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絲綢之路上貿易交往的特點用一個詞概括(關于五年級下冊第2篇課文《絲綢之路》的主要內容和有關資料什么???? 急!!!!!!!!)

时间:2024-05-12 09:15:09 编辑: 来源:

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于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編輯] 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號內為古地名)。

[編輯]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參見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后一條新的商路。

參見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編輯] 中段

往返于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于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于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于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并,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回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編輯]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杰: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編輯] 其他

此外還有,還有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和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編輯] 經濟文化交流

[編輯]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征。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歷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于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征。

[編輯] 文化交流

[編輯] 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于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紙制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于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系的。天山與昆侖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于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國。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圣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意大利出現,令這種便于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傳遍了整個歐洲。

[編輯]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紀)時在中國北方發現的西方傳教士像東漢初期,佛教自于聞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側之“絲綢之路”子孔道,全面傳到西域各國。關于佛教傳人西域地區,目前尚有許多說法。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紀末已傳入西域了”。據此,佛教公元前87年傳入西域于闐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闐向西或北方向傳播到葉城、莎車、塔什庫爾干、喀什、阿克蘇、庫車、焉首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北路各地和向東北方向傳播到且末、若羌、米蘭、樓蘭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南北路諸地是理所當然之事。

概括古代日本前往中國交流的特點?

隋唐時期,中日兩國交往密切。隋唐時,日本就派過遣唐使來中國,從貞觀年間開始,來中國的遣唐使團規模龐大,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唐朝文化對日本的政治、文化和生活習慣等產生重要影響。唐玄宗時,鑒真東渡日本,傳播

有鑒真到中國學習文化,后來中國和日本有了佛教之間的交流,所以日本寺廟建筑

日本太遠了 不然和高麗一個情況 話說 古代中國封建君主有野心 可方向不對 真是后患無窮Aug.2010Vol.13No.4【歷 史文化研 究 】從 古 代時 期 日 本 對 外 交 流 中 的 中 國影 響看 日 本 文化羅雪琳(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 ,廣 東廣州 510225 )摘要 :歷史的發展和文化是分不開的。 研究一個國家的文化,一定要研究文化背景 ,即歷史。 日本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發展 ,其變化呈現出了持續性 、穩定性 、外向型 、創新性等多元化的特征。 從歷史上 的文化交流活動可 以看出 , 日本民族一直都按照 自己民族利益需要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和創新 , 日本 民族特有的實用主義思維特征 貫穿始終。關鍵詞 :文化 ; 持續性 ; 外向性 ; 創新性中圖分類號 :K313 -0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 777X( 2010)04 - 0026- 03一 、研究意義 一個民族的基本性格與文化特征是經過悠久的歷史、環境變化等與社會的發展一起形成并發展起來的。 日本獨特的島國環境和始終以皇室為最高中心 ,以民 族統一為政治中心的歷史鑄造了獨特的的 日本文化。 關于 日本文化, 國內外學者都作了大量的研究。[1]‘ 四 原始 日本人在島國特殊地理環境下創造了 日本固有的 原始文化 J-一繩文文化。 島國環境下形成的 日本文化 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 而 日本文化在古代時期除了保 留本土特色文化之外,具有相當程度的外向性和兼容 性。縱觀 日本文化的發展歷史 ,其經歷了“ 和魂漢才 ”“ 和魂洋才 ”的不同時期。 在明治維新之前 , 日本主要吸收中國文化。 隨著對中國文化的吸收, 日本文化呈 現出持續性 、穩定性 、外向型、創新性等包含多種因素 的多元化特征。 了解 日本善于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結 合本土特色創造新文化的特征在 日本與中國的歷史文 化交流中是怎樣呈現出來的,對了解 日本和學習 日語 具有積極 的意義。 本文主要研究 日本繩文 、彌生 、大 和 、平安時代 四個重要 時期 的 日本和 中國的文化交

搜索关键词: