金抗蒙,使金成為宋的藩屏。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由于金國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戰”被蒙古軍殲滅,呈亡國之態,宋廷當朝大臣大多贊同聯蒙滅金,只有趙范反對。理宗答應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后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蒙宋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文件,埋下后患。金哀宗得知,也派使節來宋陳述利害,希望聯合抗蒙,被理宗拒絕。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宋將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將金哀宗遺骨供奉于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金朝滅亡后,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光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于糧草不濟,貽誤戰機,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于此役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聲色犬馬,朝政大壞。

端平二年(1235年),三路蒙軍分別大舉入侵川陜四路,荊湖北路和淮南西路,都被擊退。蒙軍并不甘心,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再次兵分三路大舉南侵,前鋒接近長江北岸。由于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占領川陜四路從而渡江南下的企圖。而后,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曹友聞、王堅、孟珙、孟瑛、余玠、張鈺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繞道而行。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流矢所傷死于軍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蒙哥死訊,又得知幼弟阿里不哥準備在和林稱汗,準備撤軍以爭大汗之位,宋臣賈似道借機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忽必烈返回北方自立為汗。

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禥[注 22]為皇儲。由于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過墮胎草藥,因此趙禥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禥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趙禥即位,是為度宗。趙禥即位后不理朝政,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由于他好斗蟋蟀,時人稱他為“蟋蟀宰相”。他禁止讓前線戰事讓度宗了解。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后,度宗才得知此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都(今北京市)建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咸淳十年七月九日(1274年8月12日),度宗去世,終年35歲。

宋度宗去世后,其長子趙隰即位。當時,宋朝已進入癱瘓狀態。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德祐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淪陷,元軍遂屠城。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舉行受降儀式,趙隰退位,南宋亡。但趙隰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

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內部斗爭不斷,景炎元年十一月,元軍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陳宜中、張世杰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1278年)。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元軍將領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后,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斗,全線潰敗,史稱崖山海戰。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余人集體跳海自盡,至此宋朝皇族徹底消滅。張弘范在石壁上刻“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十二字而還,宋朝到此徹底滅亡。崖山海戰極為慘烈,據估計,宋軍在此役中陣亡十萬,海上都是尸體。身在元營的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云:“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此外,據宋王臺公園《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記載,昰昺二帝南逃期間,“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后女[注 25],晉國公主,先溺于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葬于今九龍城區,人稱“金夫人墓”,后來由于該址興建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都說宋代的商業最繁榮,那么宋代商業繁榮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①農業:新技術——水田農具改進,農業耕作技術成熟及稻麥輪作的推廣

新土地——人口壓力促進耕地大量開墾:圩田、沙田、梯田

糧食作物——水稻成為全國糧食作物的首位

地域——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糧倉

經濟作物——南方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種植普遍 桑蠶業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②手工業:

紡織——杭州、蘇州、成都設有官辦絲織作坊;江浙出現私人作坊—“機戶”;棉花種植從海南、閩廣傳播到江南;海南發展出較為先進的紡織工具

制瓷——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

造船——東南沿海的造船業發達,造船技術世界領先

③商業:“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對外貿易發展

⑵概況:南宋時,從海路前來通商國家有50多個;廣州、明州、泉州是三大外貿港:官府在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貿易事務,征收商稅;使舶司所在港口,還設有專供外國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貨交易的“番市”;由于貿易商品以香料、絲織品和瓷器為大宗,人們把宋代海上商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或“香料之路”。它以泉州為起點,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乃至東北非

中國古代海船人員配置

一、隋唐以前中國海員體系的初步確立

(一)早期海員產生與發展的社會背景

1.隋唐以前水上交通的發展。

水上交通的發展是海員發展的基本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