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中印貿易商品種類(抗戰時期,為什么只有中國的豬鬃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时间:2024-06-02 23:51:14 编辑: 来源:

佳,最適宜制刷。而且據檔案史料記載,那時全世界豬鬃供給量年約6000公噸左右,戰前中國即占75%以上。

在抗戰時期,豬鬃在當時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豬鬃可以制成刷子,用它制成的刷子(包括長毛刷子)不易彎曲、卷繞、折斷,刷油漆時揮刷自如,而且能耐高溫,用途極其廣泛。

抗戰初期,中國大陸沿海的港口相繼淪陷敵手;內地對外的陸路交通,包括滇緬公路、滇越公路等也相繼斷絕,中國的豬鬃運不出去,造成全世界價格猛漲。

乃堆拉山口的經濟建設

乃堆拉山口位于中國西藏亞東縣和印度錫金邦的交界處,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貿易通道,也是中印之間條件較好的陸路貿易通道,每年4—10月適于人通過。乃堆拉山口距錫金邦首府甘托克54公里,距西藏亞東縣52公里,距拉薩429公里,是連接中印陸路貿易最短的通道。

開放之前,中印貿易90%以上通過海運,而西藏的外貿絕大部分從天津港吞吐,兩地相距數千公里。一旦走乃堆拉山口,拉薩經亞東至加爾各答等印度洋港口的距離就可縮短至約1200公里,這對中國西部的對外開放相當有利。雖然此前中印在邊境上也開放了兩個貿易通道:一個是里普列克山口,道路為騾馬道,車輛尚不能通過;另一個是什普奇山口,由于氣候、交通等客觀條件惡劣,此通道每年僅有幾十萬美元的交易額。

作為第三條貿易通道,有關人士預計,在乃堆拉開放初期,就能夠使錫金邦轉口的貿易價值至少達到每年2億美元左右,而一旦青藏鐵路于2007年順利建成,從中國內地通過乃堆拉轉往南亞的商品數量和種類將劇增。屆時不僅中印邊境貿易的潛力不可低估,那種中國西南與南亞連成一體的局面也很有可能出現。 印度對這一邊貿市場的前景表示樂觀。據印度《先鋒報》報道,錫金邦首席部長尚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旦重開邊界貿易,這個地區的經濟將變得更好,與此同時,我們期望旅游業也借機發展起來。”他相信這條貿易通道蘊藏著巨大商機,因此積極要求中央政府投資維修公路,建造倉庫,設立海關和移民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乃堆拉山口早日恢復開通做準備;他甚至還希望能夠開通自甘托克到拉薩的長途公共汽車。

在失業人口較多的錫金邦,重開邊界貿易引起了當地人很大的興趣。邊境地區的攤點小販說,乃堆拉山口重開初期進行的貿易活動將與古代絲綢之路時期的類似,來自中國的絲綢產品、牦牛制品和羊毛將通過山口附近的一個小村莊進入印度市場。

隨著中印關系的改善,2003年時任印度總理的瓦杰帕伊訪華后,中印雙方同意恢復開通乃堆拉山口,這條貿易古道再度引起關注。近兩年來,西藏各地,乃至自治區外,一度有很多人到亞東來買、租地產,等待口岸開放后迅速升值。

2004年,中印兩國簽署了經由乃堆拉山口進行邊境貿易的備忘錄。接著又傳來好消息:國務院正式批準了西藏關于亞東縣仁青崗邊貿市場建設的總體方案。這標志著亞東口岸恢復開放的事宜已從調研論證階段進入組織實施階段。亞東縣縣委書記梁海虹向記者介紹說,日喀則到亞東的公路已經建了一大半,亞東到乃堆拉山口的公路據說即將要上馬。此外,拉薩經日喀則到亞東還將修一條鐵路,這條鐵路很可能延伸出去跟印度鐵路接軌。這樣,結合青藏鐵路,整個藏區乃至更大的西部區域,到印度加爾各答之間就有了一條1000多公里的鐵路大動脈。 過去,最反對開放乃堆拉山口的是印度軍方,他們擔心一旦開放邊貿,中國就會加強邊境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設施建設,無論公路、鐵路、還是機場,都能增強中國軍隊在中印邊境的集結和機動能力。但是,隨著中印關系越來越密切,在邊境開放問題上,印度方面對安全的擔心越來越小,而對經貿的興趣越來越大。印方曾組織12個部長參加的協調會議,專門探討乃堆拉山口開放后所涉及的水陸運輸、邊界安全、移民和貿易等問題。

劉如寧參贊認為,重新開通乃堆拉山口既有象征意義,更有實際意義;既有政治意義,更有經濟意義。昔日的軍事禁區即將重新恢復邊貿重鎮的本來面目,這無疑標志著中印關系躍上一個新臺階;同時一定會拉動兩國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再者就是增進人員交流。他說,中印貿易可謂突飛猛進,以年均40%的速度在發展,2006年預計可達到185億美元。乃堆拉山口的開通,既可視作兩國關系全面恢復的信號,也為中印兩國人民在未來更好地增進了解、發展友誼埋下了伏筆。 乃堆拉山口位于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與印度錫金段的交界處,海拔4545米,距拉薩460公里,距印度沿海城市加爾各答約550公里。這里曾經是“絲綢之路”南線的主要通道,曾是中印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通道。 20世紀初,這里的年交易額最高時達到上億銀元,占當時中印邊境貿易總額的80%以上。由于歷史原因,上世紀60年代后,兩國相繼撤銷了原邊貿市場的海關等機構,乃堆拉山口由軍隊把守,邊貿通道被鐵絲網隔離。

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將對構建中國通向印度及南亞陸路大通道,擴大中印邊境貿易,造福兩國人民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外交部網站資料顯示,中國是印度第三大貿易伙伴,印度是中國第十一大貿易伙伴。另據中國商務部統計,中印貿易額即將突破200億美元。

古代中印糖棉貿易是如何興起,又是如何衰落的

古代中印糖棉貿易是如何興起,又是如何衰落的,論證起來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

根據《中國食文化講座舌上一點是為甘——中國古代制糖史簡述》簡單分析如下:

糖的原產地是印度。

中國在唐代天地人圈長達千年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在不斷交流中成長的.不能說世界上的文化是由哪一個民族創造的。文化一經發現,人們感到了這對于他們有好處.就必然有相互學習與交流。

可以說,從古至今在世界上還找不到一種文化是不受外來影響的。但是這種交流是復雜的.比如印度制糖是先進的.但東學中國的。白糖” 叫。ci ni ” .西學埃及。冰糖” 叫。m i sri ” 。如此文化交流才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印度的制糖歷史悠久。所以我們不斷地引用印度為例。印度糖的名稱、種類不同,排列的順序之前就已經能夠自制蔗糖了。

當時,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學習制糖法,說明印度在制糖技術的某個方面有高于中國之處。中國經過學習后自己在制糖方面。又色味逾西域遠甚” 。

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ci ni 問題——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中又講了中國白沙糖傳入印度的問題。而且指出。明代鄭成功家就是做白沙糖出El的。外貿” 生意。如此看來,糖本身雖然是個小東西.然而卻馱著也不同,這絕不是任意為之.而是越往下排,純潔度越高。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